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心灯哲学与智慧的隐喻

发布时间:2022/3/7 16:26:57   点击数:
白癜风可以纹身吗 http://pf.39.net/bdfyy/bdfzj/190804/7357151.html

中国二十四节气

日长之至

日影短至

至者

极也

故曰夏至

心灯:哲学与智慧的隐喻

文/傅道彬

灯与烛在象征世界里最广泛的意义是隐喻心灵,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曾罗列了西方文艺批评史上种种心灵的隐喻,饶有兴味的是,心灵比喻的变迁竟与整个文艺思想的发展相联系。模仿说把心灵喻成镜子,反映论把心灵比成泉水,表现说则把心灵看成是蜡烛和灯,从镜子到泉水,从泉水到灯烛,意象的变化标志着哲学、文艺学认识论的发展阶段。

以灯喻心意味着把心灵当作发光体,这个心灵的比喻意味着把心灵的认知当作用光去映照的过程。一切被认知的都是被照亮的,未被照亮的是黑暗是蒙昧。柏拉图主义者将人的精神视为主的蜡烛,用以照亮各种对象,它照射在这些上的光多于从它们身上得到的光。精神是蜡烛的命题,是因为创造者本身是“光之源泉”,他用智慧之灯装饰美化了下界:“这灯将伴随着人们对他莫名的赞誉和敬仰而永世长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智慧是灯、是烛,在发源上有着更悠远的传统,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是太阳之神,但同时又是艺术、医学、神学之神。几乎人类所有的文化智慧都集于阿波罗一身。阿波罗日神的故事妇孺皆知,但人们很少注意到阿波罗的一身多任现象背后有一个重要的象征底蕴,光明之神与智慧之神合二为一,构成了光与智的意义联系。

中国古典哲学也将智慧和心灵比作火光比作蜡烛,《潜夫论·赞学》谓:“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道在中国哲学里往往是一切被认知活动的最高概括,哲学家们在这里把它比喻成了火与烛,而未被认知的蒙昧状态,即心智未达到的领域,即是夜是黑暗,它的底蕴仍然把心看成是灯是火。“启蒙”一词是有启发意义的,启蒙意味着从无知愚昧走向知识觉悟,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比喻意义:第一,它意味着无知是黑暗的无光的,第二,知识与智慧是光的照亮,因此这个词本身就是对心灵是灯烛的认同,智慧是发光的,是中国智慧的普遍见解。

《周易》中的《离》卦象征火与日,《大有》卦作(上离下乾),其象曰:“火在天上”。而这两个卦象都具有智慧的象征意义,《大有》之《象》曰:“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火作为燃烧的光,不仅能照亮物质世界,也能显示出精神世界的善恶,太极图是以阴阳符号为代表的,它的意象符号是复合式的,阴阳鱼的分割线是S形的,“其中主要的对偶可以用我们的语言表示为反义词:明暗、雌雄、生死、知与不知”(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探索》),可以说在这个图式里的光对智慧做了最高最终的归结象征,所以威尔赖特说:“光的意象于是就格外适合于充当代表心灵状态的主要的意指性象征了。”(《原型性的象征》)

中国的道家也常常把光与智联系起来。日本学者今道友信在《东方的美学》中把庄子的哲学概括为“光的形而上学”。《庄子·逍遥游》中有一段著名的文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段耳熟能详的文字,在今道友信那里做了别有意味的新解。在他看来,北冥(北海)之“北”字,在中国古典里意味着阴,也就是否定的一极,那是昏暗的方向,而由北冥向南海的运向即思维从北方的海飞向南方,就是向积极的一极,向明亮的充满光的方向,也即天的方向飞去。同时鲲变成鹏也意味着思维变化的必然性,即思维从相对中解脱出来,回到绝对的一的世界。庄周“不是追求老子那种无的根据,他所憧憬的是真正的光。……在光里这种陶醉即恍惚浮游,庄周名之为逍遥游”(今道友信《东方的美学》,蒋寅等译)。

学术研究中有时候站出来一步,就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大鹏南飞,水击云天的博大境界,在今道友信看来完全是从混沌迷蒙向智慧之光奋飞的过程。鲲是混沌迷蒙,而鹏则代表智慧与感知。在我们佩服日本学者见识的同时,也觉得他对庄子“光的形而上学”阐述不足,这里我再提出几点以申足其意:

第一,从语源上说,鲲本身象征着原始混沌,在汉语里原始混沌状态往往用混沦、囫囵、昆仑等语词表示,在汉语里鲲即混沌,急读之则谓鲲,析读之则谓混沌。而鹏则代表了光明觉醒。依《说文》解,鹏字即古凤字。凤在中国民间又称火鸟、火鸡,五百年集木自焚而再生,所以庄子用它作光明的象征,作为到达逍遥自在的象征物。

第二,《庄子》一书的内部存在着一个由北至南,由昏暗走向光明的逻辑联系。《庄子》第一篇是《逍遥游》,外篇的最后一篇是《知北游》。《逍遥游》是鲲化为鹏由北冥入南冥,即由蒙昧走向智慧;而《知北游》中的“知”通于“智”,反映的是从智慧重新返回原始蒙昧,但这里的复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智慧在经历了质的飞跃之后重新回到自然。这颇类似于禅家语录中的“老僧三十年前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只是水”。

第三,庄子在自己的著作中常常以光来暗喻对道之体悟,暗喻心灵呈现出的一种自由澄明状态。他在《齐物论》中提出了“葆光”的理论,所谓“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光成为庄子对心灵世界的基本认识,心灵被看作是发光体,汇纳百川而不流溢,自由挥发而不枯竭,这是一种超验的自然状态,来自于心灵的宁静祥和,所以《庚桑楚》中说:“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宇泰即心灵,宁静的心灵总是吐露辉光,只有在宁静中心灵的辉光才能照亮自身,辉映万物,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只有在光的照耀下,世界才敞开并且出场,在这里“天光”即是心灵的代名词了。

《周易》的卦象和庄子“光的形而上学”中,太阳与火的性格已融进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当心成了认知的代表时,心也就成了光。而“心灯”一词却是佛家提出的。“心灯”是佛家术语,《佛学大辞典》谓:“心灯,犹言心灵,静中不昧之义。”笃信佛教的梁简文帝萧纲于《广明弘集·与广信侯书》卷十六云:“岂止心灯夜炳,亦乃意蕊晨飞。”《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云:“智皎心灯,定凝意水。”灯代表着佛家的人格与精神。

下界水长急,上方灯自明。

卢纶《题云际寺上方》

一灯心法在,三世影堂空。

羊士谔《山寺题壁》

诗人笔下的寂寂僧院里的闪闪灯火,总流露出一尘不染、佛光朗照的心灵辉光,这种心灯是“处垢不染,修沉不净,故云自性清净,性体遍照,无幽不烛,故曰圆明”(华严宗师法藏《妄尽还源观》)。“圆明”是佛家人格境界的体现,而这种境界的心灵空间是“性体遍照”“无幽不烛”的光辉,相反无佛无知的状态就是无灯无明,佛的最高境界是涅槃,而这种境界之中佛家依然点燃一盏“无上灯”──“一切有结尽,无病为涅槃,谓之无上灯。”

佛家认为绝对真空的如来法界是难于言说的,即无言说相,无文字相,佛家常于语言之外立象征比喻,而通常的比喻即是灯。

诸法真实相,寂灭无所依,如来方便力,能为众生现。

如来于诸法,无性无所依,而能现众生,显相犹明灯。

《华严经·卷一·世间净眼品》

或现种种色身音声教化众生,或现诸语言法,种种威信,种种菩萨行,一切智明为世界灯。

《华严经·卷十五·入法界品》

虽然世界如此复杂,佛家的经典威信如此众多,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一切智明为世界灯”。一切像灯烛一样照亮着的才是心灵,才是智慧。“一灯如悟道,为照客心迷”(孟浩然《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寺以诗寄之》),灯是超度众生摆脱苦难的智慧之火,是达到佛的境界的最高象征。众生的执迷或菩萨觉悟的最大区别是觉悟的心有灯映照。

“继世风流在,传心向一灯。”(皎然《雪夜送海上人常州觐叔父殷仲文后》)灯不仅象征着佛家智慧与心灵,也象征着佛家旨趣的衣钵传承,高僧们常常以灯命名自己的著作,像《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传灯录》等等。灯在这里是佛家思想传承的代名词了。真正的禅佛意趣难以言传,而心灵却可以以心会心,正如绵绵灯火相传不绝。东晋佛教领袖慧远曾以“火薪之喻”来阐述佛家精神的“冥移之功”:

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惑者见形朽于一生,便以谓神情俱丧,犹睹火穷于一木,谓终期都尽耳。(《弘明集·形尽神不灭》卷五)

在佛家看来,佛的思想如同人类世代相传的火炬一样,生生不息,万世不绝。如果不是火与光在人类精神里的美好记忆,很难产生如此生动的比喻和象征。点亮了心智之灯,也就获得了菩提觉悟,踏上希望之路,寒山有诗云:

常闻释迦佛,先受然灯记,然灯与释迦,只论前后智。(《诗三百三首》之一)

燃灯代表着皈依佛家踏上精神获救之路,烛光灯影照见了高唱梵歌的僧人,也启示着诗人们的佛意禅思。

案上香烟铺贝叶,佛前灯焰透莲红。

刘禹锡《和乐天斋戒月满夜对道场偶怀咏》

香火一炉灯一盏,白头夜礼佛名经。

白居易《戏礼经老僧》

松门山半寺,夜雨佛前灯。

马戴《寄终南真空禅师》

一灯常到晓,十载不离师。

贯休《桐江闲居作十二首》

夜深寺静,灯青烛红,灯烛构成了一种境界一种智慧,反映着诗人与僧人丰富复杂的精神活动。灵一有诗云:“灯传三世火,树老万株松。”(《静林精舍》)时越千载,树老松衰,人何以堪?而一灯尚传,佛火不熄,人类就有了不泯之希望,正所谓:“闻说天台旧禅处,石房独有一龛灯。”(李郢《长安夜访澈上人》)

从儒家的“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到道家的“宇泰天光”,从《周易》古老卦象的光明启示到佛家的“传心向一灯”,灯与烛都是心灵与精神的象征,灯与烛给中国哲学与智慧以无穷的启示,增添了古典哲学丰富内涵。智慧与心灵感知之处都有如辉光普照,世界由此显现出来。汉语里的“眼光”一词颇有意味,一切可视的可见的可认识的都是光。眼睛是发现,也就成了光。《圣经·马太福音》上说:“眼睛就是光”,这恰好道出了“眼光”一词的底蕴,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灯烛之所以象征心灵,正因为它是照亮是燃烧。

风景绝佳处

应向高处行

原创,转载请私信

欢迎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32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