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难得的思辨现场

发布时间:2024/4/9 14:45:43   点击数:

相比较西方文化而言,我国的文化有着独特的地方,作为在世界文化当中最具生命力的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于既有开花散叶的情形——譬如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争鸣,同时主干又顽强生长——譬如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如果说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生长出近代的科学精神,那今天面向初中学生能否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种下科学精神的种子呢?笔者以为还是有可能的,有效的载体之一就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以下简称“《庄》文”)。

该文出自《庄子》中的《秋水》。《庄子》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秋水》篇又被人们公认为《庄子》中第一等文字,作为《秋水》篇中一则著名故事,《庄》文自然也属于极妙之作,其描述的是庄子与惠子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梁之上,俯看鲦鱼出游从容,因而引发联想,开展了一场人能否知鱼快乐的辩论。作为教学,要基于辩论的解析,寻找科学精神的支点。

纵观我国的经典传统文化之文本,可以发现辩论题材的并不多见。《庄》文作为思辨特征最为明显的文本之一,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思辨现场。从庄子与惠子两个人的对话情形来看,两个人的对话从语言的角度看有点绕,但从思维的角度看却丝丝入扣,步步相逼:“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除却对话过程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这三句可谓是两个高手过招。如果基于输赢的视角看两人辩论,也就是从认知逻辑与认识论的视角看,庄子与惠子的这场争辩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赢家与输家,双方实际上都可以有自己的合法性依据。[2]作为阅读者去感受这样一个辩论过程,其着重点不只是辩论结果的输赢,而应当是两个人观点背后的逻辑:庄子判断“鱼之乐”,是因为其看到“鲦鱼出游从容”;惠子反驳的理由是“子非鱼”;庄子用其逻辑继续反驳:“子非我……。”

作为辩论,最讲究的就是逻辑,只要能够自圆其说,那即使是标新立异也是有价值的(据朱永新教授说,其师燕国材对他所提出的要求就是“标新立异,自圆其说”)。尽管上面引用的观点是两个人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赢家,但是总体而言,庄子最初的判断并没有明显的逻辑缺陷——鲦鱼出游从容,自是“乐”的表现;而后运用惠子的逻辑再以彼之道、还治彼身,这也是高水平辩论的体现。

相比较而言,惠子所用的理由“子非鱼”就显得有一些力量不足,“子非鱼”,“子”就一定不知道“鱼之乐”吗?在生活当中,一个人判断另一个人快乐与否,往往就是根据另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来判断的,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朴素逻辑,经常出现在人与人的交流当中,所以惠子其后所说的“我非子,固不知子矣……”相比较而言也因为逻辑不够严谨而显得有一些不力。

当然朴素逻辑不一定是严格的科学逻辑,也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对本文的解读才可以成为播种科学精神种子的契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56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