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庄子笔记二踏平坎坷成大ldqu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什么是“道”?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万里迢迢去往西天,取的是佛经。然而书中通过漫漫取经路的艰难险阻,描摹俗家社会的人生百态。吴承恩所处的明代,已经是儒释道三教并流,所以,“踏平坎坷成大道”,这个“道”已经远不止于佛道,而是迎难而上、不折不挠的通天大“道”。
射阳山人自幼能“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是个超级学霸。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作为一个标准“读圣贤书”的传统文人,在自己的作品里不可能只谈佛道,此乃人之常情也。
香港有个文化人叫梁文道,人称“道长”,前几年写了一本书,叫《常识》。多年前(很久没看凤凰卫视,不知道这个节目还在不在了),在《锵锵三人行》里,他和窦文涛、孟广美这些人搭档做节目。嬉笑怒骂、谈古论今,一般出镜时都是光头,“呵呵”的笑声很有特点。
据说他也是名门之后,我以前极怀疑他原名应该是“闻道”,才符合传统文化的渊源。因为儒家所谓:
“朝闻道,夕死可矣”
是中国文化里面非常要紧的一句话。当然“文道”也是可以的,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也”,可能当爹的比较喜欢八大家的古文,希望孩子以后作文“言之有物”,也未可知。
“道”应该说我族传统里面的一个核心的基础概念。孩子大了,为什么要上学堂念书呢,就是要学做人之道。“童蒙养正,圣功也”,我们那儿农村有句俗话叫“三代不念书,赛如一窝猪”,老百姓也很清楚,不念书明道,家庭不会有出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老师指出,教师这个职业有三项基本工作内容,头一件就是“传道”,就是把往圣先贤所说的那些个大道理传下来,不至于断绝。可惜这最要紧的工作内容,在当下应试教育的挤压下已经逐渐淡化了。
书念好了,“学而优则仕”。为官则要懂得为官之道,所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就是做了皇帝,贵为天子,也要有“为君之道”,否则甘为下流,沦为“幽、厉”一类的昏君,不光史官不会放过你,历史也不能容你啊,后世子孙再努力,也翻不了案的。
总之作为任何一级的管理者都负有很大的责任,都要有文化人公认的“道”来做指导。否则于人于己,都是一场灾难,这个以前叫“道统”。孟子说,“不仁者居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庄子怎么说?南华真人的观点总是颠覆性的:
跖之徒问与跖曰:"盗亦有道乎?"
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庄子胠箧》
你看,“盗亦有道”,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只要生活在人群里,都需要遵守,就连盗跖这样的“恶人”也要概莫能外呢。
所以道家讲“道”,又突破了儒家的各种限制,“微妙玄通”,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道德经》开篇就开始讨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非常符合现代自然科学做学问的习惯,首先要把定义、基本原理弄清楚,才能展开讨论啊。
傅佩荣老师这样解释:“道”,人生之正路也;“义”者,宜也,义是针对某个个体的合适路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觉悟或者说悟“道”的过程。“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其差别或许就存在于这一点点自觉和觉悟的过程里吧。
所以“道”可以说是东方文化的总纲,儒家、道家以及后来从印度传来的佛家,在追求生命意义、探索心性本体的过程中,都是在不断追求“道”的过程,只不过从不同的方向去寻找罢了。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可以说是这一切的滥觞。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系辞上传》
朴素的字面下,“道”可以是构成物质的要素,可以是辩证法,也可以是这个世界的本体。我们学几何,一般要学几条公理,如“二点决定一条直线”、“线段可以无限地延长”等,《易经》中关于道的叙述,有点类似于后来所有东方传统学问的“公理”,后面所有巍峨华丽的学问大厦都是建立在这个地基上的。像日本的“茶道”、“剑道”,都是传统遗留下来的影子。
庄子在追求什么?
庄子仅仅做过小小的“漆园吏”,晚年更是穷困潦倒,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可谓一生不得志。从他与惠子等人的交游辩论中,我们可以隐约知道庄子的知识学问在当时也是名满天下。所以楚王专门派人到濮水之上,邀请正在钓鱼的庄子去管理国家政事。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二个大夫说话非常委婉客气,不说大王恩赐你出来做官,而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注意是楚国全境)来劳烦您”,这是古人的温文尔雅,也从侧面说明当时庄子的名声之盛。
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生活中,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主张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因而可以安时而处顺。
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他拒绝到楚国做高官,宁可像一只乌龟拖着尾巴在泥浆中活着,也不愿让高官厚禄束缚了自己,让凡俗政务让自己身心疲惫,表现了他鄙弃富贵权势,不为官所累,坚持不受束缚,逍遥自在的一贯生活态度,也集中表现了他对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
老庄道家的核心是“无为”。张松辉先生认为,庄子在开篇《逍遥游》写大鹏小鸟,“并非在讨论自由不自由的问题”,而是在一贯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8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