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妻死,为何鼓盆而歌

发布时间:2021/11/4 8:16:29   点击数:
北京哪间荨麻疹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6/8595950.html
庄子妻死,为何鼓盆而歌?

亲人离世,人们往往会痛哭悼念,而庄子的妻子去世了,他却“鼓盆而歌”。他为何“鼓盆而歌”?难道对于生死,庄子有他独到的见解?

《庄子·至乐》有诸: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不哀反欣然,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不过是道的自然运化而已,人是无能力抗拒的,人的主观意愿左右不了,只有顺其自然。因此,庄子曰:“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很显然,庄子思想遵循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老庄道家从无鬼神之说,认为生死只是大道运化过程,这个过程不取决于人,是人所无法干预的,如同春夏秋冬四时变化,只能顺其化而已,因此悲哀痛苦毫无用处,倒不如送上一份祝福,祝福有幸在大道运化中的参与。

中国民间也有大智慧者,如讲究办喜事有两种:红白喜事。红喜事,是嫁娶,生命繁衍的开始是一桩喜事;白喜事,是寿终天年为老人送行,也是一桩喜事。所谓红白,只是生命的两端,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化。

看过文章《人生的两极》,内容大概说的是我们人生的两个极端——幼儿和老人。幼儿和老人有极其相近之处:他们脚步都蹒跚不稳,都没有或仅有几颗牙齿,且刚出生的婴儿跟老人一样,一脸褶皱,毛发稀疏。他们都很脆弱,需要我们扶持,都喜欢发出口齿不清的喃喃呓语;他们还相似到情感都极易外露,会为一句话可能嚎啕大哭,会为芝麻绿豆大的事执着到与你死磕到底,令人无奈发笑。

人生的两极虽相距很远,但又异常临近,如同一个圆的起点和终点。它们都极为纯粹,透明,有如净水,只不过,一个是本原的纯净,一个则是经过蒸馏的纯净。对于老人,一切痛苦、欢乐、愤懑与悲哀都经历过了,深藏于白炽的无形之火,深藏于满脸皱褶之中,一切于平静中似乎已不再存在,如同婴儿,这一切还不曾存在。世界,对于他们是宁静的,语言已失去意义,只留下声音和节奏。婴儿的啼哭,或许只是因为饥饿,本能地呼唤母亲来哺乳;老人的呓语,或许只是“有病的痛苦呻吟”,本能地等待落叶的归根。

(作者:渭南市尚德中学赵敏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263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