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释义
十、原文: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解说:颜回问:“请问心斋是什么?”孔夫子说:“意念守持本源意志,不用耳朵听而用心灵来听;不听生理感知而听本质信息。听觉是耳朵的感知极限,在内心最终只是一种符号。而信息之气,是内心虚空而接受外在信息。只有原道可以集聚虚空。虚空就是心斋的状态。”
释义:1、人的意识是十分丰富的。丰富也意味着混乱,受到现象感知的干扰而失去真知。能够集中意志于本源认知能力,就是一种难言做到的境界。
2、感知觉是感知器官获得信息的渠道。人类的感知觉在宇宙中的感知能力是十分狭小的。感知觉的边界限制了人类认识更广泛领域的能力。所以不能依赖感知觉来认知宇宙。
3、人类将感知到的世界符号化,从而形成了知识体系。但人类感知觉只是感官接收到的外在信息,知识体系也不过是信息的集合,不是世界的真实本质。
4、人类的知识体系是外在信息的整合,符号化以后就形成了相对定型的心理结构,从而会将未知或心理无法整合的信息排斥在外。
5、人的内心容量也是有限的,一旦被固执的认识占据,就会不自觉地抵御新知,或者无法再容纳更多的知识信息,从而形成了知识极限。
6、人的内心如果被既定的认知模式所占据,就会以固定的模式整合知识,不符合这个模式的知识就不会被接受,被知识体系所拒斥。
7、感知是认知的极限,决定了信息摄取范围;符合体系是知识极限,决定了信息整合范围。它们由信息集聚而成,同时又产生了对信息的拒斥效应。
8、已知是未知的抗拒者。对新知识的排斥正是知识本身。而业已形成的知识体系恰恰就是对抗知识发展的力量来源。
9、现象认识是对抗本源认识的心理基础。人类愚蠢的原因就是对知识的固置。自以为掌握真知的人,正是拒斥真知最坚定的人。
10、要追求新知,寻求真知,关键就是要保持心灵的虚空状态,让本源性认知不被偏见所干扰。
11、人要避免偏见,就要善于清理内心的既有知识。而清除偏见是最难的。很多貌似新知的东西,不过是偏见的重新组合而已。
12、清理了一切杂念的心灵就是虚空的心斋。可以容纳新知,也更容易形成真知。
13、去除杂念的过程就是心灵斋戒的过程。也就是努力清除一切固有偏见,去除一切成见。这是走向更高智慧的途径。人类知识革命性的进步,无不是在放弃旧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达成的。
14、知识如此,生活也如此。抛弃既定的生活状态,就是走向新的生活层次的开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