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什么是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庄子家里贫穷,有一次去监河侯那儿借粮米。
监河侯说:“可以,等我收到租金(统治者在自己的领地里向老百姓收取税赋等收入),我就立即借给你三百两金子,好吗?”
庄子听后,变了脸色,忿忿地说:“我昨天来,听到呼喊的声音,我环顾四周,看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鲫鱼。我问它,说,‘鲫鱼啊,你是谁?怎么在这儿呢?’鲫鱼回答说:‘我原本是东海海神的臣子。你有没有一升半斗水让我活个命?’我说,‘可以啊,我要去南方游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水来接济你,可以吗?’鲫鱼听后,立即变了脸色,忿忿地说:‘我失去了平常我所需的水,我没有可生存的地方,我只要得到一升半斗水就可以活,你竟然跟我说这些,那还不如及早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庄子在这则寓言故事里面,就讽刺了那种只会说大话,空话,善于给人画饼,从不救人眼前之急的虚伪之人。
另一个故事则与此恰恰相反。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河边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
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遇到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piǎo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及时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仅凭双手劳作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便对她说,将来自己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有点不高兴,表示并不指望韩信将来报答她,她帮助人只是出自她本心,并不图报。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漂母曾救过他的急,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漂母本不想收,最后不得已才收下。一饭千金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只要你在别人很紧急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过他,他一定会很感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紧急的时候帮助人,就相当于雪中送炭,又好比一场及时雨,保住的是那个人当下最迫切的生机。
说到雪中送炭,又有一个故事:宋朝的太宗皇帝宋仁宗,很关心穷苦人,有一年天降大雨和大雪,天气非常寒冷。他在皇宫中忽然想起了穷人的可怜,就立马派官员拿着粮米和木炭,将其送给那些穷苦的人和孤苦伶仃的老人,让他们有米可做饭吃,有木炭可以生火取暖。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雪中送炭”,都比“锦上添花”重要,因为需要雪中送炭的是大多数,需要锦上添花的只是小数,孔子始终是站在大多数贫苦人民这一边的。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那就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不满足,却提要求说要给她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周全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应该锦上添花,去给富人添富。”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