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王冰引用老子庄子注解素问之二

发布时间:2020/9/10 18:27:18   点击数:

王冰引用《老子》《庄子》注解《素问》之二

(11)《上古天真论》:“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

意思是说,圣人从外表行动上看,并不超脱现实,穿着服饰亦同常人,但他们处理事物的举止就不同于世俗了。

王冰注:“圣人举事行止,虽常在时俗之间,然其见为则与时俗有异尔,何者?贵法‘道’之清静也。《老子》曰:‘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母,亦论‘道’也。”

引文出自《老子·二十章》。意思是世人都竞逐浮华,崇尚文饰,唯独我与众不同,见素抱朴,是由于我得到了万物之本母———“道”。

那么,老子的笔下“圣人”究竟是怎么“举不欲观于俗呢?”是这样的:世人自满自得,似乎有用不尽的才智和能力;唯有我好像匮乏不足的样子。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是那样的混沌。世人都光耀自炫,唯独我昏昏昧昧;世人都清楚精明,唯独我无所识别。我恬淡宁静,好像大海一样寂寥广阔;我无系无絷,好像大风一样,没有目的,没有归宿。世人好像皆有所用,皆有所为,唯独我愚钝且鄙陋。世人都竞逐浮华,崇尚文饰,唯独我与众不同,见素抱朴。任继愈说,这是一首貌似自嘲、实系自吹的哲理诗。王冰引用这段《老子》之文,更多的用意在于强调“圣人”无为,所以在下句原文的注释中,王冰说道:“圣人为无为,事无事,足以内无思想,外不劳形。”

(12)《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意思是说,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天之精气含蓄而不显露,健运不息,所以万物生气才会不息。

王冰注:“四时成序,七曜周行,天不行言,是藏德也。德隐则应用不屈,故不下也。《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言天至尊高,德犹见隐也,况全生之道而不顺乎天!”

引文出自《老子·三十八章》。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形式上的“德”,因此有德。《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和“德”是《老子》哲学中的基本概念。“道”含有“法则”和“普遍规律”的意思,老子却把它看成是产生和支配万物的精神实体,“德”是“道”的基本特征和体现,在《老子·第十章》中,老子对“德”作了一个全面而形象的论述。

你能摄持躯体,专一心性,使精神和形体合一,永不分离吗?你能保全本性,持守天真,集气到最柔和的心境,像婴儿一样的纯真吗?你能洗净尘垢、邪恶,使心灵回复光明澄澈而毫无瑕疵吗?你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你运用感官动静语默之间,能致虚守静吗?你能大彻大悟,智无不照,不用心机吗?

这些事如果都能做到的话,便能任万物之性而化生,因万物之性而长养。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兴作万物而不自恃己能;长养万物而不视己为主宰。这就是最深的“德”了。

王冰引《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来注解此段《素问》原文,其目的在于说明“天至尊高,德犹见隐也,况全生之道而不顺乎天”这个道理。《素问》中“德”的含义源于《老子》之“德”,意思是指自然气候中含有促进万物与人类生化作用的能量。《四气调神论》提出根据季节特点保养阳气、阴气说。张志聪说:“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也。”这就告诉我们,春夏秋冬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促使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动力(即“德”),而阴阳又是互根的,人体亦应顺从阴阳的变化以调之,养阳以助生长之能,养阴以益收藏之本。所以王冰强调“全生之道”应“顺乎天”!

(13)《四气调神大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意思是说,因此,天地阴阳四时之气变化,是万物终而复始的由来,也是万物生死的根本。违背了这个规律则生灾害,顺从了这个规律则不会发生重病,这样便可以说真正掌握了养生的道理。圣人能够奉行这个道理,而愚昧的人却背道而驰。

王冰注:“圣人之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老子》曰:‘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愚者未同于道德,则可谓失道者也。”

王冰将“愚者佩之”解释为“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其中“佩”字解错了。佩,通“倍”。《说文解字》:“倍,反也。”“佩”即违反之义。

引文出自《老子·二十三章》。意思是归依于道的人,与道合一;归依于德的人,与德合一;归依于天的人,与天合一。与“道”一致的人,“道”也愿意得到他;与“德”一致的人,“德”也愿意得到他;与“天”一致的人,“天”也愿意得到他。此段原文中的“失”,高亨认为是“天”。他说:“失,当作天。形近而讹。老庄特重‘道’‘德’‘天’三字,故此文并举之。《庄子·天下篇》:‘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亦此三字并举,可为佐证。今此文‘天’讹为‘失’,而老子之旨晦,其文亦难通也。”高说是,今从之。

王冰引用此文,其目的在于强调依归于养生之道的圣人,与道、德、天都是合一的,因此,道、德、天都乐于得到他。

(14)《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意思是,黄帝说:阴阳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

王冰注:“谓变化生成之道也。《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之谓也。”

《老子》与《周易》关于阴阳是宇宙普遍规律的论述,见本书专论。

(15)《六微旨大论》:“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意思是,在天地万物之中,升降出入无处不有,只是变化的大小、时间的远近不同而已。升降出入的运动,必须有一定的规律性,否则,就产生灾害,所以说:没有形体就没有灾害。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王冰注:“夫喜于遂,悦于色,畏于难,惧于祸,外恶风寒暑湿,内繁饥饱爱欲,皆无形所隐,故常婴患累于人间也。若使想慕滋蔓,嗜欲无厌,外附权门,内丰情伪,则动以牢网,坐招燔焫,欲思释缚,其可得乎?是以身为患阶尔。《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此之谓也。夫身形与太虚,释然消散,复未知生化之气为有而聚耶?为无而灭乎?”

引文出自《老子·十三章》。意思是我之所以有祸患,是由于我有此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

王冰引此段,主要针对《素问》原文“无形无患”而言的。事实上,人,是不可能无形的,“形”是人的具体表现。“无形无患”是道家思想在《内经》中的具体反映,是对“患”的一种消极态度。凡是有血有肉的人,是不可能“无形无患”的;只有“神仙”才“可以”做到,所以本段《素问》的下文就这样说,只有“真人”才不受升降出入的影响,形体不生不化,能与天地变化的规律融合一体。作为医学,“无形无患”的思想是不足取的。

(16)《三部九候论》:“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意思是,黄帝问:怎样根据三部九候的道理进行诊察呢?岐伯答:必先观察患者的形体肥瘦,然后调理气血的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王冰注:“实泻虚补,此所谓顺天之道也。《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也’。”

引文出自《老子·七十七章》。原文是:“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意思是:天道的作用好像张弓射箭一样。高了就把它压低一点,低了就把它抬高一点,拉过了就把它放松一点,不足时就把它拉紧一点。天之“道”也是减少有余的来补给不足的。老子用“天之道”来推及“人之道”,主张“人之道”应效法“天之道”。

王冰此注所强调的是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用于“医之道”,“实泻虚补”,以顺从“天之道”,从而顺应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同一性和均衡性,这是医道中的哲学。

(17)《刺法论》:“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神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意思是说,所以针刺法有保全精神、调养正气之功,这种方法取法于道家修养真气的道理,不是专为治病而设的,因此,要修养真气调和精神,养真之道应铭记在心。补养精神,维护人身的根本,使精气不散乱,神与形不分离。只有神能守舍,才能保全真气;如果形神失守,就达不到养真的目的。养真的要理,在于天息———鼻息通于天。

王冰注:“人在母腹,先通天玄之息,是谓玄牝,名曰谷神之门,一名神(yǔ),一名上部之地户,一名人中之岳,一名胎息之门,一名通天之要。人能忘嗜欲,定喜怒。又所动随天,玄牝之息,绝其想念,如在母腹中之时,命曰返天息,而归命回入寂,诚反太初,还元胎息之道者也。”

王冰此注,重点在于注释天玄。有的人将“天玄”释为“有似天空那样宽广玄妙”(王琦等《素问今释》页),似有望文生义之嫌。王冰以“天玄之息”释“天玄”是十分贴切的。“天玄之息”就是下句《素问》原文的“神守天息”之“天息”。张介宾注:“天息者,鼻息通乎天也。”即鼻息与自然界生息相通。这是道家修养真息的一种方法,王冰分别用“玄牝”“谷神之门”“神”“上部之地户”“人中之岳”“胎息之门”“通天之要”加以解释。所谓“天玄”,犹如人在母腹中之时的胎息。

王冰注中引用了“玄牝”“谷神之门”,其名源于《老子·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其中“谷神”形容“道”的虚无寂静,如风箱,是道家的“空”;“牝”象征创生作用,“玄牝”谓不可思议的创生力。这段话的意思是:虚无而神妙的“道”(谷神)是永恒存在、变化不穷的。它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称作“玄牝”。这幽深的生殖之门,就是万物的根源。它连续不断,愈用愈出,永不穷尽。王冰将老子的这种思想用来阐明修养真气、调和精神的道理。

(18)《本病论》:“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意思是说,神气守位的可生,神气不能内守的就死;凡神气充实的身体就健壮,神气失守的就死亡。

王冰注:“《老子》云:‘气来人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故曰:命由神生,命生神在;若命生神去,即命夭矣。”

引文出自何处,不详。王冰引《老子》此文,意在进一步阐明两个问题:①气与神之于身之重要作用,攸系身之死生。②神为命之主,命与神之关系如影随身,不可分离。

(19)《解精微论》:“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

意思是说,心,专主五脏之精气;目,是它的外窍;面部光华色泽是它的外部表现。因此,人体调摄得宜,则脏气和调上注于目,若有失意忧愁,则能从面部颜色反映出来。

王冰注:“德者,道之用,人之生也。《老子》曰:‘道生之,而德畜之。’气者,生之主、神之舍也。天布德,地化气,故人因之以生也。气和则神安;神安则外鉴明矣。气不和则神不守,神不守则外荣减矣。故曰:人有德也,气和于目;有亡也,忧知于色也。”

“德”是什么?王冰说是“道之用,人之生也”。即是“道”的功用,是人的生命。

引文出自《老子·五十一章》。为了全面理解“道生之,而德畜之”,有必要首先弄懂这章的全文:“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这段话的意思是:“道”生长万物,而“德”繁殖万物;体质构成万物的形状,而形范完成万物的品类。因此万物都尊崇“道”而贵重“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贵重,并没有谁给它们高贵的地位,而是它们永远就是如此自然而然。所以,“道”生长万物,“德”繁殖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结子、成熟,对万物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这就叫作“玄德”(幽深玄远的德)。

我们在前文中已讲到,“道”和“德”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老子将“道”看作产生和支配万物的精神实体,把“德”看成是“道”的基本特征和体现。所以王冰就用“德者,道之用,人之生也”来阐明“道”“德”和“生(生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说“天布德,地化气,故人因之以生也”;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也这样说:天布五行(即是“德”),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即“生”)。其理一也。《解精微论》是解释人之精神所动而产生哭泣涕泪的精微原理的,五脏之精气由“道”而生,由“德”而畜,王冰运用《老子》的这种思想,来说明“气者,生之主,神之合”“人有德也,气和于目;有亡也,忧知于色也”,这是道家思想在医理中的生动、具体的体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1845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