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诸子丨刘笑敢析论庄子书中的两种ld

发布时间:2020/11/11 16:06:17   点击数:

析论《庄子》书中的两种“自然”

——从历史到当代

作者简介丨刘笑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原文载丨《哲学动态》,年第12期。

摘要:

《庄子》书中有两种“自然”概念:第一种是书中直接使用的“自然”一词;第二种是书中没有直接使用“自然”这个概念,却相当于自然界或自然物的大量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庄子》书中并没有相当于今日之“大自然”的对应语,但确有大量对于自然界和自然物的观察、描写和寄怀。

关键词:《庄子》;自然;自然界;自然物;万物平等;

本文旨在讨论《庄子》书中的“自然”概念——《庄子》书中有两种“自然”:一种是在《庄子》书中实际出现的“自然”一词,另一种是现代汉语所说的指代自然界的“自然”。事实上,在中文表达中,“自然”一词至少有两个不同层面以及不同时代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的“自然”常常与英文的“nature”对应,以指代自然界,有“physicalworld(物理世界)”的意思,但这是20世纪之后才有的现象,是中文接受了日文对nature的翻译而产生的;在古代中国,虽早有“自然”一词,但那时的“自然”没有nature或自然界的意思。因此,本文第一部分作为引言来讨论现代汉语“自然”之词义的来源,并简要说明“自然”一词词意的复杂性,特别是《庄子》书中的“自然”与现代汉语中指代自然界的“自然”之不同。接下来讨论《庄子》书中明确提到“自然”一词的文句,这一部分的“自然”与nature或自然界不一定有直接关系,但涉及古汉语中“自然”的复杂含义。由此可以让我们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历史上“自然”一词的复杂含义,当然,这只限于《庄子》书中“自然”一词的用法和含义,不涉及古代其他典籍中“自然”的词义。最后,我将讨论《庄子》书中有关nature或自然界的部分,这一部分没有用到“自然”这个词,但是涉及大量关于“naturalworld(自然界)”的具体事物和现象,这里的“自然”是现代的自然界和自然物的意思。由此可见古代道家一派,特别是庄子一派对自然界独特的观察、理解和感受,这对培养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生态学和生态保护意识具有更直接的意义。总之,本文提出要区分《庄子》书中的两种“自然”,这两种“自然”词义不同,所依据的文献基础也不同。而“自然”在古汉语中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差别极大,本文只是初步提出这个问题,深入论证还有待来日。

中文的“自然”一词自古有之,笔者以现有存世文献为基础,发现《老子》是第一个发明“自然”一词的。《老子》中“自然”的出现与使用乃是一个相当独特的现象。首先,“自然”在五千言的《老子》书中一经出现就总共使用了五次,而且有了名词化的用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子》之前或稍后,我们没有发现“自”+“然”的临时组合词组,这就是说,它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复合词出现的,没有经过从单音词到词组再到复合词的发展过程。其次,《老子》所说的“自然”总是与道、圣人、万物、百姓联系在一起的,从原文看,《老子》讲的“自然”是一种很高的、整体的状态;而到了《庄子》则开始将“自然”外化,开始讲“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这类用法显然是《老子》中没有的。可以说,《庄子》开启了“自然”一词的词义和用法的演变。此外,除了万物中所包含的个体含义,《老子》中并没有个体“自然”的用法和含义,这和后来河上公或王弼讲的个体之“自然”也有不同。严格说来,《老子》之“自然”的独特意义并没有被继承下来,而我们很容易将《庄子》、王弼、郭象的“自然”中的某些元素当作老子所讲的“自然”。

现代汉语中的“自然”往往被当成自然界的同义语。但是,根据林淑娟的考证1,在鸦片战争以前,“nature”一词在中文中主要被翻译为“性”和“天地”:性是nature一词最初的意思;天地一词在古代常指天地万物,似乎可以对应自然界,但天地万物还可以包括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nature作为客观存在的名词还是被译为天地,而作为属性则被译作本质、本性和自然,但是在词组naturalphilosophy中会被译为博物,naturalphilosopher会被译为博物士。这时的“science(科学)”一词则译为博物、格物、格致,可见,这时的nature与“自然”还没有建立起普遍的对应关系。到了20世纪前期,大约年以后,“自然”一词开始吸纳nature的物质世界的含义,往往作为复合词的词首部分出现,如自然力、自然论、自然实证论等。这与当时有关自然界的翻译词语大量进入汉语有关,如自然人、自然物、自然法、自然主义、自然之欲望、自然科学、自然哲学、自然淘汰等;与此同时,汉语中也出现了自然产物、自然景象、自然地理、自然地产之学等新词语。这时的nature与“自然”似乎有双向互译的趋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自然”虽与自然界有关,但主要还是作为词组的修饰部分,而不是简单地将“自然”当作“自然界”的同义词。另外,这时的naturalscience翻译成科学,thenaturalscience翻译成博物学,显然“自然”和nature的对译并不总是通例。总之,在20世纪以后,中文的“自然”一词才逐渐开始和nature的自然界含义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联系。所以,当我们讲到中国古代思想时,要注意不能轻易地将自然界的概念套用到古代的术语和思想上,特别是不能有意无意地将道家的“自然”简单地与自然界联系起来。

中文“自然”一词的自然界含义当然来自于欧洲文字中的nature,但是,欧洲文字中相当于自然界的语词也是16、17世纪才出现的。请看下表:

表格一

欧洲主要语言中nature词义的出现演变

MeaningsUsages(词义)

Englishnature英语

GermanNatur德语

Frenchnature法语

Firstappearance(第一次出现)

13世纪

14世纪

12世纪

QualityCharacter(事物属性、特点)

13世纪

14世纪

12世纪

Materialworld(自然界)

17世纪

16世纪

16世纪

根据这个表格,我们可知,相当于自然界的这个欧洲词语是于12世纪到14世纪才在法语、英语和德语中分别出现的,最初的词义是事物的属性和特质,物质世界或自然界的词义在德语、法语和英语中则是16世纪和17世纪才出现的。而中文“自然”一词与nature的“自然界”一词的某种形式的对译是20世纪才大量出现的。因此,我们不能轻率地将古文中的“自然”与现代的自然界一词等同起来,也不能将《庄子》书中的“自然”二字简单解读成自然界。

另外,现代汉语的语词专家似乎不大认可将“自然”直接作为自然界的用法,因此它似乎并不是一个普遍被正式接受的词义。这一点从下面主要词典、辞书的释义对照表中可以看出:

表格二

现代汉语词典

辞海(新)

辞源(新)

辞海()

大辞典(台湾)

学典(台湾)

自然界:大自然

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涉

天然的,非人为的

天然的,非人为的

犹天然也

天然,不假人为

天然,非人为的

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不造作,非勉强的

不造作,非勉强的

无勉强也

不勉强,不造作,不拘束

不勉强,不造作

理所当然

犹当然

当然

当然

当然

(nature)哲学名词,与文化和超自然相对

自然科学简称(小学科目)

从以上表格中六种权威性辞书对“自然”一词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学或词汇学公认的“自然”词义主要有三:(1)天然,(2)不勉强造作,(3)理所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与大多数权威性辞书都不将“自然界”作为“自然”一词的本来词义不同,《现代汉语词典》明确将自然界和大自然作为“自然”一词的重要词义,同时也另列有“自然界”的词条。为什么多数辞书对“自然”一词的解释不包括“自然界”呢?我推测,一般字典辞书采取的是谨慎的、传统的或权威的立场,而用“自然”指代自然界是不规范的、容易发生误解的。《现代汉语词典》则可能更重视现代汉语实际的流行用法,因为在现代汉语中,的确有很多人经常将“自然”与“自然界”等同起来,尽管这样会引起很多误解。

因为“自然”一词在古代的含义和现代不同,所以我们必须将《庄子》原文中“自然”一词的词义与现代代表自然界的“自然”区别开来,这是本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讨论的内容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

这一部分我们专门讨论《庄子》书中实际出现的“自然”一词。众所周知,《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来说,内篇较早,可能是庄子的作品,外篇和杂篇比较晚,可能是庄子的学生或后来一般学者的作品。3我们发现《庄子》内篇中“自然”出现了两处,外杂篇出现了五处。下面就简要浏览一下这七处“自然”的意思。

(1)庄子曰:“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子·德充符》)庄子这里所说的“无情”就是要排除个人的好恶情感,因为它不利于自己的健康;而只有排除了个人的好恶情感的人才能因任“自然”,不去追求增强或延长生命。可见,“无情”就是对内摒除好恶的情感,对外因任“自然”。这里的“自然”指自身之外的存在和变化,庄子主张要因任这种变化。这和《老子》所讲的“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有了明显不同。《老子》的“道法自然”是要有意识地、主动地去效法和实现“自然”的价值原则,这里的“自然”则是外在的、要因顺的,而不是要去追求和实现的。

(2)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应帝王》)这里的无名人是寓言人物,代表的是老子以来的以无名为上的传统。无名人回答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他认为根本不需要治理天下,所谓治理天下其实是干扰天下万物,也就是说,他认为治理天下的根本在于万物不受干扰,即“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这里的“自然”也是在自身之外的,“顺物自然”就是让身外之物按照自己的趋势发展,不要用自己的个人意念去干预它。

综上,内篇一共只有这两处“自然”,即“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和“顺物自然而无容私”。这两处的“自然”含义相当一致,都是外在的,是指外在世界自发存在和运行的状态与过程,担当天下责任的人只能因任它、顺从它,而不应试图以自己的意愿干预其变化过程。换言之,对天下负责的最好方法是内敛的修养,而不是去改变外在世界。这和《老子》的圣人要“辅万物之自然”是完全不同的。

《庄子》外杂篇出现五处“自然”4:

(1)“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庄子·天运》)这里谈的是音乐,大意是说最好的音乐因响应人事而起,并顺从天理、按照五德进行,进而自然而然地应和这些要求,然后可以调理四时、万物和谐。这里的“自然”是一种态度或方式,是自然而然地应和人事、天理与五德。

(2)“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庄子·天运》)这一段接上文继续谈音乐,是再弹奏不懈怠的旋律,并按照自然而然的原则协调乐曲,其音乐就好像混迹于丛林,乐而无形、随时而动,又幽幽渺渺、好似无声。这里的“自然”也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一种行为的方式。

(3)“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庄子·缮性》)这是说在古代的时候,阴阳和谐平静,鬼神不扰乱人世,四时节气运行正常,万物不受伤害,众生得以终其天年。人即使有知识,也无处用之,此即“至一”的境界。在这个时候,人们不需要做事而常常就是自然而然的。显然,这里的“自然”有不刻意作任何事的意思。

(4)老聃曰:“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庄子·田子方》)这一段是说自然流出的水,没有任何人为干预,才是真正的自然而然;并以此比拟人的德性,认为人也应当不刻意修为才能为万物拥戴,就好像天本来就高、地本来就厚、日月本来就明亮。这里的“自然”也是自己如此、自然而然、没有外力作用的意思。

(5)“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庄子·渔父》)这是强调一般人的礼仪行为都是顺从世俗的,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而真诚的表现是来自于天然的流露,是自然而然、不可改易的。这里的“自然”也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是一种行为的方式。

总之,外杂篇出现的五处“自然”都是讲事物本身或做事的过程与方式之自然而然,强调不要勉强、没有造作。以上简要论述了《庄子》中的七处“自然”,它们都是历史上、文字上确实存在的“自然”一词的用法,是《庄子》原文明言的“自然”。这七处“自然”就词义来说大都是自然而然、不勉强、没有外来力量干预的意思。但是内篇两处和外杂篇五处“自然”的语义和情景却有不同:内篇两处强调的是顺应外在的自然而然的存在和变化,而外杂篇的五处则都主张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应自然而然。内篇与外杂篇的这种不同,也是值得玩味的现象。

在这一部分,我们讨论《庄子》书中涉及自然界或自然现象的描述和相关理论。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涉及自然界的观念包括天、天道、宇宙等,另外也有很多对具体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当然,“自然界”这个概念是中国古代所没有的,所以我将根据今天的自然界概念来考察《庄子》一书对自然的观察、态度和评论。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审视之:

1.《庄子》书中对大自然观察的深入细致,描写的丰富多彩,空前绝后

《庄子·齐物论》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嗃者、叱者、吸者、叫者、嚎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这是说,大地一呼气就形成了风,大风不起则已,一旦大风狂作,就会万窍怒号,百穴齐鸣。这些声音有湍急者,有似飞箭者,有似叱咤者,有似吸气者,有似呼叫者,有似哭嚎者,有似深邃者,有似哀切者。前者声如于,后者随为喁,清风则小和,疾风则大和,烈风一过,则众窍为虚。《庄子》这段文字真是千古妙文!它对大自然的变化,从对风的观察,到对各种洞穴与树的动态之描述,再到对风引起的各种声音的变化之摹写,所用词语之细致、比喻之多样,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些细腻、多样、多侧面的描写之丰富度,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大部分人都对自然界的树木、山林、清风、疾风、烈风没有如此细致的观察,也没有这样丰富的想象和多姿多彩的词汇。所以说,没有对自然界的倾心观察和切实领悟是绝对写不出来这样的文字的。因此可以说,庄子对大自然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恐是没有人能够超越的。

2.《庄子》对自然界和自然物的观察,充满独特的赞赏眼光和万物平等精神

《庄子·齐物论》曰:“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这一段指出,毛嫱和丽姬是公认的美女,可是鱼一见她们走来就会潜入水底,鸟一见她们就会远走高飞,麋鹿见到她们就会骤然跑开,那么,人、鱼、鸟、麋鹿四者谁真正知道天下之美的标准呢?所以根据同样的道理,从庄子的眼光来看,仁义的端直、是非的分途也是纷然杂乱的,我们怎么能知道如何去判断其中的正误曲直呢?这一段用的是各种动物的比喻,从中可以看出庄子对动物世界观察之深、之细。当然,庄子感兴趣的不是动物世界本身,而是借用他对动物世界的熟知来比喻人世间的各种是非标准之存在,并由此尖锐地指出,在人类社会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和是非的共同准则。通常的是非、对错都是在特定条件下才有效、适用的标准,美与丑、恰当与不恰当的标准不能无条件地普遍化。这里的关键在于否决无限定条件的绝对化标准,这是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性的超越式观察和体认,所以它也不等于否决生活中的一切特定标准,不是虚无主义。

3.《庄子》借用自然界和自然物来彰显人生和人世之曲折、复杂、独特的道理

《庄子·人间世》篇有一个寓言故事:这个寓言的主人公是名叫石的木匠和一棵巨大的作为土神社的栎树。木匠到齐国去,路经曲辕,见到栎社树。这棵树硕大无比,可以遮蔽几千头牛,树干周围有百尺之长,树干高达山巅,几丈长以上才有旁枝,其中可以造船的旁枝就有十多支。来看大树的游客像市集一样,木匠却继续行走,看也不看。徒弟看个够才追上师傅,说:“从我当徒弟以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木材。你却不看不停,为什么呢?”木匠说:“算了,不用说了。这是棵无用的散木。造船会沉,造棺易朽,做器皿容易坏,做门户又会出汁液,做梁柱则生蠹虫而坏,这树不能作任何材料,无所用,所以才能长这么大这么久。”木匠回家后,栎社树给他托梦说:“你把我比作什么呢?你把我比作有用之木吗?比如楂梨橘柚的瓜果之类,一旦成熟,便被削剥受辱,大枝被砍,小枝被扯。这是因为它们有用而受的苦……而万物莫不如此。因此,我很久以来所求的就是无所可用……这正是我的大用。如果我也有用,还能长这么大吗?况且你和我都是万物中之一物,何必发此议论?你也是将会死的散人,又怎么能懂散木呢?”木匠醒来与弟子回溯梦境,徒弟说:“它既然追求无用,为什么要作社树呢?”木匠说:“嘘,别说了。栎树也不过是寄托于社而已,让不了解它的人批评它。如果它不作社树,不是会有砍伐之灾吗?它保护自己的方式与众人不同,你用普通的道理来评论它,与它有何相干呢?”这个寓言故事一波三折:先是木匠否定栎社树的价值,因为它无用;然后是栎社树托梦告诉木匠自己的追求就是以无用而保全自己,肯定了无用的价值;最后木匠接受了栎社树的解释,但是徒弟说,既然追求无用,又何必作社树,似乎无用之用也是一种用,木匠乃说明栎社树是在保护自己,只是与其他人的方式不同。这里通过对有用、无用以及另一种有用和无用的解说,来说明人生选择之难、之多,也说明人们的价值观念之不同以及各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或一致。这是通过一棵大树的寓言来启发我们看到人生的不同方面与可能。

4.《庄子》将对大自然的观察扩大到宇宙,展现了作者对宇宙之无限性的感知和猜测

《庄子·秋水》的一个寓言讲:秋天大水泛滥,百川奔流,灌入黄河。水流之大,以致两岸之间相望都辨不清牛马。于是河神欣然自喜,以为自己代表了天下之大美。但顺流向东而下,直到北海,向东而望,不见边际。于是河神回过头来,对北海之神若说:“俗语说:有人听到很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自己更高明了,这就是说的我啊。我曾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而轻视伯夷之道义,开始我不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无法穷尽的无边无际,才明白自己之小。如果我没有机会到你门前,那就可悲了,会贻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回答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可以停止,但海永远不会满。从尾闾泄走,也不知何时才能停,但水不会少。……这里流过的大江大河数不清,但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很大很多。我自己受阴阳之气,和天地相比,我在天地之间,好像小石块、小树枝在大山之中。既知道自己的渺小,又怎么可以自以为多呢?算起来,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好像大水泽里的蚂蚁洞吗?中国在海内不就像一小粒米在大仓房中吗?有名号的事物上万,人不过其中之一啊。”通过这段对话,本篇作者指出,人之所知不如他所不知道的多,人的有生之年不如未生之年长;而人们经常以至小的生命和能力希冀穷尽至大的领域,所以难免会迷乱而不能自得。由此作者的结论是:我们是无法穷尽最小和最大的边界的,最小和最大的边界超出了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

作为这一部分的总结,我们来概括一下《庄子》书中有关大自然的具体观察、描述以及特点:第一,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庄子》一书可能是对大自然观察最深入细致、最广博丰富、最多姿多彩的一部书。第二,《庄子》一书在描述万物和人类时,始终有一种万物平等的精神,在《庄子》的视野中,一切自然之物和人类一样是有苦乐与悲喜、焦虑与期盼的。这一视角对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大自然的价值,矫正我们对大自然的态度或许有某种现实意义。第三,《庄子》以悲悯天下的情怀观察世界,善于借用自然物来彰显人世间的曲折、复杂,并经由自己独特的视角提出了独特的理论。在庄子的寓言和评论中,人与动物、植物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可以说,在庄子的思想世界中是没有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的区别的。第四,《庄子》对大自然的观察展现了作者对宇宙无限性的探索、猜测和感知。这对我们探索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探索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思考人类在自然与宇宙中应有的角色都有有益的启示。

根据以上论述,《庄子》思想中有三个要点对现代人可能很有意义,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第一,万物平等的意识。在《庄子》观察大自然的视野中完全没有固定的高低贵贱、好恶褒贬的分辨,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庄子》的视野中,万物和众生是平等的、没有区别的。作为一个个体,庄子当然有他的追求,有他的理想境界,但他的追求是超越现实世界之族群、物种或政治、道德的标准的,这背后是万物平等、生命平等的理念和态度。这种态度承继于《老子》,并融汇在《庄子》所有的语言、议论和感叹之中,超出了此书直接论述的命题。

第二,超越世俗之善的更高的善。《庄子》书中大量的寓言故事似乎对世俗流行的是非、善恶标准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这得益于作者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洞见。不过,《庄子》对人世的是非、善恶标准不是直接批判和否定,而是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层次上审视之,从而提出更有利于个人、群体和人类的观点。比如,两条小鱼在干涸的车辙中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庄子》并没有否定人间的这份温暖,却提出相忘于江湖的主张。这是在更高远的角度提出如何改善人类处境的建议,这对我们今天充满冲突和不幸的世界显然是有启示意义的。

第三,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倡对生态环境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905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