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傅佩荣每个人来世上都有功课要做,谁能交出
庄子的思想不论如何精妙宏伟,最后总要落实于日常生活。
如果以《庄子》来关照人生,有没有什么可以依循的秘诀?
有一句最为简单扼要的口诀,就是:“外化而内不化”。
01内与外,哪边化了?
“外化”是指因循世间的规范,外表上跟别人同化。
比如,别人穿什么款式的服装,我跟他一样;别人说什么话,我跟他类似;别人做什么事情,我跟他差不多。
不刻意突显自己,因为一旦刻意突显自己,就很容易成为别人打击对付的目标。
至于“内不化”,要做到就很难了。
一般人的状态是“外化内也化”,只照着世俗标准和社会要求去生活,没有了自我;
还有些人是“外不化而内化”,表面上坚持自己的原则,不知变通,而内心根本没有任何主张。
懂得庄子所说的“外化而内不化”,你才能真正活得逍遥自在。
02儒与道,孰高孰低?
《庄子》里面讲到“外化而内不化”,是庄子假托孔子的话说出来的。
原文在《庄子·知北游》里面: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
这段话的意思是:
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能随外物变化的人,就是因为内心持守不变,他能安于变化,也能安于不变化,要能安然与变化相顺应,就须合乎分寸。
庄子这段话可以跟儒家孔孟思想对照一下。
我们学国学最怕一件事,就是你学了什么就认为它是对的,把其他通通忽略或否定掉。
有句话说:“殊途同归,百虑而一致”。不管什么样的路,到最后会走到一致的目标。
用西方的话就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事实上,每一个学派都有一套完整的思想系统,都有一种圆满的人生境界,不能随便说谁一定高,谁一定低。
今人的幸福之处就在于,你可以广泛地学习古今中外那些智者的思想,去对照、去思考,然后归结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03庄子没必要反对儒家
庄子没有必要反对儒家,《庄子》里有好几段对儒家是很肯定的。
就“外化而内不化”来说,“外化”的要旨,是要按照世间的规范和人相处。
因为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有其约定俗成(包括礼仪与法律)的正确模式,若是有所违背,就会引起非议。
古代儒家所谓的君臣、夫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每一种人际关系都有相对应的要求。这种“外化”没什么不好,庄子也很赞成。
一个人活在社会上,在家对父母该孝顺就孝顺;出外对朋友该讲道义讲信用,就尽量去做,但是一定要记得“真诚”,就是要忠于内心的感受。
在这一点上,庄子的主张与儒家并没有什么冲突。
庄子所批评的,是很多人学儒家,学到后来只重视外表的礼乐规范,反而丢失了内在的真诚,就变成虚伪了。
04内不化≠对抗
但是庄子认为,能够做到“外化”,是因为做到了后面那一半“内不化”。
“内不化”是指内心觉悟了“道”,跟“道”结合,对于宇宙精神有一个真切的了解,并坚持我的原则,做一个真人。
什么叫真人?真人就是不虚伪的人。
我外在跟你化在一起,但是我不受你的影响,内在保持一个主体精神;我外面跟你妥协,但内心绝不妥协。
不妥协不是为了对抗,而是我根本已经看透了这一切,透过智慧了解一切无差别,一切平等。
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内不化”,内心就不会再有得失成败的忧虑了。
因为不管外面再怎么变化,“道”是一个整体,人在整体里没有什么得失成败的问题。
就像庄子所讲的“楚王失弓”的故事:
楚王丢失了宝弓,说楚人得到就好;孔子说,人得到就好,何必说楚人呢?老子说,失之,得之,何必人?
到最后不在乎是谁得到,反正都在地球上面,在这个宇宙里。
有这种“内不化”的觉悟,会觉得生命实在是一种很好的福气,值得我们加以肯定和欣赏。
05人生有功课要做
人活在世界上真的是有功课要做的。
这个功课就是:
你在年轻的时候先学儒家的想法,为什么?
因为你要念书、升学、进入社会,都要照规矩来,儒家把这些规矩都说得很清楚,你照儒家的方式去做,没有问题,到三十岁左右都可以走得很好。
但到了中年,过了四十岁以后,会发现儒家的思想不太够。
因为人生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情,你活得久了,发现人世间善无善报、恶无恶报,怎么办呢?
这时候必须看开一点。
怎么看开?
老子和庄子告诉你:
从整体来看,到更高的层次来看,跟“道”结合,能够屈伸自如,进退有度,“外化而内不化”。
这是我们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傅佩荣详解庄子》已上线喜马拉雅~
长按识别下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3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