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道德经认知课美不是一成不变的,跳出标准看

发布时间:2025/1/26 17:07:24   点击数: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美,趋之若鹜,对丑避之不及。但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世间美丑的评定标准真的正确吗?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里谈论了“美丑”,领悟这一章节里的哲学思维,能帮我们打开与以往不一样的“审美观”。

1.万物皆“美”,美是多种多样的

《道德经》第二章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说,天下人都知道了什么是美,也就知道什么是丑;都知道什么是善良,那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

这句话初读好像废话一句,其实大有深意,老子在提醒我们,当人认知到一个事物的美,随后与此事物不同的,就被认定为丑的。这种对美设定标准的做法,本身就很狭隘,如果按此判断事物美丑,必然陷入认识误区。

试想,一个人如果见识了牡丹的富丽艳美,他觉得牡丹是这世上最美的花。难道清雅脱俗的芙蓉就不美吗?难道傲骨迎寒的腊梅就不美吗?难道娇俏玲珑的剑兰就不美吗?

其实,天底下美的又何止只有姹紫嫣红的花?还有草,还有木,还有很多很多。不但嫩绿的草,繁茂的树是美的,也包括凋黄的草,干枯的树,也都是美的。

生命之中,充满着各色的美,各样的美。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写道:“留得枯荷听雨声”。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南歌子·寓意》中也写道:“淡云斜照著山明”。在这些懂得欣赏美的诗人眼里,“枯荷”是美的,“淡云”也是美的。美,不只在明媚的盛放,也在晦暗的凋零。

《庄子·外篇·秋水》里讲:

因为秋雨涌入,各小河流的汇集,让河伯洋洋得意,自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宽阔的,无人能及,所有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可当他一路欢腾地来到北海,才发现北海之博大。他脸色巨变,对着海神喟叹自己的无知渺小。这时,海神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海神说:“不能和井底之蛙谈论大海,那是因为青蛙受眼界受井底的局限;不能跟夏天的昆虫讨论冰冻寒冷,那是因为它们受存活时令的限制;不能与见识浅薄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因为他的思维受礼教的束缚。”

当人世间的“美”有了标准,就说明我们正在以狭隘局限的视角去定义“美”,这与井蛙、夏虫、河伯等等又有什么区别呢?

《红楼梦》里的十二金钗有不同风韵的美,《水浒传》里的将有各样气魄的美,四季有四种美丽,五谷有五种丰盈,人间百态拥有多种多样的真善美……

正如,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万物皆有灵,万物皆有其美。我们不要自我束缚在主观判断里,也不要一味从众附庸,失去对真善美的感知能力。

我们要建立敞开式多元化的审美观,以此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物,就能让自己的双眼发掘到更多事物的美。

2.当“美”有了标准,“丑”就出现了

老子从不否认美、丑、善、恶的存在,但他提倡人们不要给美丑界定标准,首先这种标准就是一种无知。

自然宇宙的世界里,物种多种多样,美也是千姿百态的,而且它们的美处在变化的能量规律中,并不会一层不变。

当我们过分地去提倡、推崇某一种“美”的时候,就会导致“物极必反”的现象发生,于是,“丑”就出现了。比如,某位女星双眼特别大,众人都认为很美,女星眼睛美这件事本身没什么问题,而问题在于,众人从此在心底有了一个关于美的硬性标准,那就是——“眼睛大”,于是其他类型的眼睛,就通通被打入了“丑”的行列。

那些眼睛不够医院大开眼角,然后很多普通人也花重金开眼角。但最后,我们会发现,那些跟风整容的人都看上去很怪怪的,一点都不美。

因为女星的眼睛是自然的,而其他人不管自己的先天脸型是否适合大眼睛,就生搬硬套这条美的“标准”,导致五官比例失调。比如,近些年来流行的所谓“A4腰”、“一字肩”、“反手绕腰摸肚脐”、“锁骨窝里养金鱼”、“高颅顶”、“白幼瘦”等等这些畸形的审美观,影响了除了从事演艺的艺人,连普通人也紧随其后地将这些视为“美”的标准。

然而当这些标准盛行的时候,我们不但没发现越来越多的“美”,反而发现越来越多奇形怪状的“丑”。比如,有位国外老爷爷中了巨额奖金,他善意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本来是很善良值得赞扬的事情,可随着他帮助的人越多,就不断地收到陌生人的求助信。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2%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64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