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庄子17丨秋水年天涯旧稿
秋水是庄子中的名篇,其中有很多名句,文采和思想性也很好。我讲的也细一点。第一段这么长,是河伯趁着发大水去见到了北海神,结果小巫见到大巫,被北海神讲了一番天地间的大道理,用境界碾压了。我们常用的井底之蛙,夏虫不可以语冰,出处在此。
其实这么一大段,就是把齐物论的道理再通俗的讲一遍而已。我们所有人都受到地点的局限,时间的局限,经历和受教育的局限,无法认知宇宙中所有的道理,但是无论将这些局限如何突破,都一定还是会受到局限,也同时都会有比我们受到更多局限的。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有比我们高的,也有比我们下的,有比我们长的,也有比我们短的。所以高下,长短,大小,多少,贵贱,这些概念,通通没有意义,万物齐一也。更不要说那些人情伦理,社会准则了。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也要永远保持开放性的心态面对未知的事物,永远做好三观被颠覆的准备。每个人都是河伯,每个人也都是北海神。正如我面对功德,因果的态度一样,不在这一条逻辑链条上,不代表不存在,大家既然都这么说,上面如果突然增加了功过格的新设定,人家也不会特意通知我,所以我还是怀抱着谨慎的态度为好。别人问我很多人事物是否存在,我也往往回答的是,我不知道,我没有理由认为是或者不是,而已。
秋水二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不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鳅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夔是只有一只脚的怪兽,所以它羡慕蚿,蚿是类似蜈蚣的东西。但是它又羡慕没有脚也能跑的蛇,蛇羡慕无形的风,风羡慕能望远的眼睛,眼睛羡慕想到哪是哪的心。是不是有点比大地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的意思。它们形成了一条羡慕链,但是谁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让大家彼此不同。就如同人吐口水一样,我们也不知道哪些水会成为水珠,哪些水会成为水雾。在天道看来,哪些有一条腿,哪些很多腿,哪些没有腿,哪些不用腿,就如同吐出来的口水的区别一样,既不关心,也不控制。吐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它们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也各自有各自的局限性,只有境界极高的人,才能破除局限性。这个故事很晦涩,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怨天尤人是世界上最没有意义的事情。思考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具备这样的属性和命运,没有一点用处。事实上也并没有谁去刻意控制这件事,我们都是吐出来的口水而已。
说到羡慕,多说两句。因为现在信息如此发达,世界越来越平,我们观察别人生活的时候,观察到的都是别人想要表现的内容,大部分人的表现欲和存在感,又是为自己的自尊心服务的,于是我们观察到的只不过是人家想要留下的印象而已。
比如我有三个朋友,他们跟我一样都有二十万元,甲买了一辆车子。乙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丙环游了世界,没有买车和房子。我看他们的社交网络,看到的应该是甲交通的方便,乙住在自己房子里的温馨,和丙到处旅游的惬意。而我们看不到的是甲被房东撵来撵去,乙每天坐公交地铁挤成了画片。丙爽完一圈回来之后发现自己除了见识什么都没有。这样很容易给我造成一种假象,我羡慕他们,其实羡慕的不是甲,不是乙,也不是丙,我们羡慕的是那个不存在的买了房子买了车子还能环游世界的人。也就是说,我羡慕的是那个有六十万的人。可是,如果身边真有这样一个人,我明知道他的钱比我多的多,心态也就放平和了。
周总理说过,“与肝胆之人共事,于无字之处读书”。读书是这样,观察世界,观察周围人的生活,也应该从没有表现出的地方观察。才能更全面的认识世界的真相。就好像有个段子一样,有人给一个男的介绍对象,说女方学历好,家庭好,工作好,收入好,性格好,家务好。男的说我不见。因为你说了这么多优点,还没提到长相,说明一定很丑。
秋水三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这是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演绎的。孔子因为长的像坏蛋阳虎,被人给围困起来了,直到人家搞清楚了,才将孔子一行释放。在庄子里的版本中,孔子成为了一个完全对自己命运顺从,而且非常有信心的角色,知道自己能成什么样,也知道自己一定不能成什么样。和渔父之勇,猎夫之勇,烈士之勇相比较,他认为自己不畏惧命运的格局,属于“圣人之勇”。
我们往往对命运畏惧,是因为我们没有自信自己的境界足够高,高到了知道命运一定会眷顾自己的程度。就如同普通人畏惧老虎,是因为知道自己武力值太低,武松就不畏惧老虎,因为他知道自己武力值足够高,不需要害怕,更何况喝醉了武力有百分之十的加成。像上一节说的不要怨天尤人,有那工夫还不如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合于宇宙大道的自信,宇宙大道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境界到了,命运自然就不会亏待你,更加不会捉弄你。
那么问题来了,大宗师里的奇葩们为什么一个个那么惨呢?答案是,他们那么惨,自己也不觉得自己惨啊,既然不觉得自己惨,也就谈不上被命运捉弄。也许有人觉得我瘦不下来挺惨的,可是我觉得胖到现在的程度也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所以我也不觉得“无法瘦成一道闪电,亮瞎别人的狗眼”就是命运对我的捉弄。
秋水四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跐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爽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呿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这一节讲的是古代逻辑之王,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子,去问人家,我这么大本事为什么被庄子轻易碾压了的故事。魏牟告诉他,你的逻辑和庄子的大道相比,就如同有一只青蛙的水井,和东海的差距一样,所以东海的老鳖看到这口井和井里的青蛙,除了看不上,还是看不上。逻辑,辩才,就如同水井,公孙龙就如同青蛙,况且他尚没有把逻辑和辩才能够达到的范围,到达极致,又怎么能理解庄子呢。而且,因为他的境界太低,也不具备向庄子学习的资格,如果硬要学,就会如同邯郸学步,连自己之前的学问都忘了。邯郸学步的典故出于此。
逻辑,辩才,话术,这些不是道,也不是修道的方法,是寻找修道方法的方法。如果木匠的极高水准是道的话,逻辑只是制作刨子锯子的方法。工具再好,距离成为好木匠还有十万八千里呢。但是,谁又能说这不是必要的呢?如果看完这些,于是觉得逻辑不入大道,那么刻意在生活中,社交中,不讲逻辑,避开逻辑,那是神经病。庄子一书中的高人们,都是讲逻辑的,庄子本人也讲逻辑,才能和惠子愉快的玩耍,才能从惠子这个名家代表人物中明白名家的真髓,明白了真髓,才能知道这不入大道。
生活中也是如此,逻辑,辩才,话术,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接近真相,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工具。比如我和一个人辩论是否应该鼓励小孩见义勇为,假如我有出色的辩才,我可以逼他说出脑子里的十个理由。如果我木讷到了一言不发的程度,对方说一个理由就赢了,剩下九个理由我就听不到了。我相信很多人看完庄子会觉得自己辩才有很大进步,但是,要知道为何而辩,是为了获取更多信息而辩,是为了说服别人,击败别人而辩。不是为了修道,证道而辩。修道证道需要的是,不辩。
此外,这一节还有再次强调,遇到别人完全听不懂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应该觉得非常正常才对。既然正常,就无需动情绪了。
秋水五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这是两个有名的故事,第一个说楚王想把国政交给庄子,请他来做大官,庄子说好死不如赖活着。第二个说惠子做了梁国,也就是魏国的国相,庄子去找他玩,面对庄子,惠子对自己的境界一点都不自信,生怕庄子是来抢他国相位置的。庄子说,这就像是凤凰一类的神鸟看不上猫头鹰的死老鼠一样。
这没什么更多好说的了,许由不愿意当国君的时候,该讲的都讲完了,就跟很多学生不愿意当班干部一样。明确自己的终极目标,兼顾利弊,得到结论即可,不要被表面的风光一时蒙蔽了自己的初心。只不过这一段文字可以证明,包括庄子在内的有道高人,并非是只会夸夸其谈闲扯淡的社会废物,一个个都有经天纬地之才,只不过,人家不愿意用而已。竹林七贤也个个都是当官的,只不过都不大,在那个曹魏司马晋乱糟糟的年代,官当的越大,死的越快。具体可以参照魏晋玄学开山之人,何晏的光荣事迹。
再补两句。可能我们看庄子和惠子的关系非常诡异,好的时候非常好,骂的时候丝毫不留情面,遇到这种事情,很多解庄子的人认为惠子想要抓住庄子害他。我不置可否。他们到底算是朋友么?
我觉得这就是道家的特点,道家追求的是和而不同,而不是所有人都一个样子。包括现在讲和谐社会,什么叫和谐?六七十年代大家从思想到外表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不叫和谐。人与人个个都不一样,还能很舒服的在一起,这才叫和谐。所以,我认为从儒家思想中,尤其是后世儒家思想中,是得不到和谐的真谛的。
孔子那时候还好,他的弟子也是什么样的都有。不过最好还是从道家中找。庄子和惠子也是如此,虽然追求不同,境界不同,理念也不同,但是并不影响在一起愉快的聊天。那些东西和聊天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就无需作为判定的因素。如何能做到?先放弃所有不相干的东西,再放下所有的区别。
秋水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很有名的段落,也很短,我尽量精确翻译一下吧。庄子和惠子去濠河玩,这个梁,一说是河边的大石头,一说是河上的桥。无所谓了。庄子说,这鱼游的很从容,看起来很高兴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你根据什么知道鱼是不是高兴。庄子说,你也不是我,你根据什么知道我知道或者不知道鱼高兴不高兴。惠子说,因为我不是你,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所以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是不是高兴。逻辑完整,结束战斗。庄子说,咱们从头看啊,你问我根据什么知道鱼是不是高兴,这就说明你是知道我是知道的,才问我。那我告诉你,我是从河水知道的。
这就是两个逻辑绝顶高手进行辩论的范例。齐物论快到最后的时候讲过辩论是不能找别人评判胜负的,因为找什么样的人都不对,而绝对公正的人必然是不存在的。而这里表现的是,当两个人技巧精熟,逻辑原点还一样的时候,辩论就会成为在咬文嚼字中给对方挑刺。庄子抓住一个“安”字,反败为胜。
道人之间的辩论更是如此,双方讨论一个叫做甲的观点,你引用了经书乙,他引用经书丙反驳,你再引用高道丁的名言再反驳,他再引用高道戊的诗词再再反驳。然后你发现他引用高道戊的诗词引用错误了,于是开始嘲讽他连这都不知道。然后他就不吭声了,你就赢了。可是,这后面发生的一切,和胜负的标准,和当初那个叫做甲的观点还有一点关系吗?就如同我们看了庄子和惠子的对话,到最后我们依然还是不知道庄子到底知不知道鱼是否高兴,如果知道到底是怎么知道的。我们仅仅知道,庄子赢了。
当然辩论也有好处,可以锻炼大脑,整理知识,训练逻辑,增长见识。如果说因为不合于道就开始拒绝任何辩论,那也就如同拒绝读书,看电视,看电影一样了。生活的一部分而已,修道要一层一层来,不能搞跳跃性发展,已经多次强调了。
最后说一句,人们现在经常引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在表示对于主观的概念无法共享,很难彼此取得完全准确的认同。比如说,我说一个东西很长,除非用参照物或者度量衡,别人永远无法准确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有多长。我跟俩人分别说,你们用粉笔在地上画一条长的线。我可以肯定,最后俩人分别画的线不一样长。为什么?因为长短相形,长,是一个主观概念。
这一节中要表现的主观概念,比人们通常理解的要广泛的多。到底有多广泛,结合前面写的,可以想一下。而对于大道来说,这些都没有意义,对于别人来说,也不可能准确理解。只不过在很多领域,理解个大概对于生活就足够了。比如我们说“这件红衣服多艳”,“那个男的很高”这样的话的时候,我们彼此主观概念的区别并不影响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