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当你和孩子较劲ldquo什么是幸福时

发布时间:2022/5/31 14:15:51   点击数: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父子间的新奇对话:

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但小孩最近频频出现各种行为问题:逃学、厌学,用小刀划伤自己的手腕......所以一家人非常着急跑来做咨询。坐下以后一家三口就开始吵架,你知道吵什么问题吗?说了大家可能都不信,是个挺央视的问题:什么叫幸福?在这家父母眼里,什么是幸福呢?夫妻都是60后的小镇做题家,从北方农村一道题一道题地做到了博士毕业,留在了北京的高校当老师。在他们眼里,吃得饱穿得暖、事业成功,人生就很幸福。所以小孩一听“吃得饱穿得暖、事业成功,人生很幸福”等等父母这些所谓正确的言论时,他就着急了。他说:“难怪你们一天到晚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从来就没感受过吃不饱穿不暖的不幸,怎么会觉得吃穿不缺就是幸福呢?其实无论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的观点并无错误。但同时我们需要弄清一个点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是“Success→Happiness”还是“Happiness→Success”。但似乎,第二种关系是当下具有较强独立自主意识的孩子们所接受的。因为他们面临的是一个互联网世界,知道柏拉图、苏格拉底,还有虚无主义。他们所接收到的讯息不再是“非黑即白”,“非点即面”......所以我们也需承认:对于90后或以前(80后、70后):我们是因为有了成功,有了吃得饱穿得暖的生活,有了稳定的高薪工作,有了名校的offer,我们就可以感觉到幸福这一论调。是因为我们一直都是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被教育成长的。像泰勒·本·沙哈尔,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被誉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导师”在他的课上就曾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认为你在4月2号这一天会感到很幸福或者特别幸福的话就请举手。他之所以选择这一天的原因是因为4月2号是学生接到录取通知的日子,学生们会知道自己有没有被新的学校录取。而当时班上有将近名学生,他们全都举起了手。

而他的下一个问题是,如果你觉得你一生剩下的时光都会感到很幸福的话,你们就别把手放下来。

几乎所有人仍然是举着手的,他们认为4月2号这一天感到幸福,因为接到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所以他们的余生都会感到很幸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是因为这些学生他们都是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被教育长大的——只要你进入了像哈佛这样一流的大学,那么你就会受到同学的敬仰、老师的尊重,会找到很好的工作,因此你这一生都会很幸福。

所以所有的人都继续举着他们的手,认为他们一辈子都会幸福下去。

可现实呢?其实在大多数时候,“Success→Happiness”就像黑板上的公式。在实际的生活里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些公式其实并不成立,我们会失望、会无助,由此产生怀疑。而正是这种信念的崩塌,让我们感受很糟糕。这就出现了为什么现在我们很多的成年人在事业很成功之后,他依然感受到自己并不幸福。那公式到底成立不成立呢?其实,如果是把这个公式反向来看,“Happiness→Success”就是成立的——幸福可以引导我们走向成功。这应该被很多人都证实过。就像那些能让我们时常回忆的幸福片段恰恰是:孩子安静的依偎在我们的怀里,静静的看着他熟睡;孩子看见了我们每天的读书打卡,说一句妈妈你很厉害(孩子为我们鼓掌);孩子细心的教我们学习摄影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老公在工作日为我们做上爱心早餐,然后送我们上班;更或者是在我们无数个加班的夜晚,家人为我们送上热好的牛奶,没有一丝催促和抱怨......所以孩子们也一样,觉得:,幸福可以是:能够被父母平等尊重地对话;幸福可以是:一家人呆在一起,而不是“为了我好”让我呆在有良好师资资源的亲戚的家里;幸福可以是:爸爸可以照顾自己的身体,不要因工作太过劳累;幸福可以是:快乐地活着;......这是有界限的幸福,真正地活在当下的幸福,关心所爱之人的幸福,为自己而活的幸福。当我们没有感知到什么是真正幸福的时候,我们又怎能拿着某些东西去告诉孩子这就是幸福这一说。就像那位孩子说:“我从来就没感受过吃不饱穿不暖的不幸,怎么会觉得吃穿不缺就是幸福呢?”所以也的记住对一件事的定义:它永远都带着我们强大的主观意识色彩。就像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一起共勉!

更多精彩,点击修齐幸福佳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36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