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羽扇纶巾朱涛庄子秋水万物盈虚
晚九点
朱涛:庄子秋水万物盈虚----临明仇英南华秋水图在中国画中,人物画首先得到发展,绘画技艺迅速地成熟起来。我国现存最早古老的人物画是两幅战国时代的帛画,一为《夔凤人物画》,另一为《御龙图》,两图均呈立轴式,用单线描,设色平涂的表现方法。至隋唐时期,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到五代两宋,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
仇英的人物故事,把人物放在山水自然之中,如其说是人物画,不如说是山水画。这套人物故事是一个系列,其中《人物故事图册之南华秋水》册,设色绢本,全册共十开,每开纵41.4cm,横33.8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全册内容取材于历史故事、寓言传说、文人轶事和诗文寓意,具体为子路问津、明妃出塞、贵妃晓妆、南华秋水、吹箫引凤、高山流水、竹院品古、松林六逸、浔阳琵琶、捉柳花图等。这些题材历史上常被画家描绘,但仇英在作品立意、形象塑造和笔墨表现等方面,都注入了自己的才思和技巧,显示出鲜明的个性风格。
《人物故事图册.南华秋水》取材于庄子《秋水篇》,主要写河神与海神的一段对话,借水来论述宇宙、世事间的相对关系,所谓“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又以天地万物大小、多少、盈虚、有无之间的相对关系,引申至政治道德观念的静与变的相对关系,是一篇抽象的哲理性文章。作品采用拟人化手法加以形象表现,凝望流水的男子代表“南华”(后人称庄子为南华真人,亦即代表庄子),侍立女子为“秋水”化身,高山、丛林、河石、树、人之间的大小对比,则象征天地万物间的相对关系。
明代绘画有“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而沈周、文徵明、唐寅三人都是文人画,只有仇英是唯一一位非文人,他的画也与其他三位以水墨写意为主的文人画不同,以青绿山水为主而显得独具一格。在水墨写意画为主流的明代,仇英的另类重新引起了大众对青绿山水的重视,并对后期的董其昌、四王等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连一向比较挑剔的董其昌都曾赞仇英“李昭道一派,为赵伯驹、赵伯,精工之极,又有士气,后来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若元之丁野夫、钱舜举是已。盖五百年而有仇实父。在昔文太史极其推服,太史于此一家画,不能不逊于仇氏。”
仇英的青绿山水也并非全工,他将前代各大家的艺术精华融合进自己的青绿山水创作,在继承“大小李将军”和赵伯驹、赵伯的同时,又受到赵孟頫和文徵明的影响,注重摹古的同时,将水墨技法与青绿画法相结合,形成了饱含文人雅气的仇英式兼工带写、清雅明丽的独特画风,虽设色浓艳,但艳而不俗。
《南华秋水图》用赭石与螺青作为画面主基调的同时,又将画面亮度极力夸张,使整幅画呈现出富丽辉煌的效果,用笔坚劲,细节描绘细致繁复,显示出仇英画风的设色华艳和严谨工整。画将自然山水与人物完美结合,展现出真实生活中的激情与乐趣,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其他文人画的装饰性。
有诗为证
庄子秋水至
宇宙贯古今
万物盈虚无
高山丛林新
人生百岁间
天地暂寓形
太仓一稊米
大海一浮萍
艺术理论(一)艺术论文
1、当代书法批评的生存困境及现实超越(上、下,回复L1-2可查阅)
(二)艺术思想
1、周韵华艺术思想品读(回复H1-12可查阅)
2、惊涛拍岸论艺术:艺术家的内涵、艺术家的灵感、艺术家的使命、艺术家的传统与现代、艺术家的主义、艺术家的精神、艺术家的情感、艺术家的视野、艺术家的语言、艺术家的取舍、艺术家的雅俗、艺术家的忌、艺术是一件程序化的东西、艺术的含金量、艺术家的雅、艺术是一件很安静的事、艺术是一件让人着迷的事、艺术的传承、(回复J1-9可查阅)
(三)艺术观点
1、陈丹青:人才是个伪命题(回复G1可查阅)
2、吴冠中:看不惯没有作品的“硕士、博士”(回复G2可查阅)
3、吕胜中:没有书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回复G3可查阅)
4、丁乙:在限制和突破中拓展绘画的宽度(回复G4可查阅)
5、谢其章:图书装帧落后自己八十年(回复G5可查阅)
6、世间已无苏立文:商业化元素对中国艺术破坏过大(回复G6可查阅)
7、“欲望”的蓬勃发展催生艳俗艺术(回复G7可查阅)
惊涛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