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其人其书之不清晰,难掩其世界级哲学家

发布时间:2020/9/10 15:19:53   点击数:

“老庄”,为人们所熟知——“老”指老子,“庄”指庄子。他俩,被认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

还有另一个说法——黄老之学,黄帝学说与老子学说的统称。黄老之学,后来成为两个支系——韩非的《解老》、《喻老》,发扬了刑名法术内容;汉代河上公、安期生等,则往方术、谶纬方向发展了。道教,主要从这里发端。

“老庄”学说,不是着重于知识体系和技术方法,而更侧重哲学思考。

庄子其人,生平事迹并不清晰。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这是能查到的对庄子最“详细”的描述了,其实并不详细。

连庄子的生卒,也众说纷纭。

史学家马叙伦考证说,庄子生约公元前年,就是周烈王7年,逝于前年,即周赧王29年;范文澜说,是前-前年;闻一多称,应为前年-前年;任继愈认为,前-前才对。

现在,人们一般采用马叙伦的说法,前-前。

有一点大家都赞成,这就是,庄子和孟子同时,略晚一点儿。孟子见梁惠王、齐宣王,庄子不在齐国、魏国;后来庄子去了,孟子已去了其他地方。这俩人应该没见过面,相互是否知道亦很难说,因为谁也没在自己著作里提到过对方。

庄孟没有见过面

如史迁所说,庄子这个人视金钱权位如粪土,性格上也比较另类。他朋友不多。倒是和那个“学富五车”的惠施经常来往,大约因为他俩都住在宋国,不过二人好像见面就“吵架”。庄子的门徒也有限,没见哪个人吹嘘自己是庄子的学生。庄子除短期当过漆园就是一个植物园的小官儿外,据说大部分时间很贫困,穷得曾向监河侯,一个管理河道的小官借过米,有时靠编草鞋买了糊口,这有点儿像窘困时期的刘备。庄子去见魏惠王,穿的破衣拉撒,很不体面。

学生少,就不能像孔子那样,有人给专门整理讲课大纲,汇编成书。所以,庄子的著作可能流传起来就比较困难。杨朱,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把他骂了个狗血碰头。至少说明,杨子的学说著作影响已经不少,尽管后来佚失了;比庄子稍晚的韩非,也写了《解老》、《喻老》,阐发老子学说。但庄子的著作,鲜见有人说到。

庄子的著作,其实也命运多舛。

最早介绍庄子著作的,还是司马迁。

庄子,“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如果司马迁说的确实,在当时,十余万言,已经是非常可观的数字了,甚至比孔孟加上其他几个大佬的著述字数总量还多。

没见在当时有重大影响,一是前面说到的庄子门徒很少,无人“宣传”之外,再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司马迁说的:“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一来,对诸侯王公的征伐治国没大用;二来,恣肆汪洋,王公大人们觉得读起来不舒服,甚至读不懂,没人重视就很自然了。

先秦的诸子百家,几乎都如孔子的心态——“觚不觚,觚也!觚也!”说白了,就是面向诸侯王公,待价而沽。所以,以图谋霸业、合纵连横、驭民施政几为各种学说主旨。相比之下,庄子的思想,与老子还不同,至少老子倡导“小国寡民”,也是一种政治主张。庄子讲大鹏展翅,讲庄周梦蝶,讲“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确与其他诸子大相径庭。

而且,《庄子》书中,记载与《山海经》相同或相近的内容最多,其次是同时期屈原的《楚辞》。屈原是爱国者,也是文学家,并没被列入诸子之列,尚可原谅。

只能说,庄子亦如司马迁说的:“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而且,“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是百家诸子中的一个另类,换句话说,他是先秦时期真正的哲学家。在群雄争霸的年代,诸侯王公们,顾不上思考哲学。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庄子著述十余万言,但只说到了个别篇名,未提篇章数目,也无内、外、杂篇之分。

《汉书﹒艺文志》载,收录《庄子》五十二篇。班固为其命名为《庄子》。

唐代学者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说:“《汉书.艺文志》,《庄子》五十二篇,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是也。言多诡诞,或似《山海经》,或似占梦书,故注者以意去取。其内篇众家所同,其余或有外而无杂。唯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众所贵。”这是说,晋时司马彪等人,首次为《庄子》分了内、外、杂三篇,其实,汉代刘向可能才是为《庄子》分篇的第一人。陆德明说到的“子玄”,是晋代的郭象。他认为,郭象对《庄子》的注释,最为符合庄子的本意。

郭象和《庄子注》

郭象,字子玄,约-,是继何晏、王弼之后的西晋大玄学家。《晋书﹒郭象传》云:其“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当时的太尉王衍常说:“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恣肆汪洋的劲头很像庄子。

郭象最著名的著作,就是《庄子注》,当然,是按照自己的需要下手的。

他说:“一曲之才,妄窜奇说,若《阏奕》《意修》之首,《危言》《游凫》《子胥》之篇,凡诸巧杂,十分有三。”

就是说,郭象大约删掉了《庄子》三分之一的篇章内容,剩下的,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庄子》三十三篇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在郭象之前,晋代崔譔和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都注释过《庄子》,特别是向秀的注释,被认为最忠实作者原意。但在郭象注本出来后,崔向注本都被人们抛掷脑后了。

崔向郭的功绩,大概在于让人们一下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8453.html

------分隔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