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节选自《庄子·秋水》
庄子(约前—前),名周,战国思想家,是老子学说的继承者,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崇尚“天人合一”“齐万物”的宇宙观念,主张“天道无为”“不妄为”的行为准则,奉行“无待逍遥”“一生死”的生命哲学,胸怀“朴素为美”“尚自然”的审美风格,他生活在世间,却又远离世间,有一个包容万物而又超越万物的内心世界!
惠子(约前—前),名施,战国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张“历物之意”(《庄子·天下》),他的“历物十事”(出自《庄子·天下》)告诉我们:要通过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总结宇宙规律。他跟庄子是朋友,二人交往甚密,乐于一起争辩。
庄子曾用“运斤成风”的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表达了他与惠子的关系,并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惠子死后,庄子就再也没有辩论的对手了,没有说话的人了,没有知音了。在二人众多的辩论中,上述“濠梁之辩”就较为著名。
关于“濠梁之辩”,实际上,庄子与惠子之间的辩论并不在同一个话语“频道”上。惠子是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他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惠子逻辑推理严密,从而得出了“子之不知鱼之乐”的结论!
然而,在庄子看来,鱼是快乐的,因为此时的庄子是快乐的。“相由心生”,世界是人心的投射,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庄子的心是一颗强大的心,一颗无拘无束的心,它已超越理性与逻辑,超越人与鱼的界线,超越分析与推理走向顿悟与审美。这时庄子与鱼同一,鱼之乐正是庄子之乐;庄子乐,焉有鱼不乐之理?
庄子超越逻辑走向审美,给我的启示很多。美,离不开人的心;美,是万物在人们心灵世界中的反映;美,是宇宙与人类情感的共鸣;美,源于人心,也强烈地震撼人心!审美,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体验;审美,是人的美好心灵与美好情感的外显;审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让人发现美;审美,教人欣赏美和创造美,也深刻地改善人心、让人心更美!
教育教学就应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教育教学既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0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