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伯乐与马与我们的教育ldquo庄
不平凡的马
陶静雯我是马,但是不是一只普通的马——这是我生下来就知道的事。
究竟我有什么不普通的地方?不过就是基因强大了一点,压根没有比别人强的地方。吃不好,跑不动,被骂被打……呵呵呵……
我对自己过去的所有印象就是挨饿,挨饿,挨饿。还有等待。有一天,我从我家主人口中听到一篇什么叫做《马说》的文章,里面说有一种人叫做伯乐,能够识别千里马。于是我就开始等待伯乐。但你知道的,这大概只是一个骗马的鬼话。
人们口中的“伯乐”难道真的存在吗?日子一天又一天就这样过去,我对于伯乐的存在越来越怀疑。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等到了他。
那天我和我的朋友在运很重的粮草,走的是山路。因为一天天吃的不过是些干草,我也没啥力气。快进城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叹了一口气。正是因为这一口气,让坐在隔壁马车上的他看见了!
他不高,但是头盘得很高,头上的东西也很花里胡哨。我不禁在想,这应该是给皇帝办事的吧?快快,赶紧跺跺脚,来看看有千里马基因的我是有多么强壮!
我用力一跺。
竟然没有什么声?!
这可怎么办才好……再跺一下?
终于有了一丁点声音,但这一点怎么可能引起车上人的注意嘛。
我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正准备跺脚,被突然来的鞭子抽了一下,随机传来的便是我那撕心裂肺的吼叫和车夫的吼叫。
“跺什么蹄子。不会好好走路是吗?不会好好走就把你蹄子剁了!”
坐在车上的他终于说话了!我激动的心都要跳出来了:“等一下!这只马……”
“大人,您好!小生不能很好管教这匹马,是在下的错。给大人添麻烦了。”
那个不知好歹的车夫还这样说我?自己不让我吃饱喝足,本来把我卖了你就可以大赚一笔,呵!你天天让我吃什么草!等我飞黄腾达了,还要你?我在心里不禁暗喜。
但谁知下一秒,那个伯乐就走了……
“算了算了,走吧走吧。将军还在等我呢。”
就这样,我的伯乐不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度过余生,我只能天天盼望下一个真正的伯乐吧……
一年之后,她又跟随我学习《庄子·马蹄》。学校已经开学了,某一天,她发来另一篇文章《伯乐与马与我们的教育》,说自己还想做千里马,却不希望伯乐出现了……伯乐与马与我们的教育
陶静雯
第一次认识伯乐,是在《马说》那里。当时写了一篇文章,表达的大致意思就是——我想被伯乐赏识,因为我是千里马。但是读完《庄子》后,我只想默默当一只千里马,不想认识伯乐了。
伯乐对于千里马的训练,很像我们现在所接触的考试——经过层层选拔,各种折磨,选拔出精英马。那些想成为精英但是没有成为精英的马,最后都非死即伤了。这种马用“考死”比较符合。考试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选拔出来的无非两种人:考霸和学霸。那些学习不好但是抱有一颗学习的心的人,最后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了吗?他们最后应该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理想,将“学好”当作一种梦想。
假如我们是马,假如我们的人生目标就是成为伯乐手下的马,并且效力于官员甚至于王,那么我们当然要努力奋斗,去承受种种折磨,去期待自己会是活下来的那个。但在这个大环境的笼罩下,我们似乎并没有太多其他的选择,——除了成为所谓的“千里马”。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如果你想通过考上名校来满足以后生计,你不经历那些摧残你的磨难,你就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难受吗?
教育,教育的是所有学龄儿童,而不是单独的几个人(这就是为什么私立学校出现了吗?)。教育要服从人的天性,要服务于人的天命。你如何理解自己的天命?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马真的会思考吗?”我想说的不是马是否会像人一样思考,想问的是我们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困住别人的想法——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也不清楚别人想得究竟是什么,更不会知道他认为他自己的天命在何处……
教育塑造人,使人一个又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但千篇一律的选拔教育,却只会选出那么几只“千里马”,不符合的就被扼杀了。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认识到每一个人同时也是不一样的个体,教育是成全,而不是筛选;老师负责引导,学生负责探索。
她这篇文章之后,我写下了这段话——表面上看,你是对目前的教育反动了;但实际上,你是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韩愈的《马说》是基于儒家的理念,《庄子》的《马蹄》是基于道家的理念,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真理性。前者是提醒统治者要着力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人,后者则提醒统治者发现和培养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摧残。一正一反,其实相辅相成。而更重要的,则是认识到“千里”,不是评价“人”的唯一尺度。人各有禀赋,理当各自成全,各自实现,而不应以“千里”衡量所有。
我专门去看了一下上一篇文章,是在去年四月。一年之间,这就是你的成长。
还没有经过系统的说理训练的她,文章中难免还会有跳脱及不严谨之处,我都尽量予以保留。我期待着再过几年之后,小桃子再成长一些之后,尤其是等她如她所愿成为一名教师之后,当她成为一名“伯乐”的时候,来写下第三篇关于伯乐与马的思考。杨枫一杯热茶,半寸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