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庄子缮性一蔽蒙之人与道家圣人
蔽蒙之人与道家圣人的区别在哪里呢?
《庄子》缮性原文: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解析:在世俗的学问来修养本性,期求复归自然真性;用世俗的观念来修养性情,希望能明彻与通达;这就叫做蔽塞愚昧的人。
点评:庄周说明比较直,语言也比较犀利。在世俗的学问来修养本性,期求复归自然真性;用世俗的观念来修养性情,希望能明彻与通达;这都是些愚昧无知的人。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现实中有些人还在重复着南辕北辙的故事,文化圈的公知、叫兽、砖家就是如此。心学、西方管理学、心灵鸡汤、福音书政治学、西式经济学,都是些世俗之学,只能让人们心浮气躁而伤害真性。
什么是真知?天地之知。什么是真理?天地之理。天地大道(规律)对于天地万物蕴含的道理就是真理。天地大道对天地万物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里面蕴含着公平公正、大公无私、全心全意造福天下苍生的高贵思想。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正是如此吗?毛主席才是真正的大学问家,党的思想和理论才是当今社会最了不起的学问。党的思想和理论和天道思想相合,是天下长治久安之道。那些自诩大学问家的人,除了迷惑天下百姓,能干什么实事?那些所谓的文化名人、公知、大v是天下百姓认可的吗?都是些蔽塞愚昧的人。
《庄子》缮性原文: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解析:古时候研究道术的人,以恬静来涵养智慧;智慧生成却不依靠智慧行事,叫做心智涵养恬静。心智和恬静交相涵养,合乎天理的德就会从自然真性中产生。
点评:怎么修身呢?怎么养性呢?要合乎自然天理。天地大道对生养天地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种德行无人能比。管理者依照这种德行管理天下,公平公正、大公无私、没有私心杂念,全心全意为天下百姓谋福祉,有什么事情干不成呢?怎么能得不到天下百姓拥护呢?一个人依照这种德行修身养性,树立浩然正气,既能不过意在乎个人荣辱得失,又能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有什么事情干不成呢?怎么能不让人敬重呢?
《庄子》缮性原文: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解释:德,就是和顺;道,就是天理。德对万物无不包容,叫做仁;道无不合于天理,叫做义。义理显明而物类相亲,叫做忠;心中纯厚朴实而且返归本真,叫做乐;一举一动真实可信合乎自然,叫做礼。礼乐偏行而不循正道,天下定然大乱。人家德行本来纯正,而非得让人家接受自己的德行;德行是不能强加的,强加就会让人失去本有的自然真性。
点评:道家眼里的“道”、“德”、“仁”、“义”、“忠”、“礼”、“乐”,是要求合乎天理大道的,否则就是歪门邪说。我们听到的“德”、“仁”、“义”、“忠”、“礼”、“乐”,往往是被能言善辩的邪恶之徒严重矮化的。太史公笔下的刺客游侠算什么忠义呢?真正的忠义是忠于人民,为天下百姓干事。
德,就是和顺,要和天之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管理者公平公正、大公无私,这才是真正的管理者之德,离开此道叫伪德。德对万物无不包容,天地规律对天地万物无不包容(顺道者昌,逆道者亡),没有人能逃脱他的操控,叫做仁。道无不合于天理,叫做义;不合乎天理的能叫义吗?义是为了造福天下百姓服务而言的,为了人民舍身忘死才叫义。
义理显明而物类相亲,叫做忠。忠于人民,忠于职守,能叫“忠”。历史书中“忠臣”大多不配用“忠”,忠于天理吗?忠于天下苍生吗?不合义理不给天下百姓服务的人,是“愚忠”。心中纯厚朴实而且返归本真,叫做乐。不合天理,贪得无厌,宠辱若惊、患得患失的人,哪里能有真乐呢?一举一动真实可信合乎自然,叫做礼;儒家所谓的礼不是真正的礼,真正的礼源自公平公正、大公无私的社会制度,等级制度下的礼算什么呢?顶多算是管理条理吧。
礼乐偏行而不循正道,天下定然大乱。管理者为天下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人人淳朴善良没有相害之心,就是真正的礼乐。偏离此道,天下必然大乱。很可惜,史书里的大多仁、义、礼、乐、忠多是矮化的版本,大多是偏离天下正道的,大多是文人官僚集团对上代表民意忽悠君王,对下代表朝廷忽悠百姓用的。
今天,天下百姓本来有淳朴善良的自然德行,尽职尽责工作无非吃饱穿暖也就知足了。无耻之徒非要把蛊惑人心的心学、西方管理学、福音书认知强加给天下百姓。看看现代文化圈的乌烟瘴气,看看那些公知、叫兽、砖家的无耻表演,也就知道了。
上善若水,真正的好东西往往让人觉得很普通;真正的大学问往往让人觉得没有学问。心学和心灵鸡汤等歪门邪道往往让人推崇,怎么学习与怎么修身值得我们深思。合道而行,恬淡养心,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按规律特征养性,树立天地浩然正气,可以胜不骄气不馁,可以从成功走向成功。
巍峨的远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