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盘点世界哲学领军人物
从古至今,诞生了很多伟大的哲学家,他们是人类的思想先锋。作为后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思想精华,以更好地探索未知的宇宙。
下面介绍一些世界顶级哲学家的核心思想,以帮助大家提升思想境界、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孔子
孔子(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出生于鲁国陬邑[zōuyì](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论语》。近代哲学家胡适在其所著《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指出,孔子哲学有三个基本观念:
第一,一切变迁都是从细微开始的,并由简易变深奥;
第二,人类的一切制度礼法,都源自种种“象”,此处的“象”是指居心、念头、意象;
第三,种种“意象”变动作(指行为)时,会有种种吉凶悔吝的趋向,它们都可用“辞”(可以理解为道理)表示出来,从而使人动作有仪法标准,使人明知利害,不敢为非。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体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
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也有学者认为老子享年90多岁),又名李耳,春秋末期人,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提倡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提倡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儒家则以天、地、人为“三オ”。老子所创立的“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持之不得。
老子还具有辩证思想,他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他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亦是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南华经》。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他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在庄子看来,“道”具有绝对性、创造性、永存性、普遍性和无为性。如何扩大人的内在生命,是庄子重点 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又名墨翟,春秋末期宋国人,代表作品《墨经》。墨子曾穿着草鞋步行天下,到处游学,早期曾师从儒者,后因不满儒家学说而另创一对立学派——墨家学派。
在政治上,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非乐”等主张。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不会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等现象了。墨子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思想中的“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墨子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希腊人,他是西方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就像孔子在中国的影响力一样。但是,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他的相关学说,多数是由他的学生记载下来的,并流传于世。
苏格拉底所研究的哲学并非关于宇宙本质的自然哲学,而是关于人类本身的伦理哲学,例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等。他认为哲学家的定义应该是热爱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亦认为,想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应该返求于己,研究自我,认识自己。
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希腊哲学家,亦是整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师从苏格拉底,代表作《理想国》《对话录》。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每种现象都源自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变化。
在柏拉图的观点中,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它们的形式或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此外,他还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四科”,即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这四科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多年。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前),希腊人,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师从柏拉图,代表作有《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等。
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是他抛弃了柏拉图所持有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是由不同事物所组成的。亚里士多德的显著特点是追究原因。他不满足于仅仅提出某种问题,关键是要找出相关问题的原因。
笛卡尔
笛卡尔(年~年),法国哲学家,代表作《方法论》《几何》《屈光学》《哲学原理》等。笛卡尔认为,怀疑是出发点,感官感知的知识是可以被怀疑的。人类应该使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哲学思考,因为在他看来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
笛卡尔在研究问题时,强调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对于完全不用怀疑的事物才视为真理;
第二,必须将每个问题分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来处理;
第三,思想必须从简单到复杂;
第四,应该时常进行彻底地检查,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东西。
笛卡尔还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被誉为“解析几何之父”。他的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已经传遍全球。
康德
康德(年~年),德国哲学家,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他一方面赞同“经验论”的观点,即世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离开经验世人没有任何知识;另一方面,他也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即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
在康德看来,一切知识都基于判断,因为单个的表象或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只有把两个表象或概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判断,才有真假问题,也才能构成知识。他亦指出,人类的认识从感性开始,经过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
卡尔纳普
卡尔纳普(年~年),德裔美籍哲学家,代表作《世界的逻辑构造》。他认为科学是人类唯一有系统、有根据的知识,科学方法则是唯一能够使人们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而哲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消除旧哲学中的混乱和错误,并从逻辑上阐明相关道理或知识。
卡尔纳普的哲学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一切关于世界的概念和知识最终来源于直接经验;
第二,哲学问题被归结为语言问题,哲学方法的本质是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
第三,归纳推理应当规则化、精确化。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发现,每一位哲学家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点,而非简单地模仿他人。作为后人,我们应该对这些曾经为人类思想解放做出重大贡献的哲学家,致以崇高的敬意。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类对宇宙认知的提升,如今回看过去,几乎每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局限性。
比如说,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是一种封建等级思想,显然与现代文明相背;墨家所倡导的“非乐”思想,即反对音乐,同样与现代文明不符;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明显错误;柏拉图依照先天禀赋的优劣划分公民的等级,错误至极。有鉴于此,在学习古代哲学家所创造的知识时,一定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pò],绝不应该“照单全收”,这样才能真正有所进步,否则就是一种倒退。
哲学用于开发思想;思想用于开发世界。每个人都有成为哲学家的潜力,关键取决于他愿不愿意成为以及有多大决心成为。这本质上与现代成功学是一样的,人定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