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读书心得3庄子心境的第二张面孔

发布时间:2021/3/23 11:36:13   点击数:
白癜风的危害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53650.html

《庄子》读书新得3:

庄子心境的第二张面孔:吾丧我

人生之逍遥,在于无己。什么是无己?又如何做到无己?

《齐物论》给我们展开了庄子心学的第二张面孔,主题是“吾丧我”。

1、我是谁?

庄子首先给出了世人的种种心理:得意洋洋、栖栖遑遑、畏畏缩缩、患得患失、……

种种情绪:喜、怒、哀、乐、悲、忧、恐、惊……

所有这些心理和情绪,都是病态的,一言以蔽之,是心与物相刃相磨的反应。所谓的相刃相磨,就是主观动机和外在现实总是不合拍,于是总是存在着内心交战,不开心,最后早早把自己给活活折腾死了。

那么,上述纠结的心理主使是谁?也就是“我是谁”?

说来说去,“我”,就是我们心中的“成心”(现代一般叫做“执念”)。在此意义上讲,人都是某种“成心”的奴隶,被成心驱使着,不得自已。

2、那么,怎么破掉这个“成心”呢?在《齐物论》里,庄子主要是以儒墨之间的是非攻讦为具象化的案例展开分析的。战国时期,儒墨之争大概是百家争鸣中声势最大的一股学术争端,而且墨家是以儒家的反叛者展开立论的,他们的社会主张差不多都与儒家针锋相对,如儒家厚葬VS墨家薄葬;儒家爱有差等VS墨家兼相爱交相利(尚同);儒家用礼乐调节人的情欲VS墨家根本就节欲节情,等等。庄子认为,双方的争辩,本身都是荒唐的。为什么呢?关于儒墨之争,乃至于整个的百家争鸣,庄子把他们归之于“人籁”;隐含地与“天籁”------庄子用风吹树洞发出的不同声响(即地籁,实际上是天籁)------作为参照。风吹树洞发出的不同声响,与战国诸子百家争鸣,貌似很像,但是又不同,不同在哪里呢?同一个风,吹不同的树洞,发出的声音不同,原因在于每个树洞的结构不一样;同理,百家争鸣,发出不同的观点,在于他们各自的体验不一样。就此而论,本来是相似的。但是百家争鸣与风吹树洞的不同点在于:树洞各发各的声,没有是非之争;而百家争鸣却不然,一定要是其所非,非其所是。所以,玩味一下这中间的差异,就明白庄子的意思了:百家争鸣的问题在于,把本来是合理的个人体验,上升为绝对的价值观念,强行要人接受。这就是人籁的荒谬性,把个体体验绝对化,这是一种成心,一种执念。所以,庄子的意思是,要承认个体体验的差异性、以及各自的合理性,不要强求一律。但是,要得到这个貌似简单至极的结论,庄子用了连篇累牍的、繁复的、(惠施式)极其理性化的论证过程。从中也可以看到,庄子成天调侃惠施,却不知不觉地学走了惠施的论辩工具。但是,庄子的这个论证过程,一来太过于繁复,令人读来头昏脑胀;二来把话题局限于儒墨的是非之争,但是又没有展开儒墨之争的具体细节,令人读起来感觉又抽象、又隔膜。所以,我在此挑出《庄子》外篇中的《秋水篇》,里面的“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作为补充。这篇对话,不知是庄子本人补笔,还是庄子某个心领神会的弟子仿作,它所讨论的正是《齐物论》里面关于是非之争的话题,但是其论证更加简洁、精彩、富有概括性,我将其要点结合我的理解,简述如下:首先,是以大破小,以长破短:更大的视野,会更容易看到事情的全貌;更长时间的生命体验,会看到更完整的周期、看到春夏秋冬的全貌。其次,破长大的执念:越大、越长,固然有它的好处,视野开阔。但是缺点在于空中楼阁,不接地气,损失了生命体验的真切性。所以,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好。再次,破掉小大分野的执念:心里面只想着小,就看不到大的风景;心里面只想着大,就忽略了小的美好。总之,只要心里面有个什么执念,就会自然忽略掉另外一些体验。更糟的是,试图用自己的执念一统江湖,就更加危险了。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庄子对惠施论辩术的熟悉,以及对其思想荒谬性的洞察。惠施作为中国的名家代表人物,其观点和立论,都非常像西方的古希腊哲学家中的一个人,芝诺。其思想共性是,对一件事物加以静态的、明确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某个结论。比如,芝诺证明飞矢不动,而惠施则证明车(轮子)不碾地。又比如,惠施证明太阳方升方落,人方生方死------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每一步成长,都是在走向死亡。你从生的角度看,地球上的整个演化史都是在为人类的出生做准备;而你从死亡的角度看,则每个时点都在奔向衰老、死亡。归结起来就是,你心里有什么执念,就会只看到事物的相应的一个侧面,看不到另一个侧面。所以,知识即执念,知识即脱离真相。所有的善恶是非,本身都是单向度的,天生都有一种“党同伐异”的倾向。好比你界定了善恶,既然恶的已经是“恶的”,那当然要“除恶务尽”;既然非都被你界定为“非”了,那当然不能得到认可,没有它的地位。所以,知识生于“好恶”,有好恶心,才会有所区隔,有所界定,就有了这种叫做“知识”的东西。然而,庄子的兴趣点不在于纯知性、“纯客观”的讨论,而在于对实践中的各种价值执念的批判,《齐物论》说:大仁不仁------仁常不周大廉不嗛------廉清而不信大勇不忮------勇忮而不成而《秋水篇》又提供了更多: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不害人,但也不极力推崇利他主义;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自己行动的出发点不放在利上,但对唯利是图的下人也不苛责。财富弗争,不多辞让------不和人争财,但也不以辞让为美德。事焉不假人,不多食乎------尽量自食其力,但是也不刻意排斥役使下人。行疏乎俗,不多辟异------行为不媚俗,但也不故作惊世骇俗之举。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为人合群,但不谄媚。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有自己的操守,不为世上的毁誉动摇。所以,庄子用惠施的工具,最终重新呈现了老子的观点:事物总有一体两面,且相生相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就是道的周流,偏执一端,就会失去平衡,速死。让我来狗尾续貂一下,举一个现代的例子,这两天刚刚看到的:日本学者池田信夫,在探寻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原因中,发现,问题的根本在于日本没能顺利实现产业升级,没有踏上信息产业的列车,在个人电脑、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上全面败给美国人。而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又在于日本人的国民性里面,有一种过度追求安定的执念,所以他们创造了终身雇佣制,这种制度,在过去四十年,打得美国企业节节败退;但不幸的是,故事还有另一面,过分追求安定,就缺乏冒险精神,缺乏敢于担当风险损失的精神,无法生成创新型企业。这让日本人长于赶超,却短于创新。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证明,从数学期望值来说,赌博是非理性的,但是要敢于担当冒险失败的,恰恰是这种赌徒精神。看到这里,我才发现,让我觉得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赌博,居然还有偌大的功用。真是让人脑洞大开。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存”。太神了。读了《齐物论》以及《秋水篇》,让我明白了吾丧我丧的是个什么我,让我认识到了执念的害处,知识的局限性。让我认识到了为什么会“心与物相刃相磨”。但是,放下执念、放下成心,我的内心又将在何处安顿?仍然不得落实。这又要延伸到更后面的篇章来看。另,对《齐物论》的补充说明,除了第17篇《秋水》以外,还有几篇不可不看:第27篇《寓言》的后半段,主要涉及到“知”与“不知”的;第23篇《庚桑楚》、第24篇《徐无鬼》、和第26篇《外物》,也有一些不错的散论,可作参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985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