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中国文学历史影响最大的书之庄子

发布时间:2023/3/24 16:19:54   点击数:

在《庄子》看来,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人的形体即使不与外界接触,也会逐渐枯竭衰老,如果再终生劳劳碌碌而不见得有什么成就,疲惫困苦而不知道究竟为的是什么,这是多么的可悲啊!这样的人即使活着不死,又有什么意思呢?

  人一辈子,上寿是一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五六十岁,除了疾病、死丧、忧患之外,开口欢笑的时间,一个月中也不过四五天而已。

  有些年纪大的人还老是怕死而不想死,又何苦来着呢?这简直是在自寻烦恼!可是生命毕竟是可贵的,天地的存在无穷无尽,人的生命却很短暂,以有限的生命寄托在无限的天地之间,如同白驹过隙一般。凡不能畅适自己的意志,保养自己的寿命者,都不是通达道理之人,因为“道”本来就是养生的。

  但无论怎样重视生命,生命还是不可能永远保有的,那怎么办?《庄子》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冲破生死关,拿不在乎的态度来对待生死问题,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于是《庄子》试图从心理上解决这个问题,它认为人之所以恋生怕死,就是因为有好恶的情感,只有消除了这种情感,人才能放开手脚,听凭自然,得到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快乐。用什么办法去消除情感呢?

  《德充符》篇写了这样一段对话:惠子问庄子:“人是没有情感的吗?”庄子说:“是的。”“人若没有情感,怎么能称为人?”“道给了人容貌,天给了人形体,怎么不能称为人?”“既然称为人,怎么没有情?”“这不是我所说的情。我所说的无情,乃是指人不以好恶损害自己的本性,经常顺应自然而不去人为地增益。”《庄子》大概认为人本来是可以没有情感的,因为自然的道就没有情感,不动感情的方法就是因循自然,看破一切,不加作为。人的死生是必然不可避免的,就像天永远有白昼和黑夜一样,你想逃也逃不掉,动感情也是没有用的,还不如不动感情。如果没有了哀乐好恶,就算是解脱了;如果不能解脱,就要被身外之物所累。总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不能战胜天(自然)。所以,求生必须把求生的目的都忘掉,如同生命本来就不存在一样,彻底听天由命,随遇而安,因循自然,看破一切,没有情感,不去刻意地追求长生,那也就得到长生了。

  这才是真正地重视生命。

  《至乐》篇写了一个故事,最足以说明这种不动感情的态度: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看到庄子正蹲在地上,敲着瓦盆唱歌。惠子说:“妻子和你住在一起,为你生儿育女,现在她死了,你不哭倒也罢了,还要敲着盆子唱歌,岂不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当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不哀伤呢?可是想想她原本就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没有气息。她在若有若无之间,变而成气,气变而成形,形变而成生命,现在又变而为死,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在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是不通达生命的道理,所以不哭。”

  但是,所谓看破生死,还是有生死的观念存在着,还是不能真正冲破生死关,《庄子》于是编了个活人与髑髅对话的寓言,进一步提出了以死为乐、以生为苦的观点。有次庄子到楚国,看见一个髑髅,他用马鞭敲敲,问:“先生是因为贪生失理而死的?还是国家败亡死于战乱的?你是做了不善的事,玷辱父母羞见妻儿而自杀的呢?还是冻饿而死,寿尽而死的呢?”问完这些话,庄子就枕着髑髅睡觉了。半夜里,梦见髑髅对他说:“你所说的,都是活人的痛苦,死了就没有这些忧虑,你想听听死人的情况吗?”庄子说:“好。”

  髑髅说:“死了,上面没有君主,下面没有臣子,没有四季的冷冻热晒,从容自得与天地共长久,国王的快乐也比不上。”庄子不相信,说:“若是让掌管生命的神灵恢复你的形体,还给你骨肉,把你送回父母妻子故乡朋友那里,你愿意吗?”髑髅听了显出忧愁的模样说:“我怎能抛弃国王般的快乐回到人间受苦呢?”这个道理说得巧妙一些,就是天地人生是为了让人劳苦的,老了才得安逸,死了才能休息,这样死就变成了人生追求的目的,人爱惜生命就是为了得个好死的。《庄子》的人生哲学虽然谈得高深玄妙,如果挖出它的根,其实还是一个怕死的观念在那里作动力。这些看破生死、以死为乐的荒唐之言,实际只是最怕死的人因为怕死、自己安慰自己的话头罢了。

  那么,死固然好,但又不能自杀以求死,因为这样就违反了《庄子》的自然主义。当着人还活在世上的时候,又怎么处世呢?《庄子》设计了一套精致的混世哲学:既然天下无是无非,无所谓好人坏人,就用不着说正经话,也用不着按原则办事。既然树大则易招风,木贵则被砍伐,为了保全自己,可以用种种手法远害避祸。譬如,国君需要有人为他办事、当兵、纳粮,你可以扮作无用的人来逃避。这样对国家虽无用处,对自己却是大有用处,这叫无用之用。但绝对无用也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如一只不会鸣叫的鹅就因不能用来看家护院而被主人杀了吃掉,怎么办呢?你可以走中道,用时进时退、随俗沉浮的办法巧妙地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若实在无计脱身,你就跟他敷衍。别人像婴儿似的无知,你也跟着学他那样无知;别人不守规矩,你也跟着学他那样不守规矩;别人随随便便,你也跟着学他那样随随便便。

  这样随大流,从世俗,无棱无角,八面玲珑,也就是听其自然,就可免于灾害。

  但是,这样随波逐流,亦步亦趋,只能做到被动地保护自我而已,仍不能活得完全自在,还算不上绝对的自由、真正的自然。因为他毕竟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仍要受种种身外之物的牵累。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要靠大风和长翼的帮助;列子不用走路,能轻松地乘风旅游半个月之久,没有风也不行。这些常识性的自由在《庄子》看来都是有限制的,都必须依赖客观条件才能实现。它认为绝对自由就是“逍遥游”,即生活得我要怎样就怎样,无所依赖,不受任何现实关系的规定、束缚、限制。山林焚烧感不到热,江河冻结觉不出冷,雷霆震撼不能受到伤害,骇浪滔天不能使他惊恐,驾着云气,骑着日月,入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一体的境界。《庄子》于是描绘了一个叫做“真人”的理想人格。据说这种人,不欺负人少,不以成功自雄,不作谋虑,错过时机不后悔,得到时机不忘形。睡了不做梦,醒来不忧愁,饮食不求精美,呼吸来得深沉,他不像凡人用咽喉呼吸,而是用脚后跟呼吸。他不贪生,不怕死,活也无所谓,死也无所谓,自己的老家没有忘掉,自己的归宿也不追求。得到呢固然好,丢掉呢也就算了。他容貌清癯,额头恢宏,冷清清像秋天一样,暖洋洋似春天一般,一喜一怒合乎春夏秋冬,对任何事物都适宜,谁也不知道他的底蕴。

  样子很巍峨而不至于崩溃,性格很客气又不那么自卑;挺立特行而不槁暴,海阔天空而不浮夸;茫茫然像很高兴,颓唐着又像不得已;像活水停蓄一样和蔼可亲,像岛屿蓊郁一样气宇安定,像很宽大,又像很高傲;像很好说话,又像什么话都不想说。

  怎样才能达到“真人”的境界呢?这就是一切都不想,一切都忘记,连自我都忘记,遗忘了自己的肢体,抛开了自己的聪明,和“道”融为一体。

  形象地说就是做到身如枯木,不觉痛痒,心如死灰,无情无欲,对一切都无所谓。你喊我是马,我就是马;你喊我是牛,我就是牛。不计较生死、利害、是非、功过,把一切被仁、义、善、美、利、禄、权、势所奴役、所支配的“假我”、“非我”统统抛弃掉,才能取得或达到真我、真人。这好比穿鞋子,如果忘记脚的要求,完全顺应鞋子,那么不管什么鞋,穿上总是适意的。

  如果连适意的想法也没有,那便彻底而永远地适意了。这实质上不过是一种纯粹心理的追求和绝对精神的幻象而已。

  在生活上,尤其是思想上,麻木不仁,摆脱烦恼,求得个人心灵的宁谧和健康长寿,这就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全部内涵。它既可以教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得,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打成一片,心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替代宗教来作为心灵创伤、生活苦难的某种慰藉,为后来的傲世、避世之士找到了一块忘却失意痛苦的广阔天地;也给玩世不恭、随俗沉浮、蔑视道德、放荡不羁的处世态度提供了遁词;还对培植逆来顺受、自欺欺人、得过且过、滑头主义的奴隶性格起了十分恶劣的作用。历代的唯心主义者更是对《庄子》垂青备至。魏晋玄学把它奉为祖师;佛教把它说成释迦的同调;道教则把庄周尊为南华真人,捧上道教第二把交椅,《庄子》便又成了《南华真经》。

  汪洋恣肆的文风《庄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却与先秦时代一般的哲理散文不同,它不用论述性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推理去阐述哲理说服人,而主要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巧妙的比喻和强烈的感情去感染人、打动人,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其中的哲理。

  漫步《庄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了表达一种见解或抒发一种情感,常常大量吸收神话、传说材料,或者虚构杜撰,凭借想象、联想、幻想,利用夸张、渲染、对照,创造了众多波诡云谲、光怪陆离的场景和形象。书中编写了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寓言,通过这些纯属虚构的故事和里面色彩斑斓、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隐秘曲折地表现了作者的各种哲学思想和人生见解。

  如《逍遥游》一篇就是由五个寓言故事组成的,它的主旨是阐述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文章开头描绘了一个神奇无比的大鹏的形象。在北方不毛之地,有一个广漠无涯的大海,那儿有一条大鱼,宽有几千里,无人知道它多长,名字叫做鲲,化而为鸟,名叫大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乘着旋风扶摇直上九万里,超绝云气,背负青天,飞往南海,水花激起三千里。但就连鲲鹏这样的神鸟也还要有所依赖,仍未达到绝对自由,那么蝉、麻雀之类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归结出只有无功、无名、无己、无用才能达到无所依赖的最高境界。接着又通过三个寓言故事,进一步说明什么是无功、无名、无己、无用。尧让天下给许由,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安定了,我还来代替你,我为着求名吗?

  名是实的宾位,我为了求宾位吗?小鸟在深林里筑巢,所需不过一枝;鼹鼠到河里饮水,所需不过饱腹;我要天下干什么呢?厨子即使不下厨,祭祀的人也用不着替他烹调。“这就是无功、无名。肩吾问连叔,说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了个神人,肌肤像冰雪一样洁白,容貌似处女一般柔美,不吃五谷,吸清风饮露水,乘着云气,骑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这就是无己。宋国人到越国去卖帽子,越国人都剪光头发,身刺花纹,用不着帽子,这就是无用。最后通过庄子和惠子的对话,说明只有把无用变成大用,才能做到无功、无名、无己。这是达到无所依赖这一最高境界的唯一手段和途径。全篇虽没有用论述性的语言去阐述什么是绝对自由,但通过神奇的大鹏、夜郎自大的蝉和麻雀,敝屣功名的许由、绰约如处女的神人等几个鲜明生动的形象,使人受到深深感染,赋予读者仔细回味、展开联想的余地,更准确地体会作者的真实意蕴。

  整个《庄子》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独特风格,那奇幻诡异的虚构,自由联翩的联想,丰富瑰丽的形象,曲折离奇的情节,回翔起伏、变化多端的行文布局,奔放驰骋、毫无拘谨的飘逸情思,文势雄奇浩荡,汹涌澎湃;辞采峭拔飞动,诙谐洒脱;时如风行水上,自然天成;时如万斛泉源,随地涌出;任意挥洒,跌宕变幻,机趣横生,摇曳多姿。一路看去,犹入九曲迷宫,眼花缭乱而应接不暇。

  《庄子》的世界,大至浑沌宇宙,小至杯水芥舟,宏观微观,上天入地,广漠无垠。在那里面,不仅鸟兽虫鱼会思考,会答辩,充满了人情味,即使无生命的物体也活立纸上,栩栩如生,令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蝉与麻雀可以自白,车辙中的鲫鱼可以向人求援,东海之鳖能够与井底之蛙侃侃而谈,蛇和风能够对话,栎树也会发表议论,甚至两个抽象的概念名词都可以争辩一番,影子和影子能够讨论问题,髑髅也能探讨人生。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充满了作者的深厚感情,表达着强烈的爱憎,反映了深邃的哲理。

  《庄子》的另一个特点是善用譬喻。几乎任何情况、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作譬喻。以喻明理,这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最为突出。如庖丁解牛,循自然之道游刃有余,比喻养生之理;用佝偻承蝉(一个驼背老头粘知了,像拾捡一样容易),比喻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之理。另如“井底之蛙”、“望洋兴叹”、“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人们熟知的典故,无不委婉妙致、深入浅出地把深奥的思想表达得完整、清楚、易懂,增添了说理的奇特色彩,具有余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庄子》这部古典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期,我国的语言文学已发展到了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它的文学造诣可以与屈原的骚赋分庭抗礼,对我国的思想、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巨大的影响。它的浪漫主义培育出了无数或奇崛或优美或气势磅礴或意韵深永的不朽佳作。它的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成语。

  “文理孕奇梦,秀句镌春心。《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清人龚自珍的这首诗,就是对《庄子》在我国文学史上显赫地位和深远影响的高度概括。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48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