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轻轻语医林甘泉八庄子逍遥游知境4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后世的文化强调融合,强调大同,讲包容,其实读到这样的情怀,我还是觉得有点强求之感。比如读伤寒论,看到的是没有戾气读不了,宋朝开始的时方思维,团团围住了伤寒经方,后世的黄元御、唐容川、陆渊雷、陈伯坛等,注解伤寒经方那个不是戾气极重。学伤寒经方会对时方嗤之以鼻,进而强调伤寒经方的高度,试图建立新的标准,强调伤寒经方的权威角色。
可到了读庄子,又是另外一种情景,懂得读伤寒论形成戾气,在庄子看来实际也是一种极端,是一种病态,原来在读伤寒论中,习惯构建权威角色,习惯营造救世学说,似乎伤寒世界少了我不行,没有我,整个中医世界就会坍塌的病态。而庄子就是告诉我们,忘我无我,懂得放下才有更多空间包容其他。如果是长时间学习伤寒经方,倒是觉得庄子的学问必不可少,破除不断形成的我执,更高的层次看伤寒经方不一定有态度,知境越高,你所不知道的越多,如果一个人信心十足告诉你,没有问题,读过庄子之后,我们要考量这样的情况是不是一种我执,就是明明有很多种可能,而这个人就是没有看到。
如果回到周易的世界,又是另外一种衡量法则,是在平衡吉凶悔吝。读伤寒经方,觉得非要如此,天下庸医如此之多,似乎自己可以功成天下,然后凭借经方建立特别有用或者缺一不可的角色,会希望找到一种认同感,病人需要这样的医生。而读了庄子之后,似乎是医门多疾,正是因为我执的这种能量纠缠,才让自己周围有更多的病人,这种气场是否对自己心灵好呢?我想读过庄子之后,我们常常有打上个问号,读庄子能让我们看到更深的自己。可这又是一种在儒家社会看来相对消极的状态,我倒是觉着消极状态才是正常的。那为什么说要回过头来读周易,周易似乎是这两者的一种平衡,虽然我们常说伏羲易、文王易、孔子易不同,形成的宇宙观也不同,总体来说,不管那种易,最起码让我们能平衡利害。以周易这种更大空间的思维看伤寒经方才是最重要,并不是要用周易去解读伤寒论。周易者,意也,这种情境的转换可以让我们在认识伤寒经方时候融洽。
对于这学习伤寒经方的,周易系统更像是一个系统平台,今天中医学院派强调细化中医,中西医结合,讲求科学化,似乎让伤寒经方或者说中医更高级。但我始终觉得周易这种系统平台更适合伤寒经方,当然了,我并不建议大部分中医人学易,背后的这个系统太复杂,除非你想有更大的突破或者更高的课题需求,要不然没有必要用功在这上面,甚至我都不怎么接受用周易来解读伤寒论,我们读周易,锻炼的是灵活转化空间的能力。同样庄子在这个平台是帮助我们化境的,我们硬功夫练到一定阶段。要突破一些认知,庄子相比较来说是最好的心法。
认知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的逍遥游是让我建构另外一个世界,庄子这么会用语言的人,怎么可能反复强调一件事。承接着上文,实际上北冥有鱼到齐谐之后,第三次描大鹏抟摇直上,背负苍天青风图南,先秦如此爱惜文墨的时代,一件事事情反复说三次,也是让我们抛弃其他诸子百家一些固有的认知。
如果庄子之书是一本大修行的书,那么逍遥游这一篇就是构建一个框架,而不是修行的法则,是让我们重新思考进入庄子所说的世界,庄子的修行是从第二章开始,就是从齐物论篇开始。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众人说我的要的学问够用就可以,何必要知道九天之外如何,其实常人的生活知足而已,似乎小小鸟有小小鸟的快乐,何必要学大鹏呢?我想庄子此刻不是物物之间的对比,而是期望我们一种心境。
所谓格局,或许如我们为未来准备的粮食,一般人如果想要的东西是迅速能得到的,那么短时间的潜龙就行,只需要快速的学习,事情可以在进行中学习。而所谓的格局,就如同飞行到千里之外,那我们准备的粮食是几个月几年的,那你忍受准备时候的煎熬,也要懂得千里之飞行的孤独,更要知道这认知所获得的感受也不一样,这就是现实人生的格局吧。
其实我们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庄子的逍遥篇似乎怎么看都是一种对比,就是告诉我们人应该有雄心壮志的,要不就是小小鸟。甚至到了魏晋玄学,格局并没有突破庄子的心境,只是把玄学这种认知提升比其他学问更高的地位,这样的结果也似乎只是一种对比,让一些玄学文化成了高士的代表,似乎他们是大鹏。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相对论的阐述,不应该成为耻笑别的生命的理由,但是后世用来解读这句话还是用庄子所说的,“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我们读起来畅快淋漓,然后也能满足我们自己好胜心,我倒是常觉得这是一句自勉的话,而不是与世界争辩的话。虽然用来争辩的时候最好用。
有小知到大知,有小年到大年,冥灵这五百年为一季,那就是两千年为一岁,椿树是三万两千年为一年,人中长寿者彭祖在这些大年对比之下,也不过为早早夭折之寿。相比起来,儒家讲究的长寿是精神的不死,如果孔子,我们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人可以走,精神留下,孔子、孔明、岳飞犹如神灵一直活在人的心中,这也是历代儒家追求的精神。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那么这些长寿的类比,应该是反过来说因为认知境界的不同,生命的感受就不同。
列子汤问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
这一段是有些注家要添加回来,觉得添加回来可以扩充逍遥游的境界,如果不扩充回来,似乎下面一段话还只是重复文章开始的三段,关于大鹏抟摇直上南飞。可这段加上,应该对修行的认知有帮助,庄子之时这段话可能很普遍,所以庄子引用一句,大家应该能知道庄子要表达什么。可是时至今日,我们大文化是儒家文化,宇宙观世界观都是儒家方式,这段列子语段加进来,会比较容易帮助我们认识道家的宇宙观。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上面几段,其实在不同的注释版本中,都很难做大统一,历代注家似乎都是落到物上,告诉我们蝉和小小鸟都是在讥笑大鹏,大鹏要忍受孤独完成壮志。今天不同的人读到这些段落时候,很难形成统一的认知,就是不同的知识体量和世界观,必然产生不同层面的认知。
一今天在很多辩论上,为了在气势上赢过对手,我们喜欢用这种方式辩论,或者带有讥讽,这也就是借用老子之中说的,下士闻道大笑之。同样在很多学院派或者励志的图书中,谈各种心得也是用这段,告诉人要有大梦想,有大格局,要耐得住寂寞,等到认知足够丰富,这些知识体量是可以改变世界,或者说创造巨大的财富,比如在金矿之上种菜地,就是因为认知不够错失了大量的财富。年轻人听到这样的论述,是热血澎湃,似乎每个人都可以大鹏展翅,完成自己的寻金梦,越是这样的读法,越容易成为畅销书,越是容易满足大众的心理,对于庄子也就形成了一种定式的认知,也似乎失去了庄子本有的平静心。
不过我想这也是修行的一种阶段,如果一个人有向往之时,他就是这个环境中的异类,我们常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在小智不及大智的认识上,如果有点自私心理的话,我们是要想办法抛弃这种嘲讽,也不要把精力用在辩论和解释上。其实对于一些人,这似乎也是一种修行的手段,就是你不能指望一开始就用圣人之心来修行,似乎一些看似自私的做法,才是对这个社会比较有利的帮助,其实JT叔叔的讲课在这方面讲的比较实际,市场化的讲学其实比较可以讲出一些实在的认知,破除外界因素的干扰。
二另外一种情况好像是从魏晋开始解读大鹏和小小鸟的时候,就反复强调齐物,不能形成偏见,书中并没有抬高大鹏而贬低小小鸟,如果大鹏因为自己可以遨游九千里来嘲笑小鸟,那么大鹏的心胸和小小鸟有什么区别。小小鸟自己局限来看世界也没有错,不能强求小小鸟做他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很多的注解上是说要求各安天命,不要分别对待,每个都有自己特性,小者安定在其小,大者安定在其大,不要有所攀比,似乎庄子在这儿没有谴责谁的意思,渺小的梦想和广大无垠的向往是可以共存的,其实以心境而言,这也是个人心智的成长的一个阶段。
三从一些心灵修行者中,他们的认知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形,他们认为庄子是关乎修行的书,是我们对精神境界的认知,像大鹏鸟一样,经过认知的不同,对小智和大智都能认同,对各种生命都有尊重,心灵的自由就是我们在小的时候不要笑大,我们在大的时候也不要去笑那些小,我们要的是心灵的自由。这种状态其实是不容易说清楚的状态,像是一种相对状态,没有偏向那个方面不对。今天我们被时间、空间所约束,可是进入多维时空,我们忽然明白很多东西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才说庄子一书是心灵版的相对论。
其实庄子的书就是妙在这个阶段,他总以儒家墨家的一些高境界打底,然后在比较之中提出一二三层境界,通过一二两层境界的对比,让你去想象不可言的第三境界。
其实我想庄子不想别人读过他的书之后变得有攻击性,可是今天我们在精神世界没有提升,在商业时代变得却极有攻击性,我们喜欢用读到这些点来攻击别人,并且有一种优越性的降维打击。或许就是环境和平台变了,这种良好的出发点却成了一种利器。同时从魏晋以来的解读是不是比较贴合庄子原意的,这个一直是个大大的问号,我们被儒家束教太久,而后世解读庄子的都是儒家,这也造成始终别扭的感觉。后世有人以佛家解读庄子,注疏考据一派觉得这不是正经学问。所以在读庄子的时候,我们始终找不到好的解读版,或许也因为如此,两千年来庄子一直有无限可能性。
三境界
王国维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给了我们做学问的三重境界,我想读庄子不是要丢掉这三种境界,王国维的三重磨砺让我们知道大鹏展翅的不容易,要到达庄子所说的境界,王国维总结的三种境界是每时每刻都要努力坚持的,因为在此事上达成,在彼事上可能却要从头开始。所以我觉得王国维的三境界和庄子的三境界是相互修行的补充,我们在王国维描述的境界上觉得自己到达了一种层次,但是庄子会突然告诉你,你这个修行要放空,然后才可以更上一层。而到了下一层,王国维说,三境界还是要从头开始再修炼,然后庄子会告诉你,到了一定层次还是虚室生白,请你再放空。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现实中才智可以担任官员的职守,品行足可以顺应一乡管理一乡,德行可以取得一个国家的君王的信任大臣,管理一国家的国君而是民众信服。而这些不过就是上面说的小小鸟。庄子的这种说法是不是说要嘲笑这类人呢?我想应该没有,庄子采用论述的方式说儒家墨家你们认为的贤达之人是如此吧,我是按照你们的意思复述一遍,只是我对你们有更高的期望,我不希望你们的标准成为你们所管辖地方的标准,我希望众人不被约束,希望他们可以有自己心灵向往的自由。因为儒家墨家这种约束梦想的做法,在之后的千年真的如庄子所说的,实实在在的困住了一个民族的想象力。
其实我们在生活辩论的技巧也要如此,就是先听别人表述,等别人表述完了,然后重述一遍对方的意思,不要形成因为认知的差异而误解。复述之后,确实没有什么差异,再去表达你希望别人如何。这本身也是有效的沟通手段。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待时而动之语。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境界的描述是内存真我,外应变化。
用曾仕强讲过的例子来说,在道家的国师级别中,或许我们能从这些人在现实世界的人生,看到不同情境下的选择。
那些具有才能,用心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像刘伯温的这样的,其能力可以辅助朱元璋建立一个王朝,可是不得其时也不得其人,不得其时,因为刘伯温的人生在元明两朝为政,需要你的时候说你有贤能,不需要你的时候说你不忠,所以刘伯温的人生不得善终。刘伯温这么能掐会算的人都有如此,那么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的人,是不是会不刘伯温更有自信做到人生的保全。
我们的孔明先生,得其人不得其时,走出南阳茅庐的时候,就知道此生隆中对的最终目标是无法达成的,只能辛劳一生,这才是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在三国乱局中,我想他比宋研好多了,宋研一生的学问实际上没有君王赏识,只能说是全世界都是在嘲笑他而他却不沮丧。“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或许诸葛孔明就是以这样的心情完成自己的天命,在历史的大潮中我们记住这个鞠躬尽瘁的卧龙先生。
人生,孔明算是完美楷模了,而张良却比孔明命运更好,就是得其时,但是不能得其人,张子房在秦朝末年,为了华夏千万人的幸福,他相时而动,虽非遇到明主,毕竟刘邦这流氓本性是不容易改过来的,所以张子房最后功成身退,如列子待时而动。
当然道家的神人国师就是姜子牙,得其时,也能得其人的姜尚,得其时,就是天地之中,商纣气数已尽,正需要姜子牙辅佐明主,而文武二王都是明主,姜尚做国师之时,辅助文武二王建立周朝,而自己作为封主之时,又能建立齐国文化,成为封地中的好国君。
不管刘伯温还是姜子牙,在人生世界总是有所待,这也不是庄子最高境界,庄子的境界是无所待,做到与造物者神游。庄子在描述一种至高境界的时候,总是用我们可理解的情景到荒诞之情景,而这种描述往往也失去一种逻辑。
我们用上面的历史典故看,会觉得人生色彩如此斑斓,其实我想庄子不是老子,不是纵横家,他告诉我们的是另外的世界,心灵境界的无限可能,不是去探讨逻辑问题,也不是用实物来说事,只是比喻我们的心灵境界,让我们心灵修行不断突破新的境地,也是要不断突破认知,不拘束儒家所描述的具体世界。
如果用两句话来点题的话,我想一句话就是theholybible,莫想我来是要废掉律法,我来是要成全律法,律法的一点一划都不能废去,都要成全。其实庄子的认知是提升了我们认知,我们不能以固有的行为模式来作为标准,这些模式是生命的底限,也是生命的牵绊。如果让自己成长,那就需要在这个底限之上不断提升自己。
另外可以用来点题的一句话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这句话可能是解读庄子境界的最适合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忘己,忘功,忘名,破除大小之执念,以达到无待。
无学斋这是一种鼓励和期许,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