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9/3 12:09:14 点击数: 次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一直是与儒家比肩而立的重要学派。比起外来的佛家思想,土生土长的道家对中国人的影响更为广泛。甚至有学者认为,道家是中华文明的根,诸子百家皆来源于道,兵法、医学、方技、历法、时令、习俗等都有道家的痕迹。连曾经与儒道同为先秦显学的法家,也有脱胎于儒家与脱胎于道家两种说法(后一种观点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胡适研究中古思想史时,也将道家学派(以及道教)作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他的核心观点是道家是中国哲学的集大成派。胡适对道家的论断主要有三个:其一,他认为先秦时没有“道家”这个称呼,道家源于战国末期。这个观点看似与当代人的常识不相符。众所周知,道家学派是由春秋时的思想家老子所创立的。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老子晚于孔子,是战国人。而胡适反对此说,两人曾经为此多次激辩。但胡适指出:“秦以前没有‘道家’之名,‘道家’只是指战国末年以至秦汉之间新起来的‘黄老之学’。(《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这又与老子创派说相互矛盾。其实,胡适所说的道家,采用了西汉学者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道家的定义——“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由此可见,道家实际上是包含了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思想的集大成学派,而不仅仅是老子、庄子的消极避世之学。胡适把先秦诸子在公元前6世纪到3世纪的演变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化期”,春秋三大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分别创建了思想迥异的三大学派。而进入公元前4世纪后,也就是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进入了第二阶段——混合期。百家学术界意识到诸子各有所长,于是出现了打破门户之见、相互借鉴的融合现象。胡适把战国时强势崛起的法家看作是百家学派混合后的产物。他说:“我们可以说,当时所谓‘法家’其实只是古代思想的第一次折中混合。”在胡适看来,道家实际上来源于“齐学”。所谓“齐学”指的是战国时齐国的稷下学派。胡适认为,齐学的核心是“阴阳消息”和“五德终始”等内容。稷下学者运用这套理论来阐述天文历法与古今制度,将其学说托名于黄帝与老子,故而稷下齐学也被称作“黄老之学”。当代学术界通常将道家分为老庄派与黄老派,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老庄道家是“出世之学”,而黄老道家是入世之学。胡适认为,黄老之学与司马谈定义的道家完全相符,在坚持自己内核的前提下博采诸子之长。胡适认为,道家的思想内核是“自然变化的宇宙观;养生保真的人生观;放任无为的政治观”。这三个主张渗透到了古中国文明的方方面面,故而道家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不可越过的一座高峰。其二,他判断道家在中古时期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道家先于道教产生,道教是道家宗教化的产物。这个转变发生在汉朝。而在更早的秦汉之交,道家的宗教色彩并不浓厚。胡适在《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指出:“在秦始皇坑术士之后,汉武帝大求神仙丹药之前,这七八十年中的道家似乎经过了一番刷清作用,神仙迂怪之说退居不重要的地位,而清静无为的思想特别被尊崇,故这时期的道家思想差不多完全等于清静无为的政术。”这个政术说的是汉初君臣信奉的黄老道家。然而,道家自从汉武帝之后与神仙方术、天人感应等思想合流,逐渐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变成了中国中古时期的道教。这是胡适在研究道家经典《淮南子》(又名《淮南王书》)后得出的结论。胡适对道家有个基本认识——“道家集古代思想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的大成”。因此,他在编写《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时,把最多的笔墨给了《淮南子》。在他看来《淮南子》与先秦道家经典的差异,印证了道家在中古时期的重大转变。胡适说:“神仙出世的人生观使道家成为‘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的悲观宗教;阴阳禨祥的迷信使道家放弃传统的自然主义宇宙观,而成为禨祥感应的迷信的宗教。”阴阳感应论原为阴阳家的主张,但到汉朝时已经被道儒两家吸收为基本教条。至此,先秦的神仙方术脱离了粗浅的鬼神观念,变得哲学化和系统化,并融入了道教体系。这个演变既有利也有弊。胡适崇尚自然科学,道家的自然主义宇宙观与现代科学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对道家的推崇也是因为此故。让胡适感慨不已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指老子)最早发现自然的宇宙论,原本应该促进思想解放,但遗憾的是,如此历史悠久的自然主义哲学并没有在中国催生自然科学家。胡适认为,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分崇拜自然。他说:“信‘道’太笃,蔽于天而不知人,妄想无为而可以因任自然,排斥智故,不敢用己而背自然,终于不晓得自然是什么。”这个论断是否中肯见仁见智。但值得注意的是,胡适同时认为《淮南子》中的思想可以发展出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观”与“积极有为的变法论”。这与许多学者简单判断道家消极避世的论断,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三,胡适对充满道家自然主义色彩的王充思想给予高度评价。他在《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感慨道:“道家是一个杂家,吸收的成分太多……遂成了一部垃圾马车;垃圾堆积得太高了,遂把自己的中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埋没了。直到二百年后伟大的王充出来,自然主义才得以从那阴阳灾异符瑞感应的垃圾堆里被爬梳出来,刷清整理,成为中古思想界的唯一炬光。”东汉学者王充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他以道家自然主义的宇宙观为根基,提出了无神论的观点。王充的道家思想既不同于老庄派,也不同于黄老派,与董仲舒革新后的讲究天人感应的儒学最是格格不入。胡适之所以给王充如此高的评价,不仅仅是因为王充回归了道家最核心的自然主义宇宙观,还表现出了一种反抗虚妄与迷信的“科学”的精神与方法。胡适指出:“科学方法的第一步是要能疑问;第二步,是要能提出假设的解决;第三步,才是搜求证据来证明这种假设。”疑问,假设,证据,三者共同构成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缺一不可。在胡适看来,王充的思想恰恰包含了这三者,而这是他对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大贡献。当然,王充的思想同样存在严重的缺点——在反对天人感应学说的同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宣扬“有命论”。虽然如此,王充的历史贡献依然得到了胡适极高的评价。中国当时的思想发展,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需要一次正本清源。特别是染上过多神学色彩的道家,不经过一次“破坏的批评”,就无法回到自然主义宇宙观的宗旨上。在胡适看来,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的思想大解放,正是以王充为转机。他在《王充的论衡》中指出:“他(王充)不但在破坏的方面打倒迷信的儒教,扫除西汉的乌烟瘴气,替东汉以后的思想打开一条大路,还在建设方面,提倡自然主义,恢复西汉初期的道家哲学,替后来魏晋的自然派哲学打下了一个伟大的新基础。”自从先秦时代开始,诸子百家竞争激烈。到了秦汉之交,儒墨之争已毕,法儒之争正烈。焚书坑儒标志着儒家大败,而独尊儒术又使得法家大败。与世无争的道家却通过将不同学派融合贯通,终于发展成了“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集大成者。故而,胡适才盛赞道家是中国哲学的集大成派。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zs/260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