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清明节,与死亡和解

发布时间:2022/6/3 15:40:33   点击数:

清明节,我们都会缅怀先烈,祭奠祖先,怀念逝去的亲人。这个时候,也很适合跟孩子聊聊有关生死的话题,对孩子进行一场死亡教育。教孩子如何正确地认识生死,面对死亡。

中国人自古就很忌讳谈“死”,觉得不吉利,晦气,甚至恐惧。包括孔子在被弟子问及关于死亡的时候,只是说“未知生,焉知死?”也不轻易回答。

然而就算避而不提、害怕面对,死亡也是我们每个人终将面对的课题。所以我们该理解和从容面对死亡,让孩子们从小接受正确的死亡教育,才能让他们毫无阴影地坦然的对待生死、通过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

对于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来说,死亡是非常有价值的。正因为有了死,我们才可以重视生。好的死亡教育本质是爱的教育,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珍视自己的身体,尊重生命,敬畏大自然,热爱生活,减少未成年人的死亡率。

作为家长,我觉得对于孩子的教育肯定少不了生命教育。我们人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又是怎么离开的?我们该如何度过我们这一生?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并且引导孩子思考的问题。

周国平先生说过:一个思考死亡的人,知道人生是有限的,所以会更珍惜他的生命,更加进取,实现他生命最好、最大的可能性。同时,对于生命过程中所得到的一切,他不会抱着一种占有的态度,他知道这一切都是暂时的,会比较超脱。

所以当毛毛球问到我相关问题的时候,我从来没有回避过,都是尽量平和的用她能理解的语言来解释。

毛毛球的死亡教育开始于绘本《告别安娜》。直面死亡,是她的小仓鼠“元宝”的寿终正寝。这期间我们进行了无数次关于生死的讨论,虽然每次提起来还是会伤心难过,但她也能接受这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会正常发生的事情。当毛毛球知道我这期公号要写死亡教育的时候,她说:妈妈,你可以写写“鲸落”。然后我就知道,她是真正明白和理解死亡了。

所谓“一鲸落,万物生”。当鲸鱼知道自己将要死亡的时候,它会跃出水面,然后慢慢沉入海底,在海洋中死去。一座鲸的尸体可以供养附近海域以分解者为主的循环系统长达百年。死后的鲸鱼把自己完全回馈给了海洋,通过自己的尸体滋养着众多海洋生物。这是对死亡最“浪漫”和最尊重的诠释。

死亡教育并不是告诉你什么时候死都可以,或者是蔑视死亡。而是告诉你,面对死亡,内心应该多一份理性,少一份惶恐。如果我们理解了生命的有限性,就会把人生看做一段旅程,珍惜当下,爱自己,做能让自己的这段旅程更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更快乐的事情。

我最近在读庄子,庄子在《知北游》中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大概意思就是:人的生死,不过是气的一时聚散罢了;气聚合就得生,气消散就是死。如果死与生是一对亲密的朋友,我又何必忧虑呢!所以万物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多么的豁达和开明。

还有一则故事是说,庄子快死了,他的弟子想要厚葬他,庄子不同意,要弟子们随便把他扔在山沟里就行了,弟子们吓坏了,当然不同意。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用日月做殉葬的双壁,用星星做陪葬的珠玑,用自然万物做陪葬的东西。我的陪葬品难道不够多吗?还有什么能超过这些呢?”弟子们说:“我们怕老鹰啄食你,豺狼吃掉你。”庄子说:“我露在外面,会被老鹰吃掉,埋在地里也会被蝼蚁蚂蚁吃掉。为什么一定要厚此薄彼呢?”

读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我爷爷。我的爷爷是一名昆虫学的教授,小时候我会跟着爷爷去山里抓虫子,做标本;爷爷家的院子里种了各种各样漂亮的花花草草;爷爷做的饭菜特别好吃;小时候别人问我:你长得像谁呀?我都会骄傲地回答:像爷爷!

爷爷走之前,要求家人把他的骨灰撒到家附近的山上,他要跟青松翠柏跟小鸟昆虫在一起,不用我们祭拜他,他就跟大自然在一起。

爷爷离开我27年了,我依然很想念他。我会经常在心里跟他说话,好像他一直在我身边一样。吃到好吃的葱油拌面会想他,见到不认识的虫子会想他,看到漂亮的花花草草会想他,甚至在读庄子的时候,觉得庄子就是长的跟我爷爷一个样!

每次想到爷爷都很伤感,但也很温暖,能给我很多力量,让我更珍惜眼前的人和事。

所以,生命不单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方面的和对周围人的影响。

或许我们做不到像庄子一样,在妻子的葬礼上击缶而歌,但我们可以知道,可以告诉我们的孩子:死亡并不可怕,不用压抑、不用回避,要与死亡和解。就像春夏秋冬凋零又生发,就像时光逝去而追忆,死亡赋予了生命意义,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努力爱,努力去奋斗!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搞得定客户带得好娃

生活不止一个角色学习也永不停歇

我们是陪你一同探索人生不同阶段

不同角色的图图和娇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37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