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电影艺术与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2021/12/10 15:11:53   点击数:
这是一份夭折的电影课程教学教案。电影本属外行,但因有需,曾经花了大力气做功课、编写,也曾意欲由此开启一扇新的人生窗口。后阴错阳差,未能有用武之地。置此,以飨诸友。课程目标课程宗旨:立足中国文化、中国哲学,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的文明形象。1、了解中国哲学的核心精神、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审美意趣,以及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成就。在此基础上生起对于中国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感。2、理解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电影作为一种教化方式的社会功能。在此基础上生起对电影事业的社会责任感。3、探索中国哲学与电影艺术的结合,拍摄有中国气质的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从中国哲学中挖掘于世道人心、家国天下、人类未来有益的内容,并与电影艺术进行对接。2)从中国哲学中提炼思维方法、艺术手法,用以丰富电影艺术的创作和表达。4、为电影事业培养有深厚的文化根底、精通电影艺术,将哲学与电影打通、做人与做电影打通的新型人才,拍出有中国气质、中国韵味、中国精神的新时代中国电影。课程思路课程共十六周、六十四课时,每周四课时,一个主题。1、首先介绍中国哲学的三大主流:儒、道、佛思想,并择取其中核心思想、核心精神进行重点解读。因为人生、天地间的所有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三大根本的哲学问题: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与时空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人与自心的关系。儒、道、佛正从不同侧面对这些问题做出了精彩的解读,并就此构建了完整、系统的哲学体系。2、择三家各一名典型代表人物:儒家的孔子,道家的庄子,佛家的六祖慧能,了解其人其德,及其在电影电视中的形象。通过具体的人物故事、人物的人生追求,力求更加切近、深入地理解哲学思想。3、介绍中国哲学与中国艺术的贯通性人物:苏轼。感受中国儒释道哲学、中国文学艺术之相融相通。4、通过案例分析现代电影对中国哲学核心元素的解读,包括正解与曲解,以及不到位之处,例如:《西游记》及其改编电影电视;中国哲学的鬼神信仰与现代的鬼怪电影;儒家哲学原本的家国观念、阴阳夫妇之道及其在电影中的解读与误读;佛教思想、佛僧形象及其在电影中的呈现;等等。5、从艺术形式、现代传媒、国家形象的代表这三个角度分析电影,包括:古今艺术形式的发展、教化方式的演变、电影背后的文化话语权。6、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说明电影需要对中国哲学、中国文化有所继承;也从电影本身分析,电影的发展需要用人文引导技术,电影本身有其“变”与“不变”。7、总结: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电影人。8、课程报告与成果:“中国好剧本”编写与评选:择一中国古代圣贤人物,或高僧大德,或其他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研读其传记、哲学思想,并据此写一个剧本。要求:立足中国文化,解读中国哲学思维和精神;人物形象丰满,人物思想清晰,故事生动,语言典雅;不少于字;第十二周上交。参考资料:(1)经典:《庄子》、《孔子传》、《高僧传》、《坛经》、《史记》、《二十四史》、“三言二拍”、唐传奇、《神仙传》、明清小说等。(2)改编剧作:凌子风《边城》—改编自沈从文同名小说吴天明《人生》—改编自路遥同名小说蔡楚生、郑君里所导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VS歌剧《一江春水》(歌剧改编自电影)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小说《动物凶猛》谢添《茶馆》—改编自老舍所著的同名话剧陈冲《天浴》—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周计划内容电影与哲学概论教学目标:中国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可分为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艺”这两个层面。“道”包括无形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思维方法、家国情怀等;“艺”包括文艺、武艺、技艺,形式丰富、各有特色。电影属于广义的“艺”的范畴,中国传统认为,一切艺术(包括)都要上升到“道”,而抽象的“道”正是通过具体的“艺”来呈现,这就是“以道统艺,由艺臻道”。通过本课程,让同学们学会如何通过电影,讲好中国故事,通过电影表达中国思想、中国哲学、中国理念。具体内容:1、什么是电影?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艺),是一种现代传媒(技),也是一种教化方式,还是国家形象的窗口、民族文化的名片。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的体系化的表达,除了经典典籍外,哲学思想也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制度、历史、文学、艺术、信仰、习俗中。3、电影与哲学的关系:哲学需要对自然万物、人类社会的规则与现象、对人心的运作方式做出解释,通过系统化的哲学理论呈现出来,偏重理性;电影则是对自然人生的直观展现,将世事人生通过画面、音乐、人物表演等演绎出来,偏重感性。哲学属于“道”的层面,电影属于广义的“艺”的层面。4、以历史为序大致梳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包括: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黄老之学、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唐朝文学;宋明理学;清朝子学与考据学。5、布置、说明课程报告。儒家哲学导读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儒家的“为人之道”与“为学之方”,明白中国哲学家对“人”的解读,重点落实于“人”的自觉自律、自我修养;而个人的提升、完善正是通过“学”,此“学”乃“为己之学”,即自我内在提升之“学”。借“为人”与“为学”,为学生打下一个人生观的基础,也是社会责任和电影事业的基础。补充讲解儒家哲学中的阴阳夫妇之道、家国天下的情怀。1、儒家论“人”:《论语》《孟子》《荀子》中对“人”的理解:人有向善一面,也有趋恶一面;孟子提倡“复性”,荀子提倡“化性”,归其本,皆是如何为善去恶。儒家认为,相比于其他万物,“人”有最大的能动性、主动性、灵性、道德理性,故而,人向上可成贤成圣、与天地相参;向下可沦为禽兽,失去“人”的本质。正因为此,人要最大程度地管理好自己,做人是做一切学问、一切事业的基础。2、儒家论“学”:《论语》、《荀子》中对“学”的解读:“学”是一种生命状态,一种不自满、日新又新、日臻于善的生命状态,“学”是为了“美其身”,即提升人内在的精神品质,学习知识、技能不是为了炫耀,也不能将知识、技能仅仅流为求利的资本,学习任何一样事物,都要考虑是否对己、对人有根本上的裨益和提升。同时,知识要能转化为智慧才有力量。3、儒家哲学中的阴阳之道:《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夫妇之道为人伦之始。讲解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夫妇之道、爱情观。4、儒家哲学中的家国情怀:修齐治平,大学之道;忠君爱国,家国同构。参考影片:金庸武侠剧(忠孝侠义)、李安《饮食男女》、吴天明《老井》、费穆《小城之春》、陈凯歌《黄土地》、张艺谋《红高粱》、《山水情》(,短片)、王家卫《一代宗师》。道家哲学导读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艺”让学生了解道家文化的丰富性;重点阐述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其中深刻而朴素的智慧,从而从道家哲学中汲取养料,以保护天真、自然之灵性,并将此生命气质注入电影事业。1、道家哲学之“由艺臻道”:道教提倡由具体的艺来体悟最高的道,比如以武悟道,由医悟道,由乐悟道,以棋悟道,等等。2、道家哲学之“道法自然”:道家自然观中体现的生命观:“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天地万物自然而生,自然而灭,而非一个造物主主宰;道家自然观体现对万事万物本然之理的尊重:“道者,路也,天地万物所共由也;德者,得也,天地万物所各具也。”3、道家的养生哲学与电影呈现:《淮南子》有云:“天下有至贵而非势位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有至寿而非千岁也。原心反性,则贵矣;适情知足,则富矣;明死生之分,则寿矣”。楼宇烈:“忘机便是长生术,无念诚为自在方。”真正的养生在于养心,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很多导引、炼丹、符咒之术,这其实并非道家养生的精髓。4、道家的神仙信仰与电影呈现:《汉书·艺文志》:“神仙者,保其性命之真也。”“神仙”的本来含义就是指人顺自然、保存生命之本真的修为状态。参考影视:李安《卧虎藏龙》、伊慧民《太极武当》(纪录片)、《问道武当》(纪录片)、田壮壮《吴清源》、《全真之路》(纪录片)、《中国道教》(纪录片)。佛教哲学导读教学目标:破除对佛教的误解:佛教,尤其是中国的禅宗,其本质就是一种教化,通过各种法门、戒律,实现对人心的净化。佛教不是有神信仰,中国的佛教提倡自力、自净其意、自作明灯,而不是外求,不是将希望寄托于神秘力量。1、禅宗“世出世间”不二的思想:六祖慧能的故事及思想。2、佛教信仰的本质:内求,自力解脱。信佛拜佛是为了净化自己,忏悔、感恩、敬畏,从而做佛、做菩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3、中国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化、艺术的影响:世界、宇宙、刹那、永恒等大量常用词语,来源于佛教;文学作品、文人士大夫受佛教的影响;佛教思维、禅宗审美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4、案例分析:电影中的佛僧形象。电影电视中遁入空门的僧尼多是由于红尘失意,借佛教了残生。这并非佛僧的真正形象,真正的高僧大德是自然灵动、充满生命的温度与人生趣味的,是以出世之心积极做入世之事的。参考资料:经典:《金刚经》、《心经》、《坛经》、《生活禅钥》;纪录片:《百年虚云》;影片:《一轮明月》、《了凡四训》、《禅》、宗萨的佛教电影。孔子的圣贤境界与天下关怀教学目标:通过研读孔子语录、孔子思想,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理解孔子对于“大道”的追求,对于挽救天下苍生、恢复儒家道统的崇高理想。同时,也通过回归历史情境,了解孔子的一生,孔门师生坎坷波折的人生际遇,从而感受圣人在真实生活处境下的“平常处”;并对比孔子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思考“理想与现实”这个问题。1、孔子的思想与理想:修、齐、治、平2、现实中的孔子与孔门师生:周游列国,坎坷颠簸,“知其不可而为之”3、历史上的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4、电影中的孔子:评《孔子》《孔夫子》对孔子形象的刻画与对孔子思想的表达参考资料:《史记?孔子世家》、《四书集注?论语序说》、《孔子家语》、钱穆《孔子传》。庄子诗化哲学的浪漫与逍遥教学目标:通过研读《庄子》一书的部分篇章,进入庄子遨游天地间、超越时空外的精神世界,感受庄子浪漫、天真、诗意的哲思;体会庄子之另一种姿态应对竞争、应对世俗,其不争而自胜的人生智慧。1、庄子其人:有关庄子的典型故事与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2、庄子其思:“庄生梦蝶”的真实与幻灭;“齐物论”之同异思维;混沌之死3、庄子哲学对人生的启示:“不争”的智慧,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佼佼者毕竟少数,庄子哲学告诉我们:人生永远有可能性,永远有路可走。所谓“知道者无自不可,不知道者无自而可”,人可以自足其性、自臻圆满。4、庄子哲学对电影艺术的启示:丰富的想象,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汪洋恣肆,电影也是想象的艺术,讲故事的艺术。庄子是古今以来最伟大的导演——庄子很会讲故事,天地万物、老子、孔子、尧舜禹等圣贤人物都是庄子故事的道具,都可以是庄子舞台的表演者。“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在《庄子》里,万物都能说话,都能表法,都能论道。电影本来也是将天地万物作为自己道具的表演,借庄子哲学,打开中国人的想象力、中国电影人的想象力。5、影片评析:有关庄子:李树峰电影《庄子》、黎北海电影《庄子试妻》、动画片《庄子说》,评其庄子形象与哲学表达。想象类:黑泽明《罗生门》(事件、真假、陈述、他者);克里斯托弗·诺兰《盗梦空间》(梦境、现实、意识、多维世界);大卫·芬奇《返老还童》(时间、主体间、交错、感通、爱、回忆);中西对比:短片《山水情》—AlanBarillaro《鹬》(生命与成长、海洋、山水、本真、教化)。六祖慧能的禅境与顿悟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慧能大师一生传奇而坎坷的经历,感受其精神品格;通过研读慧能的禅学思想,体悟禅宗智慧。以此启发个人修身以及电影创作。1、六祖慧能的故事:在寺舂米;悟后一偈;得法逃亡;一花五叶。2、六祖慧能的禅宗智慧:佛教中国化——禅宗的开创性人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世出世间不二。指出一条顿悟的道路,在世间就能成道、成佛。生活中处处有禅。3、慧能思想与电影艺术:禅的本意是“静虑”,一种超越分别的思虑,专注,首先电影人要能体悟到“禅”的意境与智慧,以禅心去生活,去做电影,去影响他人。茶中之禅、棋中之禅、画中之禅,还可以有影中之禅,拍出禅意、禅境。禅是要我们的心回归清净、自然的状态,用这样的精神和智慧做艺术,才能出精品。4、评电影:《禅》;动画片《六祖慧能》。类似电影的受众较小,思考:深刻的哲学思想、道德理想,如何与观众品位相适应,如何引导观影者的观影趣味。对比西方基督教电影:三大著名导演:1、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第七封印》、《假面》、《冬日之光》);2、意大利导费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八部半》);3、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牺牲》、《安德烈·卢布耶夫》)。苏轼的人生哲学与生活雅趣教学目标:自北宋始,儒释道三家已经互融互通,而经唐宋古文运动,士人多重文学艺术之“载道”功能。苏轼便是其中“通才”的典型代表。启发我们:“君子不器”,有专有博,道艺相通,德才相济。1、苏轼其人:儒释道皆通,琴棋书画皆善;历经坎坷,不改其乐;所到之处,为官一方,皆能造福百姓2、苏轼的哲学理念:古文运动;形意之辩;“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3、苏轼的生活情趣:生命态度,总能在各种逆境和坎坷之中自得其乐:烤羊骨、东坡肉、“自来水”、西湖,等等。“人生有味是清欢”。4、苏轼诗文赏析:东坡词、文、书法、绘画。5、影视里的苏轼:观电视剧《苏东坡》、纪录片《苏东坡》,评:电影与纪录片在表现苏轼哲学思想与艺术理念上的得失参考资料:《苏轼诗集》、《苏轼文集》、林语堂《苏东坡传》影目:费穆《小城之春》(根据苏东坡《蝶恋花》构思)影视赏析:《西游记》里的中国哲学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西游记》对“道”、对生命、对生死有着深刻而切近的思考,《西游记》对儒释道思想有着整体性的体现。我们要从《西游记》中汲取修身、修心的文化养料,也将此体解体现到电影中去。具体内容:1、《西游记》小说的哲学内涵,分为三个部分:“释厄”(思考生死);“寻仙”(寻求解脱);“归心”(修与悟,仙在内,不在外)2、“西游”对儒家、道家、佛教哲学思想的继承:能超越生死、解脱烦恼者:圣贤、神仙、佛陀。皆由求道、修心而成。3、分析现代“西游”电影电视的利弊得失:电视剧《西游记》;电影《大圣归来》、《大话西游》。4、结论:经典名著改编的影片,需有哲学的思考与体悟,有文化表达。影视赏析:志怪传奇小说与鬼怪电影中的中国哲学教学目标:深刻理解中国哲学鬼神观念的人文内涵与社会功能,在电影艺术中,对鬼神形象的演绎不能仅仅局限于猎奇、视觉冲击,而应深入刻画和体现鬼神故事中的哲思。1、中国哲学中“鬼”的含义:《荀子》中积善成德之“人神”,“神”是人择善、至诚、修养而成的;天地造化之“自然神”;《韩诗外传》之“鬼者,归也”。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荀子之“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2、中国传统志怪小说中的鬼神形象:《山海经》、干宝《搜神记》、曹丕《列异传》、葛洪《神仙传》、唐传奇、“三言二拍”、《太平广记》、蒲松龄《聊斋志异》、袁枚《子不语》等。3、现代神怪电影中的鬼神形象:列举有关古代神话传说的电影,如嫦娥奔月、盘古开天地、《白蛇》、《倩女幽魂》等,分析其中的鬼神形象。4、结论:鬼怪电影要能体现中国鬼神信仰的人文内涵,体现中国人朴素的敬畏心理。《礼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鬼神信仰在传统社会发挥着管理人心的作用。5、其他参考影片:侯孝贤《刺客聂隐娘》、徐克《青蛇》《梁祝》、陈嘉上《画皮》、唐煌《聊斋志异》、陈凯歌《妖猫传》、《种梨》(动画)、朱牧、李翰祥等《辛十四娘》、李翰祥《梁山伯与祝英台》、梁旋、张春《大鱼海棠》。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电影艺术教学目标:认识艺术的功能:卫护生命,净化人心;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品格、特色。将此精神、特色、功能用于人生修养上,用于电影艺术中,电影要“善用其艺”。1、“艺术”的功能:艺术是用来养护、卫护生命的。《庄子》“卫生之经”;张伯驹“卫生棋”。人的情感要表达、要共鸣、情绪要宣泄、要疏导,所以有歌舞等艺术;人的精气神又需要凝聚,心境需要回归中和,所以需要琴棋书画等艺术。艺术也是一种“为己之学”。2、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虚实相生;意在形外;轻重缓急;经营布置;起承转合。3、古代的艺术形式:大致分为文艺、武艺、技艺,有吟诵、琴歌、长啸、笛箫、舞蹈、琴棋书画、昆曲、京剧等各种戏曲。4、作为艺术的电影:电影是一种高级的、直观的、形式丰富的综合性艺术,各种艺术形式都能为电影所用。因而要善用其“艺”。一部好的电影对于净化人心的作用是巨大的。电影人不但需要有相对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水平,才能驾驭各种艺术形式。参考影片:吴天明《百鸟朝凤》、陈凯歌《梅兰芳》、滕文骥《日出日落》。中国传统教化方式与现代电影教学目标:明确电影作为传播媒介、教化载体的社会责任。1、媒体的功能:导人向善、净化人心、弘扬社会正气,对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有着十分着重要的作用。2、传统社会的教化方式:社会教育之高台教化,寓教于乐,“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家庭、家族教育,各种家训家规;学校教育,见朱熹《大学章句序》。3、电影作为教化方式的意义: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族、家庭的式微、家庭教育的失落,家庭教育成为问题;现代大学相对缺乏为人之道;而电影是一种社会教育,电影是现代人十分喜欢的艺术形式,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无可替代。电影是人心之所向,是引导社会风气的方向标、指南针。因而要善用其心,将哲学、将道理融入到电影之中。如果电影只有俊男美女、声光化电,没有思想引领、道德提升,那只是低级趣味;反之,如果只有哲学思辨、文化精神,没有丰富艺术作为载体,则会枯燥无味。因此,要将哲学通过电影,通过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电影加哲学,可信又可爱。4、参考影片:吴天明《变脸》、(传统在现代的变迁)贾樟柯《二十四城记》《山河故人》。5、上交剧本作业。中国电影走出去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哲学、了解圣贤人物、体悟中国精神,提升文化自信与文化使命感,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打下基础。1、树立文化自信:电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最佳载体,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最快途径。2、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态势: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是历史方向,也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3、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式:过去是孔子学院,通过读经,某种程度上不够成功;后来想通过艺术方式,琴棋书画、中医、太极,这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度;电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佳媒介,以电影打造中国形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十分柔性,可起润物无声、化物无形之效。4、影视评析: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但是《功夫熊猫》却是美国的。中国文化走出去,还要注意与当地文化、与受众文化相结合,而不能唯我独尊、妄自尊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采取他国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以之体现我们的中国思维、中国精神。这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本土化的问题——中国文化到印度要印度化,到美国要美国化,当然我们的核心精神不能丢,这就是中国人“道法自然”的精神,“辅万物之自然”的精神,“入乡随俗”的理念。电影在这一方面大有可为。参考影片:《功夫熊猫》、田壮壮《盗马贼》《蓝风筝》、张艺谋《红高粱》、李安《卧虎藏龙》、陈凯歌《霸王别姬》、贾樟柯《三峡好人》、顾长卫《立春》传统、现代与未来——电影艺术中的“变”与“不变”教学目标:回答一个问题:电影的本质是什么?过去、现在与未来,艺术形式、传播媒介不断发生变化,在日新月异的时代环境下,电影人的革新与坚守是什么?1、解析“创新”:荀子之“循其旧制,择其善者而明用之”;楼宇烈先生之“应用上的创新”。要返本开新、继往开来。用永恒的智慧、精神,做适应时代的艺术呈现。2、不变:电影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人文引导科技:电影从胶片到数字,从幕布到荧屏,从2D到3D,从演员到电脑合成,智能化时代,什么是电影不变的本质?皮影、电影、视频,都是工具,科技不停发展,关键是要塑造什么样的人物,传达什么样的精神,弘扬什么样的理念,起到什么样的效果,是不是能净化人心、改变生活、提升道德,让人生、社会、世界更加美好。电影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这就是电影中的人文精神。参考影片: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斯图尔特?罗菲尔《非洲历险记》()、詹姆斯?卡梅隆《阿凡达》、任庆泰《定军山》()、徐克《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吉赛贝?托纳多雷《天堂电影院》、戈达尔《再见语言》、《老胶片的秘密》(纪录片)电影与哲学传记剧本交流会1、阅读学生们的剧本,提前选取若干优秀剧本。2、请入选同学以PPT形式展示其创作剧本。3、邀请专业人士予以点评,并给与进一步完善建议。4、经改进后十分出色且成熟的剧本,尝试演绎或拍摄。总结: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电影人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我们新时代的电影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返本开新,中国品格: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自信的树立,我们期待涌现一大批具有中国品格的电影人,不但有深厚的文化根底,而且精通电影艺术,能够拍出有中国气质、中国韵味、中国精神的新时代中国电影,推动中国电影走向潮流、走向世界。2、知行合一,道艺兼修:电影的哲学、哲学的电影,是永恒的话题。时代对电影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易经》说“不诚无物”;《道德经》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时代需要能将电影与哲学打通、将做人与做电影融合的新型人才。我们要修身养性,要将自己的人生体会、人生境界体现在电影中,自立兼立他,成己以成人。3、文化责任,社会担当:4、分析、学习一些优秀的电影人。参考影片:大岛渚《黑泽明的电影人生》(纪录片)、维姆?文德斯《寻找小津》、金基德《阿里郎》、贾樟柯《东》、侯孝贤《悲情城市》。四、参考资料:书目:儒家:《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周易》《荀子》道家:《周易》《老子》《庄子》佛教:《坛经》《心经》《金刚经》《高僧传》《五灯会元》历史类:《史记》《二十四史》小说传奇类: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山海经》、《搜神记》、《列异传》、《神仙传》、唐传奇、“三言二拍”、《太平广记》、《聊斋志异》、《子不语》诗词类:《诗经》、楚辞、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楼宇烈:《中国的品格》《人文立本》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刘道广:《中国艺术思想史纲》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林语堂:《苏东坡传》影目:中国:李安《饮食男女》、吴天明《老井》、费穆《小城之春》、谢晋《芙蓉镇》、陈凯歌《黄土地》、张艺谋《红高粱》、《山水情》(,短片)、侯孝贤《童年往事》、陆庆屹《四个春天》、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王家卫《一代宗师》、李安《卧虎藏龙》、陈凯歌《道士下山》、徐克《蜀山》、程小东《倩女幽魂Ⅱ》、伊慧民《太极武当》(纪录片)、《问道武当》(纪录片)、田壮壮《吴清源》、李小龙《死亡游戏》、《全真之路》(纪录片)、《中国道教》(纪录片)、何平《天地英雄》、张鑫炎《少林寺》、张扬《冈仁波齐》、胡金铨《山中传奇》、《空山灵雨》、、陈家林《一轮明月》、蔡明亮《行者》、毕赣《金刚经》、宁浩《香火》、黄信尧《大佛普拉斯》、费穆《小城之春》(根据苏东坡《蝶恋花》构思的)、侯孝贤《刺客聂隐娘》、徐克《青蛇》《梁祝》、陈嘉上《画皮》、唐煌《聊斋志异》、陈凯歌《猫妖传》、《种梨》(动画)、朱牧、李翰祥等《辛十四娘》、李翰祥《梁山伯与祝英台》、梁旋、张春《大鱼海棠》、吴天明《百鸟朝凤》、陈凯歌《梅兰芳》、滕文骥《日出日落》、吴天明《变脸》、、曲江涛《孙子从美国来》;贾樟柯《二十四城记》《山河故人》、王小帅《闯入者》《我11》、李远《六人晚餐》、相国强《少年巴比伦》、田壮壮《盗马贼》《蓝风筝》、张艺谋《红高粱》、李安《卧虎藏龙》、陈凯歌《霸王别姬》、贾樟柯《三峡好人》、顾长卫《立春》、娄烨《苏州河》、王家卫《花样年华》、任庆泰《定军山》()、徐克《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王兵《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贾樟柯《东》、侯孝贤《悲情城市》。中西对比:短片《山水情》——AlanBarillaro《鹬》(生命与成长、海洋、山水、本真、教化)国外:科波拉《现代启示录》、小津安二郎《晚春》、伯格曼《第七封印》、黑泽明《梦》、戈达尔《电影社会主义》、查克?沃克曼《什么是电影?》(纪录片)、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布列松《乡村牧师日记》、高桥伴明《禅》、EdwardA.Burger《共坐白云中》(纪录片)、金基德《春夏秋冬又一春》、阿涅斯?瓦尔达《脸庞,村庄》、费里尼《八部半》、吉赛贝?托纳多雷《天堂电影院》、墨塔巴?米塔玛斯博、贾法?帕纳西《这不是一部电影》、戈达尔《再见语言》、《老胶片的秘密》(纪录片)、大岛渚《黑泽明的电影人生》(纪录片)、维姆·文德斯《寻找小津》、金基德《阿里郎》、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斯图尔特?罗菲尔《非洲历险记》()、詹姆斯?卡梅隆《阿凡达》、桑弧《魔术师的奇遇》()、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乡愁中的塔可夫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白红三部曲》、阿巴斯《24帧》;黑泽明《罗生门》(事件、真假、陈述、他者);黑泽明《影子武士》(替身、认同、群体、权力);克里斯托弗·诺兰《盗梦空间》(梦境、现实、意识、多维世界);大卫·芬奇《返老还童》(时间、主体间、交错、感通、爱、回忆);伊纳里图《通天塔》(言语、沟通、跨文化、理解与困境)。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第七封印》、《假面》、《冬日之光》);意大利导费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八部半》);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牺牲》、《安德烈·卢布耶夫》);布列松《乡村牧师日记》、泰伦斯·马力克《生命之树》()、基耶斯洛夫斯基《十诫》()、威廉·惠勒《宾虚》()、戴米尔《十诫》()、德莱叶《圣女贞德受难记》()、大卫·芬奇《七宗罪》()、马丁·斯科塞斯《基督最后的诱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291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