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人到中年,想活的通透,多读庄子
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知乎上有人问:有哪些让你忍不住反复翻阅的书?
很多人提名的,竟都是一本流传年的老书。
人到中年,活得越通透,越爱读《庄子》永远不要低估读过《庄子》的人明白了《庄子》,人生难题也可以迎刃而解不看《庄子》,不知世界之博大真的如此吗?庄子的思想,向来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宿。历史上,无论帝王将相,世家官宦,文人墨客...都把《庄子》作为养生炼己的秘笈,反复揣摩研读。一部《庄子》,讲如何乐得逍遥、讲人间值得、讲无为而治、讲相忘于江湖...连大文豪苏轼都赞叹:“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而现在,越来越多成年人,将《庄子》看做找回自我、活得自得自在的救世良方。南怀瑾曾在他的著作《庄子諵哗》中说:人有高远的、空灵的境界,才可以在这个人世间,这个宇宙里,自由自在地飞,才能得到逍遥...庄子所谓的逍遥,是真逍遥,读了《庄子》这本书,自己的胸襟就会高飞扩大。他表示:有人陷入烦恼,我就建议他读《庄子》。《庄子》一书中,“忘”出现了八十多次。
庄子把“忘”,当成消除人生烦恼的秘诀。
忘物、忘情、忘我,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达到“逍遥”的人生境界。
忘物
《智慧书》里讲:欲望是神,欲望的能量和神的能量相当。
对外物的渴求,是人生的本能。
衣食住行,皆是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人生。
但是,欲壑难填,过多的索求,却是人一生悲剧的开始。
有个地主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
首领说,你从这儿向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都是你的了。
太阳落山了,地主没有走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累死在路上。
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
人生在世,要驾驭外物,而不为物欲所驱使。
人心有限,欲望无穷。
沉沦在名利中的人,只能一步步滑向深渊。
庄子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鸟只要一个树枝就可以安家,偃鼠喝水,最多也不过是喝饱。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放下贪念,懂得知足,才是善身之道。
忘情
下等人薄情,中等深情,上等人忘情。
忘情不是无情,而是“有情而无累”。
普通人要么是薄情无情,无法体味世间的温暖;要么则是深情到难以自拔,自哀自伤。
而忘情的人,有情而不为情所困,深情而不为情所伤。
庄子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车辙里的水干了,两条鱼儿彼此吐着泡泡湿润着对方,不如彼此放弃,回到江河里自在逍遥。
人们常常为“相濡以沫”而感动,却不知道学会放弃和看开,才是真正的豁达。
他们并非无情,只是情至深处,尝尽其中滋味,最终才得放弃执着。
太上忘情。
《红楼梦》的贾宝玉,多情而深情,可是家门剧变之后,尝尽人间冷暖,最终选择落发出家。
庄子妻死,他却鼓盆而歌,认为妻子不过是换了一种形态陪伴自己。
世间真情已属难得,却还要强求天长地久,就是妄念了。
人与人之间除了生离,就是死别。
这是人的宿命。
看懂这一点,人就会豁达一些。
庄子说: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德之至也。
懂得事物之无可奈何,安于命运的安排的,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
与其在分离的时候,哀哀哭泣,不如在相聚的时候,加倍珍惜。
忘我
《庄子·山木》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乘船过河,前面有船要撞上来,这个人破口大骂,骂对方不长眼。
等船撞过来,却发现对面船上没人,是个空船,刚才的满腔怒火,瞬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如果船上有人,说明有人在冒犯自己,自己生气,是在捍卫自己的尊严。
一个人的自尊太强、自我意识太强,别人稍微冒犯,他就立马反弹回去,情绪也就爆炸了。
人和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源于“我”,过于强调自己的感受,是人际矛盾的根源。
庄子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一个人要是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自然也就没那么多烦恼了。
两只船相撞,你的第一句话不是骂人,而是问:你没事吧?
那你给对方的感觉就是一个空船,这样的话,哪里会有什么争执呢?
虚己游世,虚己、忘己、多考虑下别人,这样才能不害物也不害于物,不害人也不害于人。
放下我执,自然可以事事不计较,人生悠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