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齐物论第六则,第七节朝三暮四,是谓两
欢迎来到三问先生的思想咖啡。
问千年庄子,识百年变局。
这里是《庄子通义》系列讲座课程。
第二辑:《齐物论》——吹万不同,使其自己。
第六则:莫若以明——道通为一。
第七节:朝三暮四,是谓两行。
此前六节,从正面立论,
讲自然本无是非、彼此、生死、可否、成毁。
圣人知通为一,得其环中,
几近于道,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里第七节,举反面例子,
揶揄好辩的儒、墨之徒,
毕生致力于分彼此、辩是非,
不惜劳神耗精,
其荒唐可笑,恰如狙猴朝三暮四。
何谓朝三暮四?庄子说: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一”:此一不是指自然之道,
而是指圣贤妄以一己之见,
一统天下万民的认识。
这种人注定了徒劳无益,
他们不知道万物在自然天性上本来是同一的。
“狙”(jū):猕猴的一种。
“赋”:付给。
“芧”(xù):栎实,橡实。
故事说:有位养猕猴的老翁给猴子们喂食栗子,
告诉它们说:早上给你们吃三颗,
傍晚给你们吃四颗。
猴子们很愤怒,认为主人剋扣了它们的粮食。
于是主人改口说,
那就早上给你们吃四颗,
傍晚给你们吃三颗。
聪明的猴子们听了很高兴。
庄子为此感叹道: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
而休乎天钧。
是之谓两行。
——“和”:混同。“休”:止。
“天钧”:《庄子·寓言》作天均,此指自然均等,自然变化。
“两行”:名异而实同,即上文的知通适得和这个笑话中的朝三暮四。
郭《注》说:
两行:任天下之是非。
夫达者之于一,岂劳神哉!
若劳神明于为一,不足赖也,
与彼不一者无以异矣!
亦同众狙之惑,
因所好而自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