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诗歌鉴赏之主旨易错题
芦苇语文读书
最新题库
实时更新,免费下载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安定城楼(唐)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②天地入扁舟。③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注释)①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②回:挽回、扭转。③这两句诗暗用范蠡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功成后弃官乘扁舟归隐江湖的典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乃登楼之所见。C.颈联情感又一跳转,由颔联的激昂转入低沉,诗人想象自己一生无为,只能在白发苍苍的晚年泛舟湖上,渺如沧海一粟。D.尾联用庄子寓言之典,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鹓雏,也就是以凤凰自比,这是诗人立身处世的极其鲜明、有力的表白。2.请结合本诗相关诗句,简述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1.C2.①颔联通过贾谊、王粲的典故表达怀才不遇之悲。②颈联通过范蠡功成身退、泛舟湖上之典表现自己既要扭转乾坤,但并不贪恋禄位的崇高理想。③尾联通过庄子寓言来展现自己清高自守的人格,并对猜忌小人进行无情嘲讽。1.C项,“由颔联的激昂转入低沉,诗人想象自己一生无为,只能在白发苍苍的晚年泛舟湖上,渺如沧海一粟”错误,意思表述全然相反。颈联是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情感比较积极。故选C。2.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抒发怀才不遇之悲。五、六句展现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主旨把握不准主旨包括思想和情感两个方面,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高考的难点。考生往往因为对诗歌的主旨把握不准、答题要点不全而失分。五个方面准确把我是个主旨1.明确古代士大夫的情怀。传统士大夫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儒家要求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怀国运民生;道家启发他们在自然田园里安放心灵,回归纯朴与真性情;佛家会让他们恋土怀乡、感叹生命短暂与人生无常,参悟个体、宇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找准主旨句(含标题)。诗歌常有点明主旨的句子,如律诗中的首联和尾联往往关乎作者的思想情感,颌联和颈联常常含有艺术手法。还有的诗歌标题就揭示了主旨。3.知人论世,看清背景。“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入手。4.把握诗歌意象、意境的内涵。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之一是使用意象、意境表情达意,所以读懂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内涵是解读诗歌主旨的重要依据。理解意象的内涵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不能拘泥固化,因为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诗歌作品中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的《蝉》中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柳永的《雨霖铃》开篇就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5.从诗歌中典故的意思反观主旨。作者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考生如果了解这些典故,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旨。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早行遇雨袁说友约得东风二月春,稍①陪孤棹晓溪行。酒能宽我三更梦,雨不饶人半日程。愁对梅残初话别,懒看桃艳欲欣荣。红尘未踏心先退,不是宵长故②独醒。(注)①稍:只,仅仅。②故:仍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早春二月,春风吹拂,诗人乘坐孤舟,缘溪晓行,所写情景别有意趣。B.颔联写昨夜饮酒使心中烦扰暂时得到宽解,一早出行又喜遇春雨,令人心生惬意。C.颈联写梅花已残,桃花正艳,点出了时节变化,“愁”“懒”则暗示心境的复杂。D.全诗写景清丽,用语浅近;但寻常物象景色之中,却隐含着诗人特殊的人生况味。2.对末句“不是宵长故独醒”中的“独醒”应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B2.①“梅”代表了高洁,“桃艳欲欣荣”象征着世俗的烦扰,诗人在将要踏入红尘之际,心生退意,用“独醒”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对世俗社会的厌倦。②孤棹独行,寂寞清冷,借酒消愁,自我宽解,表现出诗人内心卓然不群的孤独和愁苦。1.B项,“喜遇”“心生惬意”与诗境不符。“雨不饶人”暗含着诗人淡淡的责怨,后文的“愁”“懒”也印证了这一点。故选B。2.首联,“约得东风二月春,稍陪孤棹晓溪行”,孤棹独行,寂寞清冷,借酒消愁,自我宽解,表现出诗人内心卓然不群的孤独和愁苦。颔联,“酒能宽我三更梦,雨不饶人半日程”写昨夜饮酒使心中烦扰暂时得到宽解,“雨不饶人”暗含着诗人淡淡的责怨。颈联,“愁对梅残初话别,懒看桃艳欲欣荣”,“梅”代表了高洁,“桃艳欲欣荣”象征着世俗的烦扰,“懒看”写出了诗人对世俗与红尘的反感与抵触。尾联,“红尘未踏心先退,不是宵长故独醒”,诗人在将要踏入红尘之际,心生退意,用“独醒”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对世俗社会的厌倦。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落日怅望(唐)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千里”与“片时”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速度之快。B.颈联以“远烧”之虚景喻“微阳”之实景,一虚一实,把夕阳落山时的情形描述出来了。C.全诗思路清晰,谋篇布局上的特点是先写景后抒情,即首联、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D.本诗语言炼字形象传神,比如“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远”字写出了意境的空阔。4.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3.C4.①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夕阳西下余晖返照秋山之景,营造出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这种景象触发诗人的思乡之情。②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客中久滞,渐老岁华,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3.C选项“即首联、颔联、颈联写景,”错误,“颔联”没有写景,颔联是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故选C。4.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夜闻秋风感怀①陆游西风一夜号庭树,起揽戎衣泪溅襟。残角声催关月堕,断鸿影隔塞云深。数篇零落从军作,一寸凄凉报国心。莫倚壮图思富贵,英豪何限②死山林。[注]①本诗作干淳熙九年(年),时作者58岁,隐居故乡山阴。②何限:多少。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西风怒号,庭树有声,为下一句抒写悲痛之情营造了环境氛围。B.第三句与李贺诗句“角声满天秋色里”一样,都以角声突出战斗的惨烈。C.第四句写孤雁失群,形单影只,诗人借物言情,表达夜闻秋风后的心境。D.诗人曾从军征战,并赋诗表达一心报国的情怀,只可惜如今愿望成空。6.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人生态度?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B6.(第一问)人生应有爱国报国的崇高理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能贪图富贵,更不能因一时不得志而失去英豪气概。(第二问)以豪壮的自勉之语,扭转了前六句悲凉的情感倾向,使全诗体现出“悲中有壮”的积极格调。5.B项,“都以角声突出战斗的惨烈”错。第三句“残角声催关月堕”抒写诗人因秋风怒号未眠后,想象前线战事正紧,而自己一心报国却愿望落空,只能隐居故乡的悲痛之情。李贺的“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以角声突出战斗的惨烈。故选B。6.首联,写一夜西风怒号,庭树有声,诗人起身撩起戎衣,泪湿衣襟。“泪溅襟”直抒悲痛之情。颔联,前一句写诗人想象前线战事正紧,而自己一心报国却愿望落空,只能隐居故乡的现实。后一句写诗人觉得自己像边塞那失群的孤雁一样,形单影只,表达夜闻秋风后的悲凉的心境。颈联,写诗人曾从军征战,并赋诗多首表达一心报国的情怀,只可惜如今愿望成空,凄凉之情油然而生。尾联,诗人宽慰自己说不要贪图富贵,英雄豪杰死于山林的有多少啊。诗人认为人生就应该拥有爱国报国的理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能“思富贵”,更不能因一时不得志而失去英豪气概,要知道“死山林”的“英豪”有很多。这一联以豪壮的自勉之语,一反前三联的悲痛之情,使全诗体现出“悲中有壮”的积极格调。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公安县怀古①杜甫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7.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重点表现的不是自然景观的特点,而是公安县的历史遗迹。B.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C.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8.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7.D8.①对曾经在公安县建功立业的吕蒙、刘备等人的缅怀、敬仰之情。②对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的向往。③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7.D项,“次写想象之景”错,应为“眼前时景”,“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大意是“天寒而时日渐短,风起则浪与云平”,属于眼前所见所感,实写。故选D。8.本诗中,首联“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表达了诗人对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颈联“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承接首联,首联说“古”,此联说的是“怀”,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诗人对此心存向往;尾联“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中的“情”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是“思古之幽情”。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非同等闲:刘备三顾茅庐,孔明隆中决策;刘备临终时,托诸葛亮以后事,其次是“讽今之隐情”。唐代的李光弼,郭子仪就是像吕蒙那样的名将,可惜他们不遇明主,唐代宗宠信鱼朝恩、程元振,李、郭同受其害。所以他们虽然都有“飞腾战伐”之名,却仍然不能取得全国安定团结的局面,这是诗人引以为恨的,“长啸一含情”表现诗人一腔热血却无法报效国家,仰天长啸,徒有无奈与伤悲。由吊古伤今而托古讽今,这首诗的弦外之音是可以想见的。最近有太多朋友申请入群,由于人力有限,无法一一邀请,只好建立新群,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8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