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齐鲁东明”一键添加!
年、年,两次召开的全国庄子研讨会,都认定东明县为庄子故里。庄子(约前~前年)姓庄,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称为“老庄哲学”《史记》载:庄子曾当过漆园(今东明县东部有遗址)吏。《庄子》一书载:他垂钓于濮水(东明县域古有濮水二支,又称
普河),曾借粟于监河侯。他拒绝楚威王的聘相,而隐居于南华(今东明县东北部),著书授徒,生儿育女,直至终老。唐代据此,于公元年(天宝元年)诏改离狐为南华县,诏号庄子为“南华真人”所著《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
庄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深刻审视当时战争、压迫和各种不公的社会现象,客观分析造成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努力探求解决的办法,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即构建一个无阶级、无压迫、无征战、自然和谐的“至德之世”和“建德之国”他的理想社会有三个目标:一是无政治和规范的约束——自由;二是无人与人的互相倾轧——平等;三是无沉重的生活负累决乐。这种理想社会,无疑是符合现代人类文明要求的。
庄子在对自然和人、社会和人进行全面探讨思索中,找到了所谓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办法,这就是人应该效法自然,恢复天性,返朴归真,这样就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进而实现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
庄子在哲学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首先他提出了宇宙本原基始说。他对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庄子认为道具有本原性,“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在以固存”(《大宗师》)。同时还具有普遍性,《天道》篇说“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知北游》篇说“道”无所不在,《齐物论》说“道通为一”“道未始有封”这些都体现了道的普遍性特点。
庄子在《齐物论》、《秋水》等许多篇中都阐述了事物无时不变的性质,提出了事物的相对性和对立统一性,在《田子方》篇中写道:“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焉。就是讲的天地阴阳的对立统一。庄子还阐述了生与死、成与毁、大与小、寿与夭、是与非等的辩证关系,在《秋水》篇中,他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庄子提出人们在不同条件,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表明真理的相对性。庄子“知东西相反,而不可相无”的见解无疑是对立统一辩证法的体现。庄子对时空的无限性认识,也是十分深刻的。《秋水》篇中说“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德充符》中的“日夜无却”等都是对辩证思想的最先阐释。
庄子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想象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其后世学者著有《庄子》一书(被道教奉为《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鲁迅曾赞扬他的文章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说:“一般的散记文学,应该推庄子为鼻祖。我国后世的许多文学家,都受他的影响。来源:东明县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