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系列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五

发布时间:2022/7/19 11:48:45   点击数:
文?方诸山人

《德充符》事迹

兀者王骀与仲尼、常季——黄氏标“?”以疑存。王骀与常季无所稽考,焉知孔丘一生不曾遇此等人?通观《庄子》三十三篇,王骀、常季与孔丘交涉,再无与其他人来往记载,二人处在人物关系谱终端,未构成人物时代捏造,仅人物事迹于他处难以稽考而已。其言论寓言以说理,其事迹不可妄断为无。申徒嘉与子产、伯昏无人——黄氏云“可能”。伯昏无人又与列子往来,而列子又曾问道关尹喜。列子与子产同时,惟难以考知年岁先后。叔山无趾与孔丘、老聃——黄氏标“?”以疑存。所以疑存,因黄氏专为讨论老子,此中涉及老子,故黄氏审慎为之。下涉及老子事迹而疑存者仿此。孔丘、老聃事迹,《礼记·曾子问》孔丘亲口说曾见老聃,人物事迹为事实。叔山无趾则无所稽考,而叔山无趾既能见孔丘,又能见老子,仲尼见其人便开门见山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庄子当有依据,绝非空穴来风。鲁哀公问于仲尼——黄氏标“?”以疑存。黄氏所以疑存者,疑是否真有此处言论。是否有此处言论、是否有哀骀它其人,难以稽考。鲁哀公与仲尼《左传》有载,绝对可能。与假其人其事以敷衍言论、附会事实以说理同例。闵子,成玄英疏云“姓闵,名损,字子蹇”,则与鲁哀公、孔丘为同时人。支离无唇说卫灵公,大瘿说齐桓公——黄氏审慎,标“?”以疑存。卫灵公、齐桓公实有其人,支离无唇、大瘿于史无载。庄子假支离无唇、大瘿事以立论,若虚构人物以为理论根据,人其谁信,庄子不当如是之愚。支离无唇、大瘿之容貌描写或涉夸张,而其人物难以断然否认。战国之时,同一事件诸子多有异说,解读方式不同,故针对同一事件修饰程度、议论方式有差异,然而大都依托事实敷衍成文。典型事例如齐桓公之死,五公子之乱为事实,《左传》有说。而战国所传乃有围于宫中、宫女报信、虫出于户诸说,如此敷衍增益,为充实说理而修饰之辞;介之推之事《左传》有载,隐遁不出,亦事实,而战国时乃附会文公烧山,假事实以敷衍增益,为充实说理而加修饰之辞。庄子行文,亦用此法,人物事件乃事实,其间必然有敷衍增益之处,甚至有夸张之处。种种修辞之自觉运用,亦是体现作文发达凝练之一面。惠子谓庄子——黄氏云“绝对可能”。

《大宗师》事迹

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诸人中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申徒狄俱能见于《论语》《孟子》诸书记载,可互相参佐。而狐不偕、务光、纪他唯《庄子》书中为最早记载,他处尚未见。与实有人物同列,亦非虚构臆造,或者战国时传说有其人其事,世人信之不疑,故庄子用以说理,并非毫无根据。南伯子葵问乎女偊——黄氏云“可能且一贯”。二人言谈举卜良倚以说理,卜良倚亦可能存在。而下副墨之子诸说,明显为比拟修辞说法,不可混同。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黄氏云“可能且一贯”。下有“子桑与子舆友”,子桑应为子桑户,子桑户与孔丘同时人,诸人由此联络为一大谱系,惟年岁长少难以稽考。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孔子使子贡吊——黄氏云“可能”。人物应实际存在,黄氏“可能”之说,疑其言论之有无。诸人未必有如是言论,庄子假其人之口以说自家之理。《论语·雍也》有子桑伯子,应是此处子桑户。《山木》作子桑雽,屈原《涉江》为文体之便,简其人为“桑扈”。户、雽、扈同属上古韵部之鱼部,同属上古声母之匣(中古匣母和喻母)母,乃音通而异写。子桑应是其人姓氏,户为其名,伯子乃其人之敬称或谥号。此处言论未必出自其人口,假其人其事以敷衍成论,附会事实以说理。子桑户事,全书多见,且一贯,人物年代无差。

颜回问仲尼——黄氏云“绝对可能”。人物事迹可能,同假其人其事以敷衍成论、附会事实以说理之例。

意而子见许由,转说尧之言论——黄氏云“可能且一贯”。人物事迹可能且一贯,是否有此言论则无从稽考。言论中无庄、据梁、黄帝,除黄帝可知必在尧前外,余二人无考。

颜回语仲尼——黄氏云“绝对可能”。人物事迹可能,同假其人其事以敷衍成论、附会事实以说理之例。

子桑与子舆友——黄氏云“可能且一贯”。此条恰贯穿子祀、子犁与孟子反、子琴张诸人,且贯穿孔子诸人。时代正成谱系,交代诸人关系。文意稍鄙薄不类,后人有续貂之讥,而似非无意为之。著文者用意似乎不在文意,专在交代诸人谱系。有意交代诸人谱系,使诸人物形成一贯之时代。若此章与全篇写在同时,则能反映出写《庄子》者已有自觉形成人物谱系,极力靠拢事实之意识。若此章与全篇并非写在同时,稍晚于《庄子》内篇写就,则后世加工《庄子》者,亦自觉且有意识形成人物谱系,靠拢历史事实。

然而全书中亦不免有一二处人物关系时代舛错者,当为人物时代、历史事件推算不精导致。如孔丘、孙叔敖、宜僚三人。庄子本人所交接人物,时代井然有序,多不紊乱。唯独“庄子见鲁哀公”一条时代不合,此舛错当有他因,非故意寓言使人物穿越、原因后文有解。此条在内篇之中。

《天地》又有一段交代啮缺、王倪诸人师承谱系之言论,“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与文意阐发并无关系。然而依然写出,交代诸人谱系,使之连贯一体,当是自觉且有意识为之者。可以引发些许思考,写成《庄子》者,已有意识自觉梳理《庄子》人物谱系、历史事实,欲使《庄子》臻至确然可信之地步,亦能证“寓言”乃“寓理于言”。

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上)

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中一)

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中二)

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下)

《诗经·陈风》与《楚辞》特点分析

庄子时期的道家谈(一)

庄子时期的道家谈(二)

庄子时期的道家谈(三)

庄子时期的道家谈(四)

先秦道家划分的新模式探讨

庄子认识的迁变

研究道家哲学树立的认识

庄子生平考(一)

庄子生平世系考(二)

庄子生平世系考(三)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与郭象(一)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与郭象(二)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一)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二)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三)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四)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1(一)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二)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三)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四)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五)

从《文子》《列子》《鹖冠子》道家文学看不成功的文学史构建及文学发展线索的脉络残缺

文学上的言以尽意和言不尽意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流变

浅谈《封神演义》两条主线

《封神演义》的家国天下和派系斗争

《封神演义》同上封神榜的内涵(一)

《封神演义》同上封神榜的内涵(二)

《封神演义》同上封神榜的内涵(三)

《封神演义》商纣王的咎由自取和“女祸论”的偏颇(一)

《封神演义》商纣王的咎由自取和“女祸论”的偏颇(二)

去标签式思维——孔子“无为而治”和老子阐述祭礼

寄赠二百言

游宾川

登西山写怀诗并序

西山遥望并序

雏凤并序

玄素道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40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