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禅说庄子middot齐物论和光同
我们再看下面的,“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大家知道道家学说讲究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一;无不为,就是万,这里也就是一和万的关系。无为是根本智,无不为是后得智,所以这里说“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我们用也是为了通,通也是为了用,并不是说把我们阻塞起来了,障碍起来了。障碍你就不行,所以不论你怎么用就是为了通。“通也者,得也”,你真正通了以后,你就真正得道了。如果我们这样不通,那样不通,那就离道十万八千里了。
不通就有病,但转念一想,病就病吧!“无可奈何之谓命”,既然这是一个自然生命,就肯定有生老病死。这个生老病死我不恐怖,坦然受之。《庄子》里很多人谈及生病时很欢喜,很高兴。他视死为解脱,他把生死看得很平淡的,没有恐惧。他是一种欢喜心,畅快心来面对生死。他没有障碍、没有挂碍,没有恐惧,这就不得了了。
只有这样才能通,通才能无碍,有障碍就不通。什么是障碍?有用就是障碍,“是不用而寓诸庸”,你达到了这么一种境界了再做事情,那么我们才能细水长流、绵绵不尽。我有所为,天天都在想到有所为,往往就会与环境相抵触,和别人撞过来撞过去,也未必就对。朱熹那首诗写得好: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没有春水的时候,船搁浅在岸边,你用几头牛都拉不动。春水来了、长江涨水了,哪里还需要你去费力呢?它自然就把它抬起来了,多舒服呢!我们做事就要善于顺应自然、顺应环境。有的时候因缘具足,水到渠成;有的时候因缘不具足,你去做这件事就需要创造很多条件,你自己不具备这个条件到处去东碰西碰,这里去拉关系,那里去走后门,这里去搭台、那里去唱戏,累死累活的也未必能到达效果。有的时候根本不费力,事情会现现成成地摆在你面前,四两搏千斤,也就把事情做成了。因为它因缘具足了。就像有些病,吃了很多药都不好,而春天来了,天气好了,不吃药病自然就好了。
我们怎样善于运用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关系?臬做到畅游于其中而又不落刀斧痕,没有雕琢的痕迹?如果做到了,我们就会过得很潇洒、自在,就不会那么劳累。庄子说的这几句,也可以作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原则。我们平常能否做到“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能不能做到这个?
所以说“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如果你得到,有了这个手艺了,也就差不多了,也就可以把这个心放下了。通了就会有所得,这个“得”是什么呢?是道上的得,是在功夫上得,并不是说你要当皇帝了、要发财了。说老实话那个是无价宝,那就可以无中生有,就可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关键要有这个能耐,有了这个能耐不管你做那一行都会占上风。人家伤害不到你,永保太平。
另外,庸还有和光同尘的感觉。你和光同尘了,你才能无碍于德。这个德是什么呢?就是“与道相应”嘛,就是“我就是道”嘛。你自己都无碍了,你就是道了,道是无碍的嘛。“适得而几矣”几就是差不多了,就是与道差不多了。
慧韬书院东莞首家研修中华传统文化的公益机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