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的九句大实话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

发布时间:2021/5/2 11:28:56   点击数:

《教父》“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附:10句《教父》经典台词)

一个人所处的境界,跟年龄、肉身面貌、精神状态、试错经历、认知水平、道德修养息息相关。

人生的境界受限于其认知维度,认知维度取决于经历、见闻和知识。

庄子《逍遥游》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秋冬。

世界上很多东西你不知道,不代表它们不存在。

见识越广博的人,心态也越发开明,包容度也越强。

庄子《外篇·秋水》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从空间讲,人的见识囿于各自所处的境遇。所以人要不断尝试新的东西,探索新的地域,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

从时间上讲,人的见识限于其自身发展的时区。所以人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打破常识,以开放的心态接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不可墨守陈规,因循守旧。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大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会失败。

点评:求知是人生的一部分,但绝对不是人生的全部。人只能根据兴趣和需要,选择性地去掌握一些知识。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大意: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如同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一眨眼就过去了。

点评:幼时全然不知,孩提懵懵懂懂,少年青春萌动,年轻浪漫幻想,中年忙忙碌碌,老年往事如烟!

人生苦短,所以更要懂得珍惜和珍重,珍惜家人,珍惜朋友,珍重自己!

3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大意:世俗的人,都喜欢别人赞同自己,而厌恶别人反对自己。

点评:都喜欢听好听的,不喜欢听不好听的;都喜欢听别人夸奖自己的,不喜欢听别人批评自己的,这是人之常情。

一个人听顺耳之言,别人捧两句,拍两句,舒服,这个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只能听顺耳之言,听不得逆耳之言,那么这个人就会有麻烦。

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大意:人最大的悲哀是精神上的麻木与愚钝,肉体的死亡倒是还在其次。

点评:后世"心死"的含义指情绪上的悲哀,而庄子的原意是指人没有思想或者失去自由思想的能力。

庄子所说的那种"心死"之人,他本人不会觉得悲哀,只能是别人认为他可悲。

而另一种"心死"之人,情绪的极度沮丧,意志的极度消沉,则是他本人深切体会到的悲哀,旁观者也能觉察到。

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大意:对于井底之蛙不可以和它讲海,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对于夏日之虫不可以和它讲冰,因为四时不同,它无法体验。

点评:与人交流要看对象,更要注意方式方法,从对方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以对方能理解的观念来谈论,否则,肯定是一方认为自己是对牛弹琴,另一方则认为对方"不说人话"。

6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大意:不能因为一只狗善叫就认为它是好狗;不能因为一个人能说会道就认为他是贤人。

点评:"听其言观其行",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言论,还要考察他的行为。

诸葛亮斩了失街亭的马谡后,想起刘备对马谡的评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悔恨不已。

7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大意:喜好当面阿谀奉承的人,也必然喜好背地里诋毁别人。

点评: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他们当着人的面总是捡着最优美动听的话说,让听者飘飘欲仙;可是一转身就会是另一副嘴脸。

两面三刀、左右逢源的人可以在短时间里如鱼得水,混水摸鱼,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种人终究会被唾弃,让人"敬而远之"。

8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大意:谋划事情没有主见,就会被事情困住;做事情没有准备,肯定会失败。

点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谋划决断,做事果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9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大意: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点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想说服别人,或者是感动别人,只能用自己最真挚的感情来表达,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虚情假意或许能忽悠别人于一时,但是不可能蒙蔽别人很长时间,并且一旦被看穿,就是再来真情实意,人家也不信了!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出自《庄子集释》卷六下《庄子·外篇·秋水》)大意:对于井底之蛙不可以和它讲海,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对于夏日之虫不可以和它讲冰,因为四时不同,它无法体验。点评:与人交流要看对象,更要注意方式方法,从对方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以对方能理解的观念来谈论,否则,肯定是一方认为自己是对牛弹琴,另一方则认为对方"不说人话"。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人和人因各自经历上时间和空间的差距,往往在认知层面、思想境界有所不同,不可以强求观念一致。将此原理用在为人处事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和一个人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范围,在交流上要有技巧,这种技巧颇有些“对症下药”的味道。人的眼界往往与生活环境、日常接触的事物等等有关。有些观念,不在一个理解层次的话,交流起来就十分困难,一方觉得自己在“对牛弹琴”,另一方觉得对方在“天方夜谭”。也不能说双方有什么错,只能说认知层面不一样罢了,这种认知层面的距离,往往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或者,也可以说体现在眼界上。1、“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这句话的理解难点:把握中立情感这句话出自《庄子》,要说“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这句话的理解难点,就在于可能觉得这句话的情感颇具贬义。因为这句话的直接翻译就是,我们不能和一生生活在井底的青蛙来谈论大海的惊涛骇浪,因为青蛙理解不了;我们也不能和“在夏天生又在夏天死”的虫子描述冬天的冰雪,因为时间限制,夏虫体会不到冰的模样。基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我们可能会觉得,庄子这句话是在讽刺人之孤陋寡闻,而井底之蛙一词确实在后世颇具贬义。但是,从《庄子》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出庄子的态度。庄子反对区分,那么庄子更加反对去进行优胜略汰的区分,不分优劣,又何来讽刺一说?庄子在这里只不过揭示了一个道理罢了:即因为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原因,人在认知上存在差距属于正常。2、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人存在认知差距,不可强求认知一致同时,我们通读《庄子》一书,然后综合对应道家思想的特色,会发现道家思想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反对强求。从反对强求这一点出发,我们就能体会“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了。庄子用“不知海”的井底蛙和“不知冰”的夏虫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在认知层面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一件事情,因为每个人生长环境,每天待人接物之所见所闻可以是天壤之别,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的观念不同很正常。这种“不同”是每个人之人生自然而然的演变结果。就像我们无法强求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一致,我们亦无法强求观念一致。强求观念一致必然违背“自然”,会得不偿失。3、为人处世上的妙用:说话做事时要考虑对方认知层面,对症下药影响人观念的,往往在于人之所见所闻,谁还能保证每个人的所见所闻都一样?所以,庄子之“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这句话,不过是揭示人之观念差距的原因大抵在各自独特经历之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罢了。因为无法保证每个人见闻一致,所以又何必强求他人认可自己的想法。就如和乡曲之士论“道”,因眼界的限制,乡曲之士会觉得与自己论“道”的人在说“疯话”,和乡曲之士论“道”的人则觉得自己在“对牛弹琴”,双方都不满。所以,为了避免因认知层面不同而造成交往上的不愉快,在与对方交流之前,要注意到人之间存在认知差距这一事实。想要和对方保持愉快的交流氛围,就要照顾对方的认知层面。此处处事技巧,颇有些“对症下药”的意思。4、总结综上述,我们可以总结,庄子之“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因为自己生命里独特的时间和空间,每个人的思想都各具特色,这种特色也意味着差距。人和人的思想层面和人生境界因为各自生活经验上时间和空间的差距,继而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值得注意的是“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这句话并不表示庄子在贬低“孤陋寡闻”这一现象,庄子仅仅只是陈述一个规律而已。而将庄子发现的“人之认知上存在差距”这一事实运用到为人处世上,我们就能够知道,说话做事时要考虑到对方的认知层面,把握类似“对症下药”一般的交流“技巧”,避免在谈话中因认知层面差距而导致双方关系变得紧张,碰见三观不和的人没有必要计较,切记设身处境的换位思考以及实施“和而不同”的沟通将更加有助于矛盾和问题的化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055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