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su),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待他们十分殷切。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死了。
靠小聪明做事情,很多时候做的都是错事情,愚蠢的事情。
4.观美丑
美恶二妾
阳子(即杨朱,战国初哲学家)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翻译:
阳朱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但是主人却看中丑陋的,轻视美丽的。阳朱问他缘故,旅店主人回答说:“那个美丽的自以为美丽而骄傲,所以我不认为她美;那个丑的自认为丑陋而恭顺,所以我不认为她丑。”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德高尚而又不自以为贤明的人,到哪里去不受尊重呢?”
原文:
闉跂支离无脤(1)说卫灵公,灵公悦(2)之,而视全人,其脰(3)肩肩。瓮盎(4)大瘿说齐桓公,桓公悦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翻译:
一个跛脚、伛背、缺嘴的人游说卫灵公,卫灵公十分喜欢他;再看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他们的脖颈实在是太细太细了。一个颈瘤大如瓮盎的人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十分喜欢他;再看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他们的脖颈实在是太细太细的了。
庄子提出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当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很高,有长处的时候,人们就会忘记他的外形。
德高于美
善高于美
所以不能简单追求外形的美,而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具有一副善心。才能够显示真正的美丽。
5.观道技
如何看待道?如何看到具体的技术?
道是高于技的
庖丁解牛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进也。
我所喜欢的,我所追求的道,而不仅仅是技。
佝偻藤条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翻译:
孔子到楚国去,经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一个人能不能把事情做好,有的时候并不是说他不够聪明,往往是说他不够专心。
6.观有用无用,材和不材
无用之用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末知无用之用也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用处。”庄子说:“懂得没有用处方才能够跟他谈论有用。大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了,人所用的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罢了。既然如此,那么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大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惠子说:“当然没有用处。”庄子说:“如此说来,没有用处的用处也就很明白了。”
一般人认为只有我们脚直接踩到的土才有用,才能把我们人承载起来,其他地方的土没有用,我把其他土都挖掉,只剩下自己脚下的土的那个柱子,你还觉得有用吗?
我们不要从表象看有用和无用,而应该从深层里理解它的有用和无用。
与时俱化
庄子和弟子们行走于山中,看到一帮伐木工人在山林砍伐树木,但是有一棵枝叶十分茂盛的大树,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无人砍伐。
庄子问个中缘由。伐木人说:“别看它长得繁茂,却不成材,砍伐了,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就随它自生自灭吧。”庄子若有所思地对弟子说:“看到了吗?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和弟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家里有两只鹅,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那还用说,当然杀那只不能叫的。”
弟子问庄子:“您不是说,不成材所以能终享天年吗?那么鹅为什么又因为不成材而被杀呢?”庄子笑道:“树木成材被伐,就像人过分尊显,遭人妒忌,攻击而毁败;鹅不会叫而被杀,就像人过于无能,遭人欺辱,蹂躏而夭亡。”
弟子仍然不明所以。庄子大笑道:“人处世若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要顺应自然而自由地游乐,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役使。”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到底是做一个有用的人?还是无用的人?
都有他相应的弊端的。你无用,别人看不起你,你有用,又有很多麻烦,庄子说在有用和无用之间,其实这是一个很有幽默的回答,他真正的态度是这样的。材与不材之间,是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有用和无用之间,看起来好像很聪明,但是实际上是不对的,人要是这样活太累了)人应该乘道德而浮游。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
人应该做物的主人,而不要做物的奴隶。
7.观物我
如何看待万物和我和人之间的关系?
子非鱼(逻辑学与美学的对峙)
搞科学的人也要有人文,搞人文的也要懂得科学。切勿自大。
庄周梦蝶
万物和我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能不能相同?
庄子给出这就是物化。万物都是在变化之中的。不仅可以自身在变,而且可以相互的变。
万物是同根同源的。
这样的话,就不是你和我的关系,也不是内和外的关系,而是自己与万物融合在一体,达到了天地的境界。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8.观生死
秦矢吊丧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译文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这样吊唁朋友,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顺应自然法则的生与死)。”
庄子认为这样违背了天理,过分看重了人情,忘记了我们人的生命是从哪来的。
人都是偶然的,就来到人世,你们的老师也是按照这个时机来了,然后一个偶然的原因,他又走了,顺着这个时机离开了人世,对待人的生死,应该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安于这样的一种时机,一种规律,然后顺从它,不管悲哀还是快乐,都不应该进入我们的内心。
活着就开心,死了就悲哀,这都是不正确理解生命所造成的。
安时处顺哀乐不入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译文
惠子(惠施)听说庄子的妻子死了,心里很难过。他和庄子也算是多年的朋友了,便急急忙忙向庄家走赶去,想对庄子表示一下哀悼之情。可是当他到达庄家的时候,眼前的情景却使他大为惊讶。只见庄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地坐在地上,手中拿着一根木棍,面前放着一只瓦盆。庄子就用那根木棍一边有节奏地敲着瓦盆,一边唱着歌。
惠子先是发愣发呆,继而渐渐生出不满,最后愤愤不平了。他怒气冲冲地走到庄子面前,庄子略略抬头看了他一眼,依旧敲盆、唱歌。惠子忍不住了:“庄子!尊夫人跟你一齐生活了这么多年,为你养育子女,操持家务。现在她不幸去世,你不难过、不伤心、不流泪倒也罢了,竟然还要敲着瓦盆唱歌!你不觉得这样做太过分吗!”
庄子听了,这才缓缓地站起身。惠子朝他脸上一看,方才觉得自己刚才的话有点过火。怎么能说庄子一点也不伤悲呢?他的脸上,现出一层淡淡的悲切,眼圈也红着。惠子不觉暗暗叹了口气:“这个庄周,对什么都是淡淡的,以致总让人捉摸不透。”
庄子说:“惠兄,感谢您老远地跑来吊唁。其实,当妻子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何尝不难过得流泪!只是细细想来,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恍恍忽忽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又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如今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所以止住了哭泣。”
人有生就必有死,这是客观规律,就像一年的四季它要变化一样,白喜事,因为它按照他的客观规律过完了它的一生。
庄子将死
原文: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译文:
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的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连璧,把星辰当作珠玑,万物都可以成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弟子说:“我们担忧乌鸦和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庄子说:“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
庄子枕髑(du)髅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
译文
庄子在去楚国的路上,看到了一个死人的骷髅,骷髅已经干枯了,呈现出原有的形状,庄子用马鞭在上面抽了几下,然后就问它:“你是因为生前贪生怕死,做了不合理的事情所以被杀死了吗?还是因为国家有难,所以被害死了?是因为你生前行为不好,怕连累自己的父母妻子的名誉,自杀的吗?还是因为你穷困潦倒,饥寒交迫死去的?还是因为你阳寿已尽,自然死亡的呢?”庄子说完这之后便拾起骷髅,拿回去当枕头,枕着它睡觉。”
这个骷髅半夜给庄子托梦说:“先前你对我讲的一番话是一个善辩的人说出来的,不过你所说的那些话,全部都属于活人要想的事情,死后想这些都没有意义。人一旦死了,上没有国君的统治,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没有四季的操劳,从容安逸地把天地的长久看作自己的年岁,即使南面为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种自由自在的乐趣。”
善生善死
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伇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正确认识死亡,才可以正确对待自己的生命。只有做到了生而无愧,才可以做到死而无憾。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盗亦有道
匠石运斤
▼(添加请注明来意)
如需转载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18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