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读者庄子说ldquo道rdqu

发布时间:2020/11/20 12:18:45   点击数:
得白癜风怎么治 http://m.39.net/pf/bdfyy/

小编:自去年12月3日官微“中华书局”发起征稿活动以来,很多小伙伴发来了自己的得意作品。我们依例在周五周六连续推送大家的优秀文章。今天我们推送的是来自江苏的读者刘晓光的作品,希望您喜欢并分享!另外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栏目的优秀文章将适时结集在中华书局出版,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当仓促人生与无垠宇宙会通于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他的行止该是如何万千气象?当一部著作承载了作者的人生求索,铺陈他辞章的笔墨该是如何恣肆汪洋?当缀着玄言妙悟的文字编织成了浪漫诡奇的寓言,那贯通了哲学神脉的脑海,是怎样产生了遨游世界的思想?

这样想着,庄子那遥远世界的生活历历映现在了今天……

老子哲学牵动着庄子的神思,好奇于宇宙的苍茫浩翰,惊异于人世的波诡云谲,岁月朝来夕往,人生显隐沉浮,那不朽的《庄子》该蕴涵了多少生命嗟叹、沉思遗响?

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一说在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大约生活在孟子时期或者稍后一些,生卒年月就说不清楚了。那时的宋国地处中国的东南一隅,蒙地水陆交通畅达,是东南地区通往中原的要道。这里水木清华,风景秀丽,土壤膏腴,物产丰富。不仅如此,宋国还盛产寓言。宋人作为殷商后裔,他们崇尚鬼神,因而宋文化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好玄理而想象富赡,重理想而追求执著,由“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白昼攫金”之类的成语典故,就略可窥见宋文化特点之一斑。生长在宋地,浸润着宋文化的庄子,自然濡染了宋人的气质,所以他架构哲学探索的寓言故事,浪漫清妙别开洞天。

庄子曾经做过蒙漆园吏,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小官。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言:“一个真想为正义而斗争的人如果活着,哪怕是活一个短暂的时期,那就必须当老百姓,绝不能担任公职。”庄子就因为追求精神的至高境界,无暇顾及官场的冗杂和尘世的应酬,而最终选择了辞官为民、专心学术、清静无为的生活方式。

关于道这个玄妙深奥的老子哲学概念,庄子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道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不过它没有什么动静形迹,所以可以传授领会却不能手把手地传递,可以得到却不能亲眼看到。它自己产生了自己,自己就是自身生长的基础和根本,它在天地还没有产生之前就存在着了,它能使鬼和天帝神灵起来,连天地也是由它产生的;在最大的极限之上不为高远,在六合之下不为深邃。在天地之前形成算不上什么长久,比亘古元始还幽远称不上什么高古。

在庄子看来,所谓道就是先于天地万物的客观存在,人不能凭感官感知,语言也不能陈述表达,但并非不能领会。为了说明自己的理解,庄子接二连三地铺排了一系列寓言:

一个名叫知的人游览北方的玄水,攀上岸边的隐弅之丘,恰巧遇着了无为谓。

知对无为谓说:“我想请教您点儿问题:怎么思考才能理解并取得道?怎么居处行事才能掌握道?通过什么途径运用什么方法才能通向道?”

无为谓未置可否,不加回答。因为道是不能用语言来陈说表达的,当然也就无须作答。

没有得到解答,知若有所失地离开玄水,来到了白水河南岸,登上狐阕山,遇上了狂屈。知又向他请教原先的问题。

狂屈说:“唉呀,这问题我明白!怎么不早来问我?来,我告诉你!”

狂屈手摆得像风吹莲叶,一副夸夸其谈的架式,谁知刚要开口,却忘记了自己应该说些什么。

仍然一无所获的知,朝着黄帝的宫殿走去。拜见了黄帝,他连忙请教自己的问题。

黄帝答曰:“不思考无牵挂就合乎道,也就得了道;清静无为,什么也不做,也就掌握了道;什么途径都不走,什么方法都不用,自然就是道了。”

知听得糊里糊涂,真是越说越不明白了:“我和您明白了道,无为谓和狂屈不懂得道。那么,我们两人跟他们相比较,谁更合乎道呢?”迷惑不解的知又问黄帝说。

“无为谓才是真正合乎道的,狂屈似乎得了道,其实并没有获得;我和你跟道还有很大的距离!得道的人懂得道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高谈阔论的人怎么能懂得道呢?所以圣人靠身体力行影响别人,而不是靠说教,这就是所谓的‘不言之教’。”

知依旧似懂非懂。

黄帝心平气和,语气舒缓:“我之所以说无为谓得了道,是因为他不知回答;说狂屈似乎知而其实不知,是因为他正要回答却又忘记了该说的话;至于你我,因为自以为懂得道就说了些不明不白不知所云的话,这正是远离道的表现啊……”

庄子担心这个寓言不能尽意,接着又讲了几个,其中有泰清、无穷、无为和无始四人论道的故事。

泰清向无穷、无为问道,无穷以不知相答,无为则回答说得了道,并且还自鸣得意地宣讲了得道的诀窍。

泰清拿了他们两人的回答去请教无始:“无穷不知,无为知,他们两人谁对谁错呢?”

“不知道的人对道的理解深刻,自认为知道的人对道的理解肤浅。”无始看了一眼泰清,像是看看他作何反应。泰清仍旧一头雾水,无始接着说“不知道的人深通道的幽微玄妙,知道的是不懂道的门外汉”。

无始话音未了,泰清仰天长叹:“不知竟然是知,知竟然是不知!谁能明白‘不知之知’呢?懂得而又能得道的人真是太少了啊!”

“道是不能听见的,听见了就不是道了;道是不能看见的,看见了就不是道了;道是不能说出来的,说出来就不是道了!主宰有形之物的是无形的道,明白吗?道无形无象,是不应当给它取什么名称的……”无始的这几句话,就是庄子对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精典解读: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庄子·知北游》)

就这样,庄子不懈地致力于道家哲学的探索。在当时,他享有崇高声望,但一生安于隐士生活,始终不为声名牵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提到庄子说:“楚威王远闻庄周贤达,专门派了使臣厚礼重金迎聘他做宰相。庄子笑嘻嘻地对来人说:‘千金,重礼啊!宰相,尊位啊!可是,您难道没见过帝王们祭天的牲牛吗!养食数年,肉满膘肥,一旦披锦著绣送进太庙,连做头可怜的小猪都不可能了!先生还是快回去吧,别玷污了我的耳朵!我宁愿在小泥沟里打滚儿嬉戏,也不肯被国君捆住手脚。我一辈子也不想混迹官场了,只为落得个身心畅快!’”

庄子的物质生活十分拮据,靠编织草鞋维持生计,甚至穷困到了借米下锅的地步,这丝毫影响不了他始终如一的精神追求。庄子以自己的生命实践着顺应自然、齐同万物、物我合一、安贫乐道的哲学。

庄子穿一身肥大的粗麻布衣服;一块破旧麻布片绑着几乎掉了底的鞋子。他的老朋友,学富五车的惠施见了,十分感慨:“先生,你怎么潦倒成了这个样子!”

“不,人有了道德不能施行,那才是潦倒呢!衣服破旧,鞋子磨穿了底,算不得潦倒……”庄子答话说。

后来就有一次,两位老友在濠水的拦河大坝上游玩。霜打秋水,游鱼可数。庄子说:“鱼儿嬉波,从容自在,何其快乐!”

善辩的惠施听了,不由一乐,心想庄先生这下自遗话柄,自投罗网了。他立即接过话题,逗趣地对庄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的快乐呢!”投桃报李,庄子把话题又回了过去。

“我不是你,诚然不知道你;可是你也确实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就确定无疑了!”

“不,让我们再回到话题的开头上来吧!你不是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这话的意思,分明是早已清楚我知道鱼的快乐,却故意问我怎么知道的,”庄子得意地自问自答说:“怎么知道的?在拦河坝上知道的啊!”

看庄子,他到了物我齐同的境界,真是快乐无比。而惠施则把自己和外物分割了开来,自我封闭,又钻进了事物本身和它的名称是否名实相符的牛角尖里了。

毕竟庄子惠子是两位同窗好友,一对学术思想的论敌。学术失却了不同声音的争鸣,往往就失去了生机。后来,惠施死了,庄子为人送葬路过惠子墓旁,不胜感慨。他给随从们讲了个有趣的故事:

楚国都城有个人用白土刷墙,不小心一粒小泥点溅落到鼻尖上。那小泥点儿非常薄,就像苍蝇的翅膀。他请名字叫石的木匠砍掉这个小泥点儿。石木匠操起斧子,挥臂一抡,“嗖——”风起斧落,闪着寒光的斧子从刷墙人的鼻尖上砍了下来。那小泥点儿随即没了踪影,鼻尖也丝毫没有损伤。刷墙人站立那儿,从从容容若无其事。宋国国王宋元公风闻此事,十分好奇,召来石木匠,要他在自己鼻尖上试试这一手。石木匠说:“小民我曾经有过运斤成风这手绝活的。可是,我的对手死去很久了。他死了,我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讲完故事,庄子沮丧地说,惠子死了,知音难觅,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是啊,庄子惠子虽然学术观点不同,但棋逢对手,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二人相遇,总能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庄周又回忆起了妻子大去时的一幕。

那天,守着亡妻的庄子直岔着双腿席地而坐,敲击着瓦盆慷慨高歌,不巧惠子就吊丧来了。“尊夫人给你养儿育女,含辛茹苦厮守终生,现在她老病寿终了;你不悲不哭也就够了,竟然还敲着瓦盆歌唱,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是这样啊!她刚死的时候,我哪能没什么悲伤感慨呢!可是我仔细一想,她原先没有性命的时候本来就无所谓生,不仅没有生,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连一丝气也没有。后来,恍恍惚惚若有若无之间,变化产生了气,气又变化产生了形体,形体又变化产生了生命,现在又变化成了死亡,这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自自然然。妻安然长眠于天地搭建的广厦大屋里,我却一把鼻涕泪两行,哭得呼天抢地,这岂不是不懂天命吗!所以我不悲不泣,鼓盆而歌。”

庄子是通晓大道的人,他认为要像对待生一样对待死,生死偕忘,“善始善终”。所以他说: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

天地造化赋予形体使我有所寄托,赋予生命使我困顿疲劳,赋予暮年使我安享清闲,赋予死亡使我安息长眠。我之所以把生看作快乐的事情,是因为我以死为大快乐啊!

终于,耽于学术一生困窘的庄子到了大限降临的时刻。门人弟子商量,准备厚葬先生作为感念追怀。庄子告诫他们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日月如连璧,星辰似珠玑,自然万物作为殉葬品,葬品还不丰厚齐全吗!你们操心,还能比这更丰厚吗!”

先生的话字字掷地有声,句句令人动容。弟子们悲切地说:“我们担心乌鸦老鹰吃了您啊!”

“天葬送给乌鸦老鹰吃,地葬送给蝼蛄蚂蚁食。夺了这个的食送给那一个,你们可真偏心眼呀!”

庄子死后,门人整理先生学术并且加入后学一些相关论述,编成《庄子》。《庄子》不独哲学思想光焰万丈,长存于天地间,它的文章驰骋想像,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庄子》的寓言享誉古今,取譬设喻,旨趣深妙,意蕴鸿阔,行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展示了汉语写作的自信和魅力。

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矣。”(《庄子·大宗师》)《庄子》的哲学思想和独步超迈的散文载体,梯梁来学嘉惠士林。老子哲思,庄子妙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因为诸子竞秀百家争鸣而风神蕴藉,诗韵琤瑽,荡漾着永恒的灵光……

作者简介

刘晓光,年3月出生于山东曲阜,祖籍江苏丰县,现居无锡市,文化学者,作家。年1月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毕业。有散文、诗歌、儿童文学、艺术评论、学术探讨等发表于《光明日报》、《散文》、《月读》、《人大研究》、《中华活页文选》等报刊。

主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晓光三十六计心得》、《小河流水哗啦啦》(儿歌集)、《蚂蚁的本领别小瞧》(儿歌集)、《诗经选》(刘邦故里江苏丰县文化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必练版)》(合著)等。作品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儿歌《小河流水哗啦啦》入选《中国当代最佳儿歌选》(金波主编,作家出版社年出版),并在年作家出版社与新浪网联合举办的“我为孩子写儿歌”活动中,当选“我最喜欢的儿歌和儿歌作家”(年—年)。

栏目的优秀文章将结集出版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征稿启事

致小伙伴们

中华书局

小伙伴:

你好!

感谢你对中华书局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918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