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庄子讲堂齐物论

发布时间:2020/10/29 15:46:38   点击数:

云开见山高,冰寒知梅清;

明窗坐相对,夕阳澹秋影。

文/连山先生.庄子网上书院讲录

5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温故:庄子网上书院连山先生《庄子.齐物论》

讲录精彩回顾之五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不同的注本,有不同的解释。大体有两种:

一种是,大智慧的人是很从容的,小智慧的人就很察察。真正的大人之言是光明的,小言是琐碎的。

这里面仿佛一褒一贬。

另一种解释是,无论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皆是骈拇,皆是琐碎的。

之所以要读不同的注本,就是为了找冲撞,找矛盾,这叫忠言逆耳。当遇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诠释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治学,即是阙疑,即是举疑,即是问学。

言语文字能表达的只是观点。

无论什么观点,都会有歧见,所以,老子开篇即云:道可道,非常道。言不能尽,教外别传。

读书不是观点的拣择,读书是通过一堆有歧见的文字,因人之诚而达无言之妙理。

若只看一个观点,认同,也有可能会被自己的认同所遮蔽;若看一个观点,不认同,也可能会被自己的不认同所遮蔽。于是,我们应对观点所生的各种情绪,或喜或悲,或荣或辱,不过是沦于幻灭之相。

读书不是选择一个认同或者不认同,人要对认同的东西和不认同的东西,保持慎戒。认同或反对的,只是言语泛出的观念,说者的本意何在?

随时要自问,读圣哲书,是为了求真?还是为了寻找认同式自恋?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闲趣和爱好,也不仅仅是为了结党营私,混社会。

人,确然需要为明理而读书。

所谓大知、小知、大言、小言,若单纯看这四句话,会像不倒翁一样,朝哪晃,它就朝哪歪。这里举出大小之辨,暗承上篇《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

这里,无论大知还是小知,大言还是小言,不是在体量大小上有褒贬。无论大还是小,只是在世俗意义上机用而已。迷人却沾沾于能,自喜于有分别,以占有为得。且不能知,有得即是小。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这一段是对俗人迷于得失的剖析,读书如揽镜,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的如此纠结。为什么读很多书还是不幸,挣很多钱还是不幸,不识字还是不幸。

睡觉的时候没有办法好好睡,老做各种噩梦。好像智识不参与了,但是灵性还在,魂灵老是在睡梦中乱打交道,魂不守舍啊!人虽然睡着了,灵魂还在干活,干各种活,和人骂架、打架。灵魂并没有随着身体一起休息,不能入定,不能安,这叫寐也魂交。

“其觉也形开”

醒的时候开始张牙舞爪。什么时候都不能安泰,醒着的时候被四肢带着走,睡着的时候被游魂带着走,总之没有安的时候。

庄子讲这两句话背后想导入什么呢?

日常我们也知道,一般人睡觉,会显着睡的很死。真正的修行人和大德会告诫我们,深度睡眠,是一个半清醒的状态,不是昏死的睡。昏死的睡,就是换个地方干活。

是什么导致睁眼闭眼都不安泰呢?“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什么叫接?我们跟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接,接是接壤。我们呼吸是跟气在接,我们睁眼和各种形象和光在接,迷人贪人只要接壤就有争抢,就打架。

每个生命和宇宙都不是并列平行的,都是不分内外全息相接的。若人不能知命,不能敬天,人就会陷入与天地万物的打仗之中,不得解脱,没有胜时。

日以心斗,随时随地的钩心斗角。《阿房宫赋》:“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个词是从《庄子》中引用的。

后世讲钩心斗角,说人心不安,今天讲纠结的很。那么它的表现是什么呢?“缦者、窖者、密者”。

缦者,自以为大的人;

窖者,深藏不漏的人;

密者,心机绵密的人。

所谓的大人和小人,其区别大约是:小人永远活在恐惧中,大人则无有恐惧。

若有恐惧则不得其正,不能居正的人一定是恐惧的。所以才有“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有人说我没觉得怕啥,想一想发现怕饿着、怕冻着、怕死、怕生病。有人说我一点都不怕死,我天天想死,那就是怕活。总之只要心不正,一定是恐惧无处不在。那些话唠的人,生怕别人不听他的,也是恐惧。我们在各个群里面可以看到各种各样恐惧的表现,做亢奋状也是恐惧。不过是小恐和大恐。

无论看起来乐观还是悲观,无论性情是开朗还是自闭,总之只要没成为大人,一定无可逃。

小的恐惧是惴惴不安,大的恐惧,仿佛看起来不恐惧。缦缦,仿佛很宽,没有事啊,你看我天天很好啊,没事喝喝茶、谈谈琴、下下棋。只要人还外在依靠某个东西来保持安定,喜欢茶的不喝茶则不乐,喜欢琴的人不弹琴则不乐,喜欢户外的不爬山、不徒步则不乐,这些都是恐惧,只是恐的级别看起来高深些。

“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

这种发根本不是能够预设的,恐惧一来就跟扣扳机一样,一切都那么迅捷。

司是非,凡以为自己能明是非者,多半是愚俗之人。

司是掌控,仿佛知道对,知道错,知道取,知道舍。

庄子说:去就取予,大德者用。

是离开还是靠近,是取还是予,是生还是杀,唯有德者才能掌控,无德的人会被反制。人已经被是非带着走了,还以为自己掌控着是非。如老百姓所说,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

插瓶花,给天下有情人。

——连山先生

“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此人间种种情态,尽人欲使然。

“留如诅盟,守胜之谓也”。

自以为能藏的住,如同对天诅咒盟誓,以为能够掌控自己。强努用力,每天哄自己爱拼就会赢,自信满满,不服输。

“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人心中的杀机,就像秋冬一样,突然起动,万物萧杀。“以言其日消也”,这种身心的挣扎纠结交割,造成人的日日自伤。

“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

人沉溺在自以为是中,认为自己是司是非的人,“不可使复之也”,往而不返,回不来了啊!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样的人,即是“溺之所为之”者,夫子都教不了。

人与人之间,何以有能学不能学的区别?人常常说根器,所谓人有利钝云云。根器本无不同,只是习性深浅不一,此为性相近,习相远!

习性太大者,自得自满,亢然为人,不能闻真,无缘明道,人生的一切反省之途,都会被他的满满“自信”遮蔽。这种人,最爱说:“圣人也是人,也不能说没有错。”说这话不是为了自己征圣,而是为自己的错误或无耻做张目。

“其溺之所为之”,睹斯言,岂敢不慎?真的是脊背都冒汗。

这个“其”不是讲其它人,这个“其溺之所为之”的就是我啊,若每天沉溺在自以为是里面,不能自省旋面,则必不可使复之也。复个什么?复人之性,复人之天,是为知命。

“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贪得无厌讲的就是老洫。老洫,就是败坏,到死都不能得救。并不是老了就好了,老而不尊的多。为什么老而不尊呢?没有反省的能力,任由习性。这个任性不是任本性,任本性是率性之谓道,任习性为小人,堕落者。近死之心,心已经死了的人,谁救不了,莫使复阳也。

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场来复,人以人形之身来到世间,通过世事的磨砺以致知,世事的磨砺,即是格物,是为涉事。所以格物致知,得以成就大人,与天地同在,是谓老而不死。

万物皆流变,流变存永恒,薪尽火传。

人贪则迷身迷物,迷则自欺,以有终始之身,贪无终始之知,岂不哀哉!

诚意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慎自检点,日日自省自己恐未及污染之速,何况不省?

《大学》说什么是诚意,什么是正心,单独不讲格物,被空在那儿。后之学者就奔着这个格去了,试图给格,格出一个套路来。

格物,即是涉世。人不离物,人即是物,物不离道,道不离物,道外无物,物外无道。

人不可以凭空去思辨道的,故籍物假道。

所以,格物即是不离物言道,不凭空说道。此诸方圣人念念不离之处。时至后世,每况愈下,人越以道外的身份,试图客观的分析道、分析现象,如此就本末颠倒,逐物迷技,渐行渐远了。

读书,亦是一种格物,书不得格,理则不明,这是读书最易交臂而过之处。

我讲庄子,不讲诸家所注谁对谁错。

我始终都认为,所有的注本都可以看,不管是什么样的观点,都是给我们的一个策应,都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参数,各种信息要在你这个主体处化合,才有学问可言。若在是非上去分拣,无论说是还是非,不过是指责、争胜,不能在你这里汇成一股化性的力量,就是荒废,枉为读书人。

整理/此木

校对/子来

图片/连山先生

连山先生著

点击结缘

张真

号连山。年生,安徽蒙城人。现任北京象罔书院、黄山竹山书院山长。

经学私淑先圣,绘事师武隆萧中胤先生。精研体证庄子之道,游艺丹青水墨之间。

多年来,兴办书院、讲学论道、祭祀先贤、授徒弘艺,历千辛而不懈,经万难而不移。为文化传承、民风归厚、生命庄严,渐开一方之风、成果斐然。

长按左侧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895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