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周易履卦其实就讲了三个字履礼

发布时间:2023/3/22 17:13:38   点击数:

先秦时期,古人认为人世间的一切皆源自“天、天帝”的恩泽,“雷霆雨露均乃天恩,兆民百姓同被恩泽。”。

西周代商后,周公对“天命观”进行了修正,认为“天命无常,惟德是辅”,如同万物皆具两面性(阴阳)一样,“天、天帝”也具有两面性。“上天”有好生之德,故以“雨露”润泽万物;天地不仁,“上天好虐”,故以“雷霆”彰显其威。故周公讲求“明德慎罚”,治国要“以德服人,辅之以刑(威)”,其德如龙,时刻应天,心悦诚服;其威似虎,虎啸山林,惊恐莫名,莫敢不从。

故履卦中以“虎”言“天”,讲“履、礼”。“虎威”即“天威”,顺之则“德”(不咥人),逆之则“威”(咥人)。《左传·文公十五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PS:为何我讲履卦中以“虎”言“天”?除了上节文章的内容外,还有就是履卦帛书中的“真人”;分析“真”的甲骨文、金文写法,便可知履卦中是以“虎”言“天”。

履卦卦爻辞内涵,概而言之就三个字“履”、“礼”、“虔”。履之以“礼”,礼之以“虔”,这便是履卦的内涵;“虔”是“礼”的基础,“礼”是“履”的前提。

一、履

释履卦卦名是讲过:“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故现今一般讲“履虎尾”解为“踩老虎尾巴”,这绝对是错误的。

就有尾动物而言,不管是家养宠物、牲畜还是野生动物,只要踩到它的尾巴,动物的本能绝对是会转身吼叫、抓挠、噬咬踩尾之人、物,更何况百兽之王“虎”。

“履”是“走”、“行走”之义;《诗经·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再结合履卦的帛书爻辞“六三:跛能利”,《说文解字》“跛,行不正也。”。可知,“履”是“行正”;行之以“礼”,即为“履”。

PS:《尚书··周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以此作为“踩到老虎尾巴”(履虎尾)的例证,但这又涉及《古文尚书》的真伪论辩(《君牙》出自《古文尚书》),在此不作论辩。

二、礼

“礼”是用来解决“人”与“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礼”有“四正”;四正:心正、身正、言正、行正。

对于“四正”(心正、身正、言正、行正),“儒、释、道”三家都有各自的论述,究极本质其实都大同小异。儒家学说的“礼”最符合周公的思想,故我用儒家“四正”来解履卦。

《礼记·大学》便言及儒家“四正”。《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心正:在于其意诚;即下面要谈的“虔”。

身正:心正则身正。

言正:身正则言正;言正则可“齐家”。“言正”故能“听其言、信其言”,进而“家齐”。

行正:言正则行正;行正则可“治国”。因其“行正”故能“公生明、廉生威”,则可“治其国”。

“虔”(意诚)是“心正”的基础,“心正”是“身正”的基础,“身正”是“言正”的基础,“言正”是“行正”的基础。“履”便是“行正”;行之以“礼”,即为“履”。

履卦的六个爻的爻辞讲的其实就是“礼”的“四正”。

三、虔

“虔”敬也、诚也;“虔”是“礼”的基础。

《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礼记·中庸》“《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大意是:《诗经》上说:“尽管潜藏隐匿在水下,仍然清晰可见。”因此,君子内心省察自己而不感到内疚,无愧于心。别人不及君子的原因,大概是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诗经》上说:“看你独自一人在室,应当无愧于神灵。”所以,君子即使没有行动也能表现出他的恭敬态度,即使没有言谈也能表现出他的诚信。

虔:《说文解字》“虔,虎行貌;从虍,文声。”;

虔:恭敬、诚敬、诚心。《诗经·大雅·韩奕》“夙夜匪懈,虔共尔位,朕命不易。”;《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女贽不过榛栗枣修,以告虔也。”;《左传·成公十六年》“虔卜于先君也。”;《国语·鲁语·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

虔谢(真诚地感谢);虔恳(诚恳祈求);虔洁(诚实而纯洁);虔肃(诚实而严肃);虔恭(诚敬)。

象形“老虎身上的斑纹”;《说文解字》释义为“虎潜行的样子”。“虔”是虎身上的斑纹,用作动词时,意思是“杀戮”;《左传·成公十三年》“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虔刘:劫掠、杀戮)。

“虔”,虎身上的斑纹,令人望而生畏,故“虔”的本质是“畏惧”,进而引申为“恭敬、诚敬、诚心”;如:虔心、虔敬、虔诚、虔信。

隶书笔画化;隶化后楷书有所变形,错纹的形象被淡化,已很难看出“人”形。

“文”的本义是“文身”。在这个意义上,后人増加了偏旁“纟”,产生了新的形声字“纹”,表示花纹之义。也就是说,“文”是“纹”的古字。

而“文”字的本义并没有始终保持下来,而是不断地被引申出其他含义。因为“文身”是在身上刺花,所以引申为“花纹”“纹理”。现代汉语中“水文”“天文”的“文”字也是指自然界中某些呈“纹路”状的现象。

“文”的“花纹”是有条理的,又引申为“文章”“条文”;“花纹”是赏心悦目的,又引申为“文采”“文雅”;古代文字是用刀刻的,所以引申为文字。后由“文采”“文章”又引申出指有各种仪节组成的礼乐制度等一类古代文化。至于“文物”“文辞”“文武”等词中的“文”字的含义都用的是“文”字的引申义。古代铜钱面上铸文,所以称枚钱为一文钱。

文:本义是“文身”,就是人在身上刺花纹图案;《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左传·哀公七年》(仲雍在吴)“断发文身,赢以为饰。”;《庄子·内篇·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古代东夷、古越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先秦时期古越人居住的地区在南方,该区温热潮湿而多蛇害,他们为了自身的安全,将蛇作为重要的图腾崇拜,在人体上刺染蛇纹,免遭水中动物的袭击。古越人视蛇为“己类”,视蛇为祖宗来崇拜,文身是把它当做标志的一种手法。此外,由于干越人长期生活在气候炎热、多江河湖泊的楚越水乡,于是断发,以便游泳;文身,以避蛇虫之灾。这恐怕是干越人断发文身的最主要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48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