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理论梳理西方喜剧理论及其对电影美学的

发布时间:2020/10/4 15:37:29   点击数:

作者

阿飞

编辑

尤里卡

本文为拖鞋哥MFA考研原创作品,转载请授权

拖鞋哥MFA考研QQ2群:

官方微博账号:

拖鞋哥MFA考研v5

西方喜剧理论梳理

喜剧作为一种戏剧体裁,是与悲剧相对应的,而喜剧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是与悲剧性相对的。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性比喜剧有着更加广泛的意义,这种喜剧性涉及文学艺术的许多门类和领域。但是,同悲剧性一样,喜剧性最初也是从喜剧这一戏剧体裁中衍生出来的,而喜剧也是喜剧性在艺术中的重要载体。

喜剧最早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希腊喜剧最初产生于祭祀酒神庆典中的欢乐歌舞和化装游行,同时也吸收了民间滑稽表演的成分。

希腊喜剧的题材大都取自日常生活,属于政治讽刺剧或社会讽刺剧,现实感十分强烈。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创作了《阿卡奈人》等,另一位古希腊喜剧作家米南创作了《恨世者》等一批喜剧作品。古希腊喜剧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常常带有夸张性,动作与台词滑稽可笑,具有一定的社会讽刺作用。

关于喜剧性的本质,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探讨。亚里士多德从他的摹仿论出发,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亚里士多德把喜剧与生活中的丑联系起来考察,对西方美学长期认为喜剧的主角是丑的理论有很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莎士比亚和17世纪法国的莫里哀,都创作过许多杰出的喜剧作品。如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抨击了惟利是图、贪财如命的高利贷者夏洛克;莎翁的另一出著名喜剧《第十二夜》,所有情节都围绕着两对恋人的爱情误会而展开。

法国莫里哀的《伪君子》,将讽刺矛头直指虚伪卑劣的教士达尔丢夫;莫里哀的另一出喜剧《太太学堂》,在笑声中深刻揭示了婚姻家庭等社会问题,本剧成了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先声。

莫里哀

黑格尔认为,喜剧矛盾根源于绝对精神发展中感性形式压倒了理性内容,表现出理性内容的空虚。这种观点虽然从属于他的唯心论体系,但是里面包含了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黑格尔

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明确指出,“丑,这是滑稽的基础、本质”,“凡是无害而荒唐的领域——也就是滑稽的领域;荒唐的主要来源,就是愚蠢、迟钝。因此,愚蠢是我们嘲笑的主要对象,滑稽的主要来源。”

由此看来,车尔尼雪夫斯基也将愚蠢、迟钝等否定性内容视为喜剧的主要表现对象,并强调通过嘲笑丑而获得精神满足和伦理教育。这正是西方传统喜剧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车尔尼雪夫斯基

德国古典美学大师康德则从主体的感受出发研究喜剧的效果,认为喜剧感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康德举例说有一个印地安人去参加宴会,在筵席上看见一个坛子打开时,啤酒化成泡沫喷出来,大声惊呼不已。别人问他为什么惊呼,他指着酒坛说:“我真弄不清这些泡沫是怎样装进坛子里去的。”

康德认为,人们听了这件事会大笑,笑的原因并不是认为自己比这个无知的人更聪明,而是由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在紧张的期待中得到的却是印地安人这样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回答。康德的看法,指出了喜剧的心理特征。

康德

狄更斯对喜剧这个表现方式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幽默作家首先应能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并且能勇敢地接受他人的非议,才能以喜剧的眼光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

强调喜剧的目的比悲剧更加崇高,如果悲剧是通过悲悯与惊恐来洗涤人的心灵,那么喜剧则是通过笑声来感化人的心灵,因为喜剧是理智战胜愚昧、文明取代野蛮的有力武器,喜剧真正地解放了人性,也是讽刺现实弊端的最佳方式。狄斯理论中的笑是一种智慧、理性和人之常心。

狄更斯

西方现代喜剧观念受到现代哲学的影响,与传统的喜剧观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等不同的派别都是利用存在主义哲学来描写现实、揭示哲理。

他们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丑恶的”,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出现了诸如《秃头歌女》《等待戈多》《第二十二条军规》《变形记》等一批表现人生荒诞与人性异化的作品,作品中的喜剧性与传统的喜剧审美形式有着不同的表现,出现了新的悲喜剧类型,用喜剧的手法展现小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如瑞士剧作家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等待戈多》剧场照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喜剧问题提出了一些非常深刻和精彩的见解,他们把喜剧奠定在现实的社会冲突之上,指出喜剧对象的特征是“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这就点明了讽刺性喜剧的根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

巴赫金在批判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笑与喜剧是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融合,具有双重性与辩证性。他指出,视笑与喜剧为纯讽刺的或纯娱乐性的都是片面的,狂欢式的笑“既是欢乐的、兴奋的,同时也是讥笑的、冷嘲热讽的”,有“自发的辩证性”。

“真正喜剧性的(笑谑的)东西分析起来所以困难,原因在于否定的因素与肯定的因素在喜剧中不可分地融为一体,它们之间难以划出明显的界限”巴赫金打破了喜剧研究中的形而上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了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到喜剧中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并不截然对立,而是彼此互为条件并且只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

他强调,诙谐与狂欢节的世界感受反对任何片面、凝固、僵化的观点,强调双重性、未完成性及变易性。生与死、智与愚、庄与谐、悲与喜、禁忌与自由、歌颂与诅咒是正反同体、不可分割、互为转化的,表现出生活的矛盾性及辩证性。

巴赫金

西方喜剧理论对电影美学的影响

通过对西方喜剧历史及理论脉络的回溯,不难看出,西方戏剧观念主要涉及到滑稽、幽默、荒诞等诸多范畴,注重喜剧的教益功能和民间因素等特征以及喜剧的形式结构。

西方喜剧最突出的特征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西方的喜剧人物大多是“丑”的,这种“丑“不是凶恶,而是无伤大雅的拙劣,令人发笑和滑稽,使之对笑的对象采取讥讽、嘲弄的审丑态度。

所以在其对电影的影响中,我们着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869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