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庄子》?
章启群
当作文学经典来读
《庄子》有多种读法。首先可以把《庄子》当作文学经典来读。唐宋“古文运动”就是提倡用先秦的诸子散文、史传散文,来扫荡六朝绮靡浮华的文风。《庄子》是诸子散文中之翘楚,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汪洋恣肆的文风和高妙的艺术境界,为历代文人所崇尚不止。唐代作《庄子音义》的学者陆德明云:“庄生弘才命世,辞趣深华,正言若反,故莫能畅其弘致。”清代学者王先谦称其文字“奇绝”。《庄子·天下篇》亦称“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
从文学的角度读《庄子》,可推敲、琢磨其中的语言艺术,细细体验其想象力。《庄子》认为语言表达几乎是不可能的:“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于是,《庄子》采用“寓言”、“重言”、“巵言”来表达其思想。“重言”指强调之意,“寓言”即故事,而“巵言”含义难以断言。《说文解字》曰:“巵,圜器也。”又曰:“圜,天体也。”朱骏声《通训定声》曰:“浑圆为圜,平圆为圆。”“巵言”大义即浑圆之言,不可端倪之言,就是所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因此,《庄子》的语言弔诡、奇特,妙不可言。例如: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尻”是脊椎骨末端或臀部。把“无”当作头,“生”当作脊梁,“死”当作屁股,这样的比喻和想象是何等奇特!“秋豪”是秋天大雁的毫毛。一种生物的宇宙比秋天大雁毫毛之末尖还小,那么其中的泰山有多大,我们能够想象这样的世界吗?体味一下,想象力就被拓展到极限!这类文字在《庄子》中俯拾皆是。当作大思想家的著作来读
还可以把《庄子》当作大思想家的著作来读。《庄子》中的深刻思想和精湛分析令人拍案叫绝。但《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篇三部分,各篇思想不同甚至相反。要整体把握《庄子》思想,就必须了解《庄子》的作者和成书的过程。《庄子》在《史记》就有记载,《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有关于《庄子》的论述或引文,由此可以断定《庄子》文本流行于世不会晚于战国晚期。学界一般认为现存《庄子》是西晋时期郭象编辑而成,并进行注释,内篇代表《庄子》的主要思想。《庄子》的作者为庄周,战国时宋国蒙县人,生活大约在公元前—年之间(钱穆说法)。这正是战国最惨烈的年代。春秋时期的战争带有竞技的性质,因此,宋襄公在敌军渡河的时候不出击,体现了春秋时贵族式的战争遗风。战国时期战争变成了一种野蛮残酷的大厮杀。各国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奖励耕战。战争的手段很先进,规模也非常大。例如著名的长平之役,白起大破赵军,坑降卒40万。据统计,秦统一时全国人口约两千万。可见这次坑杀的人约占赵国总人口的八分之一,而且全部是青壮年男子!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社会,人们“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目睹如此血腥、空前的屠杀,大思想家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