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魏晋名士都爱清谈,清谈是怎样谈的,都

发布时间:2024/1/24 3:53:02   点击数:
清谈,是魏晋名士风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想了解什么是清谈,推荐去看一下《世说新语》,从汉末,到晋末,士人的言行举止,都能从这部书中品评,陈寅恪先生评价《世说新语》为“一部清谈之全集”,可见一斑。什么是名士风度?魏晋风度,也叫名士风度,听起来很抽象,却给人一种飘逸绝伦的神仙感。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不论贵族还是百姓,都掀起了一股“及时行乐”的风潮,明哲保身,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这种风气,对有追求、有志气的士子来说,是相当空虚寂寞的,但有啥办法呢,社会环境如此,你不如此,严重点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诞生了为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寂寞的社会风尚——名士风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清谈、饮酒、服药、隐逸。什么是清谈?清谈,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否人物、评论时事的风气,也称为“清议”。清谈在臧否人物、评论时事的时候,会把人从内而外地品评一番,从外在的容貌、举止,到内在的品行、才能,然后给人物作出评价,这个评价,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魏晋士大夫在生活中,十分注重和热爱清淡,因为这是展示个人魅力的最佳场所,更是一举成名的捷径。清谈的内容魏晋时期的清谈,侧重于玄学,以《老子》、《周易》、《庄子》三部著作为主,称为“三玄”,主要追求的是其中知足逍遥、自然无为一类的抽象哲理,因此清谈又称为“玄谈”。何晏、王弼,是开启魏晋清谈之风的重要人物,最开始,他们主张“无”的哲学思想,就是说,“无”是世间万物的本体,很明显,这是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在当时被称为“正始之音”。我们熟悉的竹林七贤,在清谈时的思想主张有所不同,阮籍狂热于老庄之学;山涛则在老庄的基础上,杂以儒家经义;嵇康是个养生狂魔……竹林七贤思想主张有所不同,但生活理念上不谋而合,他们不拘礼法,热爱放歌纵酒,相同的生活理念把他们聚集在一起,不同的思想主张让他们之间迸发出绚烂的火花,开启了令后世神往的“竹林风气”。除了儒、道两家之外,释家也很快融入了清谈的大部队,以康僧渊、支道林为首的名僧,在老庄思想和儒家经义中,又加入了佛理,推动了佛家思想的传播。值得注意的是,清谈并不以辞藻华丽作为评判的标准,相反,清谈要求语言简练,逻辑清晰,应对机敏迅速,最重要的是,只言片语间,要有深意,否则,就落了下乘。清淡的方式清谈跟今天的辩论赛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清谈时,设宾主两方,主方出题,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论据,称为“通”,然后宾方诘辩,用自己的论据去质问、反驳主方,称为“难”。清谈最有趣的是,并不一定要多人才能清谈,只要你足够牛,你可以自己扮演宾主两方,自己抛出观点,自己进行反驳,反复分析义理,在一群名士中,你就是最亮的仔。清谈时,手中必不可少的持物是麈(zhǔ)尾——类似于一种羽扇,但作用并不是用来扇凉的,而是用于指划,就像我们平时说话,到激动处不免手舞足蹈一样,名士们手持,指划的时候就会显得风度翩翩,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举个例子魏晋时期的孔融,是当世名士,世称孔北海,小时候凭让梨一事名闻天下,你说巧不巧,孔子的儿子,也和他一样,从小就展示出了过人的聪颖机智。“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世说新语》说这天孔融正在午睡,5岁的小儿子偷酒喝,被6岁的大儿子抓个正着,老大问:“你喝酒之前,为什么不行礼?”小儿子回答说:“我这是偷,行什么礼!”古代,酒是重要的祭祀物品,地位神圣,人们在喝酒之前,为了表达对神灵的敬畏,通常要先行礼,再喝酒。孔融小儿子喝酒这个故事,体现了他在言语上的机敏,而且颇具童真,一副小无赖强行狡辩的娇憨姿态,让人忍俊不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55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