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思想对对碰非我非鱼,子焉得而知其一不知其
年2月1日,我写了一篇文章,试图让人懂得看别人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不完全一样。一直很少展开这种思想对对碰,实际上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的逻辑,需要真正的对手,不是一般人都能懂得得。
今天有人在不知前提的情况下乱置逻辑,明知道对方完全不需要搭理,但还是稍微公开一点信息,以便让更多人通过看到这种人的思维问题而有所反省。
事实上,在整个社会中,还有不少这样的人,明明自己的逻辑前提都不清楚,还以为自己很有道理,只有看懂了这些逻辑的人会知道他们在无理取闹。
还是用比较有名的故事来说明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是这样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段话的意思很清楚,很多人看得懂。为了减少少数人的困难,我稍微“翻译”一下: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是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说:“请你回到你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看不懂这段话的人,会认为惠子很厉害,认为庄子在诡辩。而实际上,这段话的真正论辩高手是庄子。
惠子在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时候,已犯了严重的逻辑错误,他又想否定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又在内心实际上笃定了庄子已知道了鱼的快乐。所以,庄子纠正了惠子的答案,还给了惠子一个台阶下,结束了这一段无意义的辩论。
很多人的逻辑和惠子一样,明明鱼和庄子都是他惠子不可完全确知的,偏偏他们肯定其一、否定其二,从辩论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失误了。于是,这个辩论可以不断继续下去,就像下面的这个故事一样无休无止: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
唯一不同的是,后面那个故事,无论讲多久,我们都会开心,因为它讲的没有问题。而惠子试图抓住庄子的逻辑错误,实际上只要回归原点,就能看到惠子的辩论起点已错。
所以,千万要审视自己的逻辑起点。不管逻辑起点,论证再严密,也只是一堆没有意义的辩论。还不如和我一样,收拾收拾房子,做几个文创书签,教教别人不要浪费任何资源,为进清华大学做点准备工作。
又或者像庄子一样,对无聊的人说一句:“看,我的这张文章配图上的荷花漂亮吧?”黄益
年4月12日
思想对对碰
朝三暮四之外,还可能朝三暮无穷小、朝三暮无穷大
黄益文臣执笔,不想辜负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