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震惊日本小说家抄袭庄子故事,其背后却有

发布时间:2024/4/7 13:29:29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要多少钱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0210/5218115.html
两千三百多年前,庄子以其奇特的想象和多端变化的文笔,借由充满浓郁浪漫主义色彩和讽刺意味的寓言故事,阐述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庄子》一书更是以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和高超文学水平,给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巨大的影响。如今,穿越时空跨越国度,他笔下的文字再度打动了两位日本的创作者——身为作家的梦枕貘和身为漫画家的松本大洋,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赋予一个出自《庄子》的古老故事以全新的活力,这便是《混沌》一书。故事取材于《庄子·内篇·应帝王》的最后一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庄子之所以讲这个故事,是想传达给帝王“无为而治”的思想。身为帝王应该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毕竟天地万物并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单以“人皆有七窍”便断言混沌浑然一体的状态不合适,显然太过主观臆断,正如人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同样也要勿施于人。看似这种想法颇有道理,然而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譬如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都会发现,无论是执着于“严加管教”,还是执着于“自然生长”,都会产生问题,甚至有人还会产生“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的困惑。其实,这无疑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民情”如何,二是管的方式和程度是否合理。所谓“民情”,是指管教的一方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当下的生活状态是否合适。若合适便无需干预,唯有不合适时才需要管教。而《庄子》一书的问题在于,它对这一问题交代得并不清楚,虽然就结果而言,倏、忽二人的管教似乎酿成了大错,但是这并不排除“下手太重”的可能,毕竟他们是以“凿”的方式开的七窍,混沌没能扛住也是情有可原的。梦枕貘的《混沌》一书,便以此点出发,为读者展现出了全然不同的风貌——混沌虽然有眼看不到、有耳听不见,但是这并不代表它因此深陷于痛苦、彷徨、迷茫的泥潭之中,相反,作者将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混沌状态,表现为混沌喜欢咬自己的尾巴转圈,就像一只欢乐的小狗。同时,它的内心也是快乐安适的——“就是这样的家伙,却总是朝着天空微笑”。而这种被作者反复强调的“朝着天空微笑”的状态,正是庄子所追求的通达精神,它能超越现实世界,使人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实现天然的“道”“我”合一;在此基础上,方可达到“万物齐一”的“逍遥游”之境。所以,倏、忽二人的干预是不合适的,哪怕只是简单地用笔为其画上七窍,也是在改变和污染这种通达精神,使得混沌不得不放弃这种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开始面对人世的纷纷扰扰——被迫听到自己不想听的声音,被迫看到自己不想看到的事物,还要谨言慎行,毕竟说出口的东西若全是真心话,只会给自己徒增更多麻烦和烦恼。正因如此,作者才会发出感慨“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呀”。最终混沌选择了在七窍全开的瞬间死亡,说是逃避也好,说是反抗也罢,至少死亡能让他回归那个原本简单安静的世界,然而早已深陷于人世纷纷扰扰之中的我们,却无法像混沌那样洒脱得一死了之。所以结局的哀伤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混沌因为倏、忽二人的自作主张而惨遭毒手,一命呜呼;另一方面,作者对“逍遥游”般的生活求之而不得的怅惘。“但不知为何,我却很喜欢,一直朝着天空微笑的混沌。”——这句话足以道出作者创作这篇故事的原因,他绝非是在像庄子那般讽刺时政,而更多地展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与态度。由此可见,《混沌》一书虽然从故事内容上看与《庄子·内篇·应帝王》中“南海之帝为倏”一篇相同,但是梦枕貘借由自己的思考对其进行了再创作,使之产生了有别于庄子原文的故事内核,而这恰恰正是这个故事的特别之处。在绘画方面,松本大洋的画风极具日本传统绘画风格,但又有别于浮世绘,具有自己鲜明的绘画特点。其一,画家在绘制混沌时有意避免过分复杂的图案,不仅将混沌不明的状态表现出来,同时也避免了读者注意力的分散,能更好地对书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与体悟;其二,画家在表达混沌“逍遥游”的状态时,采用了远景的大场面,借由山水自然之风光,使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其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其三,除混沌以外的其他人物皆画得很复杂,特别是倏、忽二人出场的近景,更是有对其面貌进行仔细描摹,而这种与混沌反差极大的画风则有效地展现出了二者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与最终悲剧产生的原因相一致。毫无疑问,梦枕貘和松本大洋共同创造的《混沌》一书不仅展现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是古今思想的碰撞,正是这样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中华文化为更多人认知、认同,长盛不衰,源远流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56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