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卖油翁,为何删掉最后一句你看最后一句
上学的时候,相信大家都学过《卖油翁》,这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文章,文章通俗易懂,意味深长,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几乎是课本中的必选篇目,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熟能生巧”这个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卖油翁》本文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本文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这个故事短小精悍,富含哲理,确实适合学生们学习,它也被选入了中学课本,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课本中的最后一句是“康肃笑而遣之”,然而原本的《卖油翁》最后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句话在被选入教材时却被删掉了。只是少这一句,便与课文中所表达的“熟能生巧”的主旨大相径庭。
最后这句话可以说是文章主旨的一种升华,被删掉后让文章失色不少,可能很多人好奇为何将欧阳修的诗词改成这样,但当你知道文章的最后一句说了什么你就能明白了。
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成语,第一个是“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砉然响然,奏刀骋然,莫不中音。
该成语其实揭示了一种养生处世的方法,解牛本来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但在庖丁眼里变成了一种艺术享受,因为他完全掌握了解牛的规律。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如果认识这个世界,掌握它的规律,避开锋芒,因势利导,就会游刃有余,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
第二个典故是“轮扁斫轮”,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天道》: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轮扁是春秋时期齐国有名的造车工人,斫轮就是用刀砍木,指精湛的技艺。《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知识不一定在课本中,实践出真知。
仔细研究这句话,其实很有哲理,通过轮扁讲述自己砍制车轮的体会,说明了三方面的道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规律;时代不同,不能泥古不化,要懂得变通;要心手相应,手中所做要能符合心中所想。
关于这件事,我们也无法武断地认为谁对谁错,欧阳修的文章中,这句话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其中的典故也是非常正面的。
从教育专家的角度来看,似乎也不无道理,教育专家是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才得出了这个结论。但是我认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件不断探索,不断质疑的事,我们要从中来寻找答案,不能死读书,要活学活用,那么你觉得这句话是否有不妥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