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高可为庄子bull秋水告诉我们如

发布时间:2020/8/14 17:11:33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导读:《秋水》是《庄子》中的名篇,很多人耳熟能详,甚至熟读成诵。作者到底在讲什么呢?未必每个人说得清楚。其实,《秋水》通篇讲两个东西,一是人的认知的局限性,二是如何超越这种局限性。

《庄子·秋水》告诉我们如何超越自己

文/高可为

《秋水》是《庄子》中的名篇。它不一定是庄子本人的作品,有人推测它为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作。前人立经,后人做传,是中国古籍的传统。有学者认为,此篇是为《齐物论》所做的传。所谓传,也就是解读和演绎。

全文篇幅虽长,但结构简单,层次清晰。可以分为主体部分和附加部分等两大部分。主体部分由河伯和海若的七番问答构成,包括本文第一至七节,重点申说小大之辨,及人的认知局限性的克服。附加部分由六则故事构成,包括本文第八至十二节,对如何克服人的认知局限性,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拓展和演绎。

全篇前半部分由河海对答构成。从总体上看,这部分内容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第一层问答,重在说明以大观小、无不为小的道理。第二层问答,重在说明大小的相对性。第三层问答,主要说明事物的多维性。第四层问答,主要论述评价标准的相对性。第五层问答,提出任物自化的处世方法。第六、七层问答都比较简短。第六层问答,申明道的价值,并重申区分人天、任物自化的方法论。第七层问答,诠解天、人的涵义,可以视为第六层问答的补充说明。

全篇后半部分由六则故事构成。虽与前半部分有关联,但很显然并非由同一作者、同一时期完成。当属后学添加、编列上去的。夔蚿蛇风的故事,意在说明任何物种都有其局限性,因而人及人的认知也不可能没有局限性。子畏于匡的故事,意在说明超越生死的道理。公孙龙和魏牟的故事,重申前文人的经验具有局限性的观点。关于庄子的两则故事,强调对权位的超越。最后一则故事,是濠梁之辩,说明人的认知虽有局限性,但宇宙并非不可知。

作者认为,人的认知天然具有某种局限性。要么受限于时间,要么受限于空间,要么受限于学识。如何克服这种局限性呢?最根本的出路还在于体道合道,任物自化。具体说,即把握好天人之分,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第一节河伯见海

秋水时(1)至,百川灌(2)河。泾流(3)之大,两涘(sì四)渚(zhǔ煮)崖之间,不辨牛马(4)。于是焉河伯(5)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6),望洋(7)向若(8)而叹曰:“野语(9)有之曰:‘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11)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12)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13)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4)。”

(1)时:名词用作状语,按时、按季节。(2)灌:注入。(3)泾流:泾通径,指黄河主流之宽度。(4)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由于河水上涨,河面宽阔,两岸之间,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见物不真,连牛马都不能分辨。涘:水边、岸边。渚:水中间小块陆地、小洲。(5)河伯:河神。名冯夷,已见于《大宗师》。(6)旋其面目:改变神态。(7)望洋:亦作望佯或望阳,远视貌,仰视貌。(8)若:海神。(9)野语:俗语。(10)闻道百:定语后置。百:泛指数量很大、很博。(11)莫己若: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12)少,以……为少,贬低。(13)殆:危险。(14)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长:长久,永远。见:被。大方之家:方指道,家指人,即有道之士。

秋季汛期到了,(雨下个不停,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注入黄河。河面(顿时)宽阔起来,(放眼望去,)河对岸以及水中沙洲上,(偶见牲畜点点如蚁,)已分不清是牛是马了。此时河神欢欣鼓舞,得意洋洋,以为天下壮美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了。(河神)顺着河流东行,来到北海(之滨)。放眼向东望去,却看不见水的尽头。这时,河伯开始改变原来的神态。望着浩瀚的大海,他对海神感慨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了许多的道理,(自以为见闻很广博,)就认为没人比得上自已。’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而且我听说,(有人)以孔子见闻为少,以伯夷之义为轻,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您这等浩瀚无际,要不是来到你的面前,那可就真的糟透了,我将永远被有道之士嘲笑了。”

作者开篇描绘了百川灌河,以及黄河入河口的震撼画面,想必他亲眼见到过这种景象。但是,描写景象并非是他的真实目的,他借此开始了关于认知问题的探讨。故事中的河和海都是一种比拟,其中河比拟的是低层次的认知,海比拟的是高层次的认知。

习惯上,北方人称长一辈的人为伯伯。因此,作者把河神称为河伯,即黄河伯伯,这一点不难理解。但为什么称呼海神为若呢?按照王夫之的说法,取其“若有若无”之意。海神不以自身为大,不以他物为小,若有若无,若大若小,虚无缥缈,这与作者推崇的体道者形象非常接近。在作者看来,低层次的认知是经验认知,高层次的认知则是体道体验。体道体验的优越性是经验认知所不具备的。

第二节以大观小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1)也;夏虫(2)不可以语于冰者,笃(3)于时也;曲士(4)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5),观于大海,乃知尔丑(6),尔将可与语大理(7)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8);尾闾(9)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10)。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11)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12),又奚以自多(13)!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垒)空(14)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提)(15)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萃(16)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17)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18)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禅,三王之所争(19),仁人之所忧,任士(20)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21)之自多于水(22)乎?”

(1)拘于虚:虚:同墟,指所居之处。拘:拘束,受限制。(2)夏虫:夏生夏死的昆虫。(2)笃:专守,引申为局限。(4)曲士:乡曲之士,曲见之士。指识见偏狭,孤陋寡闻的人。(5)崖涘:代指黄河。(6)丑:浅薄,浅陋。(7)大理:大道。(8)盈:灌满。(9)尾闾:传说中的海水排泄处。(10)不可为量数:数不清,没有办法能估量、计算。(11)比:通“庀”。具备。比如:《周礼·世妇》:“及祭祀,比其具。”(12)方存乎见少:正存在着自以为小的想法。(13)奚以自多:哪里会自足自多呢。(14)礨空:蚁穴。一说石块上的小孔。(15)稊:一种形似稗的草,做成的米粒更细小。(16)萃:聚集。(17)处:占,居。(18)豪未:兽类绒毛末梢。(19)所争:以武力所争夺的。(20)任士:以治世为己任的贤能之士。(21)向:以前、从前。(22)自多于水:指河伯未至海前,以黄河之水自夸其多。

海神说:“你无法跟井里的青蛙谈论大海,因为它受到生活空间的局限(,即便你说了它也不会懂)。你无法跟夏天的虫子谈论冰雪,因为它受到寿命长短的局限(,即便你说了它也不会懂)。你无法跟一曲之土谈论大道,因为他受到教育认知的局限(,即便你说了他也不会懂)。如今你走出黄河两岸,看到无边的大海,总算知道自己的浅薄,可以同你讲讲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比海更大的。万千条河流汇聚到这里,不知道何时停止,但却从不曾把大海灌满。海水从尾闾泄出,不知道何时停止,但大海却从不曾枯竭。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大海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大海不曾受影响。这说明海水远远超过江河,(其中的差别,)没法用数量来表示。可是我不曾因此而自满。我自认为从天地之间获得形体,受阴阳二气驱动获得生命的气机。我生在天地之间,就像一块石头、一颗小草长在大山上一样,常常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又哪里会自我夸耀呢?!

这样算来,四海处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大小的水泡)在湖泊大泽中一样吗?再细一想,中国处在四海之内,不就像一粒米在大谷仓里一样吗?称得上物类的物种,可以说有几万种之多,而人类只不过占其中万分之一罢了。(而在万物之中,人类仅)聚集在九州之地。(即便是九州之地,人类也只能生活在有)粮食可以生长的地方,舟车可以通行的地方。(即便是这些地方,)人类也只是生活在其中的一个角落里。(你说人类该有多渺小吧!)(如此说来,拿)人和万物比较,不就像一根毫毛,跟它所在的整匹马的身体比较一样吗?(而人类社会有些事情,比如)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贤能之士所操劳的,又都包括在人类活动的范围以内了!(因此,)伯夷辞让来博取名声,孔子说教以显示渊博,他们因此而自以为了不起,不就像你从前对河水的自夸一样吗?

河伯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于是向海神请教。

顺着河伯的话题,海神首先指出造成人的认知的局限性三方面原因,即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人的认知水平要受空间、时间、学识等因素制约。空间、时间、学识,堪称个人认知的三大障碍。仔细想想,人能突破这三大障碍吗?真的很难!

一个人,如果没经过什么事,没见过什么事,没人教给他这方面的知识,你能让他对这件事情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吗?很难!经过和见过什么事,属于直接经验。拥有某方面的知识,属于间接经验。爱因斯坦曾说,“知识的核心是经验,其余的只不过是信息而已。”人很难突破经验的局限。

这三个方面的差别,也是把人区别开来的分水岭。彻底突破了这三个方面的障碍,就是体道之士、合道之士。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这三个方面的障碍,就只能是专家或专业人士。对于这类人,庄子专门为他们准备了一个词,也就是所谓一曲之士。

什么是一曲之士?只懂某一方面事情的人,或是只会唱一首歌的人。其实,现代人对一曲之弊也有深刻的体察。在一些人看来,专家并不是褒义词。有一句玩笑话,“专家”的话你也能信吗?!虽说是一句玩笑话,但似乎也是有所指。

接着,作者以大观小,说明人事的渺小。

他先往大处观照。北海够大的了,但天下之海,不止北海,共有四海。四海之地,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地球,够大的了吧?但是跟浩瀚的宇宙比,地球又算得了什么呢?!

接着,以大观小。四海之内有九州,九州又比四海小了不少。九州之地,物种万千,人只不过是其中千万分之一。但是,即便九州之地,也不是人都占据得了的。人所占据的,只是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的一小部分地块。人跟万物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最后,落脚到人间事。人世间那点破事,什么权位啊,名利啊,责任啊,知识啊之类的,放到天地之间又算得了什么呢?!又该是多么的渺小啊!把这些渺小的东西,当作大得不得了的东西,得之以为喜,失之以为忧,不是十分的可笑吗?!

在这一节,作者讨论问题的总视角,是以大观小。结论是,人间事非常渺小。

第三节小大无常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1),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2),时无止(3),分无常(4),终始无固(5)。是故大知(6)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7),知量无穷。证向今故(8),故遥而不闷(9),掇(duō多)而不跂(10),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11),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固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12)求穷(13)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14)?!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15)?!”

(1)大天地而小毫未:以天地为大,以毫未为小。(2)量无穷:物量是大与小的统一,无论从大小哪方面去观察,都是不可穷尽的。言其大,还有比它更大者;言其小,还有比它更微者。因此,不能执著于某物之大或小。量:体积、体量。(3)时无止:时间永恒向前,无有止息之时。(4)分无常:人们对事物的指称并不总是恒常不变的,常常因时因地而有所变化。分:名分。这里指人们对事物的指称。(5)固:特定。(6)大知:大智之人,领悟大道的圣人。(7)小而不寡,大而不多:以小的东西为渺小,大的东西为高大。意指事物具有多面性。(8)证向今故:证明古与今都是一样的。向:明。故,作“古”解。(9)遥而不闷:对遥远的事情不感到暗昧。(10)掇而不跂:就近之事也有不可求取之理。掇:拾取也,指相距很近,随手可取。跂,与“企”同,求也。(11)明乎坦涂: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12)至小:极小。此指人的有限生命和智慧。(13)穷:穷究、究极。(14)倪:边界,端倪。(15)至大之域:无限的宇宙。

河神说:“既然这样,我把天地看成大,把毫毛看成小,可以吗?”

海神说:“这样也不对。世间万物,按体量划分,是没有尽头的。其存在形态,也不会一成不变。人们对它的指称,并无固定的说法。其存在和消亡,也没有特定的原因。因此,大智之人既观察远处的事物,也观察近处的事物,因而小的东西不觉得渺小,大的东西不觉得高大,这是因为他们深知物量是没有穷尽的。他们博古通今,明白遥远的古代并不神秘,身边之事也有不明白的道理,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无限延续的。搞懂了此消彼长的道理,所以得到了也不太高兴,失去了也不太难过,他们知道得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生死看得透彻,所以活着不觉得快乐,死去也不认为是灾难,他们知道生死都不是永恒不变的。算一算人所知道的,远远比不上他所不知道的,他的有生之年,也远比不上他不在人世的时间。以极其渺小的生命,探索极其庞大的领域,难怪会困惑而迷失自己!由此看来,又怎么能确定毫毛是所有事物中最小的呢?!又怎么能确定天地是所有事物中最大的呢?!”

紧接上一节的话题,开始这一节的探讨。大者是不是绝对的大,小者是不是绝对的小呢?那也不一定。事物都有多个维度,多个方面,并且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说它大或者小,那要看在哪个维度,跟谁比较。并且它们的大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认识到这一点,可以使我们对外物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也可以使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外物的正确态度是什么?以平静、平和的态度看待外物及其变化。对自己的正确态度是什么?知道生命的有限性和局限性,既不妄为,也不妄求,以至于反为其所伤。

第四节各得其宜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1)。’是信情(2)乎?”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fú伏)(3),大之殷(4)也。故异便(5),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6)有形者(7)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8)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谕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9)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谕,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10)焉。

(1)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最精微的东西没有形体,最大的事物没有什么能包围它、限定它。(2)信情:信实、真实可信。(3)垺:同郛,外城,城外之城。比喻大之外还有更大者。(4)殷:盛大也。(5)异便:对其差异进行分辨。异:差异。便通辨,分别。(6)期于:限于、限定于。期:期望、指望;期限、局限、限于。(7)有形者:可供感知和思维的对象。(8)数之所不能分:不能用数字计量、划分。(9)意致:运用意识、思维可以获得的。(24)不期精粗:不限于精粗。指不能言说、不能意致的对象,也就是超验的道体。

河神说:“世上讨论学问的都说:‘极精微的物体是看不到的,最广大的东西是没有边界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海神说:“以精微的视角观察宏大的事物,(就会变得非常琐碎,)因而往往是看不完整的。以宏大的视角观察精微的事物,(就会变得比较粗疏,)因而往往是看不清晰的。人们所说的精,就是小中之微小。人们所说的“垺”,就是大中之盛大。所以分辨事物的差异,就是必然的了。所谓的粗和精细,仅限于有形的物体。至于无形的物体,是人所不能区分,因而也是没法加以量化的。没有边界的物体,用数字就更表达不清了。可以用语言描述的,都是事物当中粗浅的部分。(唯有靠意识)可以感受到的,则是事物当中精微的部分。至于连语言都无法描述,意识都无法感受的,则属于事物当中精、粗以外的部分。

是故达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1);动不为利,不贱门隶(2);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3),不多食乎力(4),不贱贪污;行殊乎俗(5),不多辟异(6);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7),戮耻(8)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9),至德不得(10),达人无己。’约分(11)之至也。”

(1)不多仁恩:不夸耀仁爱和恩惠。多:以……为多,赞许。(2)不贱门隶:不鄙视守门之仆隶,大人虽不求利,也不以求利之守门仆隶为贱。(3)事焉不借人:作事不求助于人。(4)不多食乎力:不崇尚自食其力者。(5)行殊乎俗:行事与世俗不同。(6)不多辟异:不刻意标新立异,不标榜炫耀邪辟怪异之行。(7)劝:鼓励、劝勉,使之为善。(8)戮耻:处以刑罚,使受耻辱。(9)道人不闻:得道之人不闻名于世间。(10)至德不得:大德之人似无所得。(11)约分之至:约束主客、己物之分别达到最高境界。

因此,使人通达的行为(有以下八条):不存心害人,但也不鼓动别人去做好事。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谋取私利,但也不鄙视小人物追逐利益的行为。不刻意求取物质财富,但好事降临到自己头上,也不过分推辞和谦让。努力做到逢事不求人,但也不提倡完全自食其力,不排斥顺道利用各种方便。行事不同于流俗,但也不故意标新立异。行为追随一般的人,但也不鄙视彼此间的讨好和恭维。世间的高官厚禄不足以使他振奋,刑罚与耻辱也不足以使他蒙羞。懂得是非的界限并没有那么分明,小和大的差别也并不那么清晰。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道之人不闻名于世,大德之人似无所得,通达之人不固执自我。’这就是约束自己、分辨万物的最高境界。”

既然这样,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如此多姿多彩,不可用简单地用某一标准来评判。用小的尺度衡量大的事物,那会无穷无尽。用大的尺度衡量小的事物,那会看不清楚。事物的特点和背景千差万别,评判时的标准也要随之改变。并且,即便评判事物,也绝不能仅限于大小、精粗、贵贱等常见的标准。

以上讲的当然是世界观,具体到人事应该怎么做呢?关于立身行事的方法论,作者在这里谈了八条原则。当然,有学者认为,从“是故大人之行”到“约分之至也”,这一段是后人窜入的。这八条原则,非常微妙,也非常高超,较好地体现了道家的立场。它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呢?要会在不同的价值尺度之间自由地转换,而不觉勉为其难。这当然是做人做事的一个非常高超的境界。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我们可以用现代语言尝试着描述一下。不鼓动别人去做好事,但也不反对有人做好事。既看淡身外之物,又不拒绝到手的名利。既能独立自主,又肯与人合作。既不从众不流俗,但也不让人感到怪异。可以把事情做到极致,但绝不过头、过火。既能管住自己,又能善待外物。这种境界真是不好形容,或者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切顺应自然吧!

第五节万物异殊

河伯曰:“若(1)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2)而倪(3)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4)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5)。以功(6)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7)观之,因其所然(8)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9)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不可以相非(10),则趣捨(11)睹矣。

昔者尧、舜让(12)而帝,之、哙让而绝(13);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14)。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15)也。梁丽(16)可以冲城(17),而不可以窒穴(18),言殊器(19)也;骐骥骅骝(20),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shēng生)(21),言殊技也;鸱鸺(xiū休)(22)夜撮蚤(23),察毫末,昼出瞋目(24)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

故曰:盖(25)师(26)是而无(27)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28)语而不舍(29),非愚则诬(30)也。五帝殊禅(shàn善),三代殊继。差其时(31),逆其俗(32)者,谓之篡夫(33);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34)。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35),小大之家(36)?”

(1)若:或者,表选择。(2)恶至:从哪里。(3)倪:本义端倪,这里用作动词,作区别、划分讲。(4)因:循,从。(5)差数睹矣:差别的相对性就看清楚了。(6)功:功能,作用。(7)趣:通“取”,选择。(8)然:是这样,表肯定。(9)非:与然对,表否定。(10)相非:互以对方为非。(11)趣捨:取舍。(12)让:禅让。(13)之、哙让而绝: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宰相子之,导致燕国大乱,几乎亡国。(14)白公争而灭:争:指以武力相争夺。白公:楚平王之孙,因起兵反楚被镇压。(15)常:恒常不变之准则。(16)梁丽:栋梁。丽,通“欐”。(17)冲城:撞击城墙。(18)窒穴:堵塞小孔、鼠洞之类。(19)言殊器:这是说不同器物有不同功用。(20)骐骥、骅骝:泛指日行千里的良马。(21)狸:狸为野猫。狌:古同“鼪”,黄鼠狼。(22)鸱鸺:即鸱鸮,猫头鹰,昼伏夜出之猛禽。(23)撮蚤:抓跳蚤。(24)嗔目:睁大眼睛。(25)盖:通“盍”,何不。(26)师:效法。(27)无:不要,抛弃。(28)然且:然而还是。(29)语而不舍:说个不停。(30)非愚则诬:不是愚昧便是欺骗。诬:欺骗。(31)差其时:错过时代,不合历史潮流。(32)逆其俗:违背世道人心。(33)篡夫:篡逆之徒。(34)义之徒:合乎正义之人。(35)门:门径。喻指道理。(36)家:家门。喻指道理。

河神说:“或是从事物的外面,或是从事物的里面,究竟应该从哪里区分它们的贵贱?从哪里区分它们的大小呢?”

海神说:“从大道的视角来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从万物的立场来看,都是自以为贵,而以对方为贱。用世俗之人的眼光看,贵贱不是由它自身决定的。从事物的差别性来看,(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若从它大的方面来看,万物都可以说是大的。若从它小的方面来看,万物又都可以说是小的。知道天地(虽大,但跟更大的东西比起来,)就像米粒一样小,也知道毫毛(虽小,但跟更小的东西比起来,)就像山丘一样大,然后万物大小的差距就可以看明白了。从事物的作用看,从有用的方面说,万物都是有用的;从无用的方面说,万物都是无用的。明白了东与西虽方向相反但都不可或缺的道理,则万物的功能的分际就可以确定下来了。从取舍的标准看,从事物值得肯定的一面来看,万物都是值得肯定的,从事物需要批判的一面来看,则万物都是需要批判的。知道了唐尧、夏桀(虽然行事方式不同,但)都自以为是而不曾相互否定,那么取舍标准的差别就可以看清楚了。从前尧、舜用禅让方式传承帝位,燕王哙、子之却因为禅让而几乎亡国。商汤、周武王靠武力争夺而称王,白公胜也曾武力争夺王位,但却死无葬身之地。由此看来,争夺和禅让的体制,尧与桀的行为,效果好坏要受时机影响,不能(一味地推崇,)把它们当作一成不变的规矩。梁一样粗的木头可以用来冲撞城墙,但却不能拿它用来堵塞老鼠洞,说的是它们的用途不同。骐骥、骅骝这样的骏马,可以一日奔跑上千里,但论捕老鼠却不如野猫与黄鼠狼,说的是它们的技能不同。猫头鹰夜里看东西能明察秋毫,甚至可以抓住跳蚤,可是一到白天,眼睛睁得再大,也看不见山这么大的东西,说的是(它的眼睛在看东西时,)天性有所不同。

常听有人说:为什么不只学习对的而略去错的,只学习治世而略去乱世呢?这么说是不明白天地的运行机理和万物的客观实际啊!这么做,就如同以天为师不要地,以阴为师不要阳一样,很明显是行不通的。但世俗之人还是说个不停,这样作不是愚昧无知,就是存心骗人啊!五帝三王禅让方式不同,夏商周三代继承方法也不一样。违背时代潮流和世俗人心的,就被称为篡逆之徒,顺应时代潮流和世俗人心的,则被称为叫高义之士。闭嘴吧,河伯!你哪里搞得清贵贱的道理、大小的奥秘呢?”

承接上一问,河伯追问事物的评判标准。作者认为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并对此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这里涉及到的事物的评判标准,主要指贵贱、大小等。

在本段中,作者依次列举了六个不同的观察立场,即道、物、俗、差、功、趣等。在六者之中,后三者似为前三者的引申。比如,“趣”呼应前面的“俗”。趣,就是取向,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价值观。同一件事情,按照不同的价值观评判,会有不同的结果。

那么说,具体应该怎么办呢?在这里,作者特别强调一个词,就是“时”。什么是“时”呢?就是时机,形势,具体条件,具体情况。用斯大林的话说,“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为什么要这么办?因为万物器、技、性不同。不同事物,是由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它们的用途不同,它们的本性也不同。

作者在最后说,事物本身具有多面性,并且对立统一于同一个主体。不能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815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