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部编版八下21庄子二则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0/18 15:53:35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72326.html
21《《庄子》二则》教学设计教学意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掌握重点的文言知识。

2.反复诵读课文,通过小组研读把握《北冥有鱼》中贯穿全篇的“大”字,从而体会庄子文章富于神奇瑰丽想象的特点。

3.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中“濠梁之辩”的魅力和趣味。

二、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掌握重点的文言知识。

三、教学难点:

1.体会《北冥有鱼》富于神奇瑰丽想象的特点。

2.体会“濠梁之辩”的魅力和趣味。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研读法。

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包括《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唐诗二首》。有的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有的是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反思。学习本单元,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反复诵读诗文,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学习感受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庄子二则》解析

人文主题:感受《北冥有鱼》中的浪漫色彩,体会《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体现的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语文要素: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庄子》中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

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我们今天形容大家的志向远大,会使用成语“鲲鹏之志”,而我们追寻这样远大志向,满怀雄心求索的状态,还可以用成语“鲲鹏展翅”。与“鲲鹏”有关的成语,都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篇目——庄子的《逍遥游》选段,《北冥有鱼》。下面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庄子呢?

学生活动:聆听,思考回答。

明确:庄子是战国时哲学家,名周。他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葬于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以与课文相关的成语激趣导入,引入课题,积累文学常识。

自主学习,积累知识

教师语言:首先,请大家先集体朗读课文,再自由朗读课文。朗读之后,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稍后提出我们一同解决。

学生活动:

1.集体朗读,朗读后教师提示易错字读音。

2.自由朗读,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3.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疏通文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强调课件出示的字词。

课件出示:

北冥(míng)

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

正色邪(yé)

怒:振奋。徙:迁移。志:记载。

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教师语言: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请一位同学朗读我们翻译的译文,在朗读过程中大家要注意重点字词句的意义。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知识,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对文言知识的积累,更好地掌握不懂之处。通过朗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

品析文章语言特点

教师语言: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下面的问题:

庄子在课文选段描绘事物时,最重要突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请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并具体说说庄子描绘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学生活动:

1.朗读课文。

2.思考、回答。

明确:在选段中,庄子最重要是突出了事物的“大”。

鲲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大——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活动)空间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教师语言:在描会“大”的过程中,庄子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语言内容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明确:庄子主要运用了夸张、比喻等手法,语言多变化,富于想象力。

通过把握全篇描写事物最突出的特点“大“,引导学生感受庄子富于表现力和想象力的语言特点。

把握文章主旨

教师语言:庄子的文章富于哲学性、思想性。请大家结合提示问题,最终想一想,庄子写这段文字是想要表达怎样的追求。请各位同学先自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

课件出示:

提示问题

1.鲲为何要变为鹏,为何要飞往南冥?

2.庄子写大鹏向下看,为了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2.小组讨论研读、回答问题。

明确:由鲲变为鹏鸟,便可以脱离只能活动在海水的限制,可以展翅高飞,扩大了活动范围。而其飞往南冥,飞往天池,更富想象空间。鹏能居于高空向下俯瞰,具有人类不能达到的视角。这神奇的想象已经超脱了人世间的景象,庄子将深刻的哲思寓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体现了他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

引导学生发掘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同时进一步感受庄子富于神奇想象的文风。

第一课时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经过以上学习,相信大家对本课的文言知识、庄子借本文表达的主旨都有所掌握。请大家根据本课所学,归纳本课出现的文言现象。

以文言现象分类整理,回顾本课所学,巩固学生基础。

复习文言知识

教师语言:请小组代表说出归纳的文言词语分类。

课件出示:

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其正色邪: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怪,形作名,怪异的事情。

水击三千里:水,名作状,在水面上。

天池也:天,名作形,天然的。

其视下也: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古今异义

野马也古:山野中的雾气。今:野生的马。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古:气息,这里指风。今:休息。

一词多义

其名为鲲:代词,它的。

不知其几千里也:表推测。

其正色邪:表示选择。其视下也:代大鹏。

鲲之大: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背:助词,的。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学生聆听订正。

教师语言:请小组代表说出归纳的文言词语分类。

课件出示:

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其正色邪: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怪,形作名,怪异的事情。

水击三千里:水,名作状,在水面上。

天池也:天,名作形,天然的。

其视下也:下,名作状,向下。

古今异义

野马也古:山野中的雾气。今:野生的马。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古:气息,这里指风。今:休息。

一词多义

其名为鲲:代词,它的。不知其几千里也:表推测。

其正色邪:表示选择。其视下也:代大鹏。

鲲之大: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背:助词,的。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学生聆听订正。

巩固上节课所学,积累文言词汇。

第二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同学们,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滨,有一对好友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这两个人是——?(庄子和惠子)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

学生活动:聆听,回答。

以”两千三百多年前的辩论“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朗读对话,把握人物语气

1.集体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语言: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集体朗读一下这场辩论,走进这场辩论。

学生活动:集体朗读。

明确:易错字音:濠(háo)梁鲦(tiáo)鱼

2.角色对读,把握语气

教师语言:这是一场辩论,我们要读出辩论双方的心态,从而把握朗读语气。接下来请两位同学对读,其他同学聆听的过程中批注双方争辩时语句所体现的心态与语气。再请同学来评价朗读的同学读得怎样说一说,你是怎样批注的?

课件出示: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学生活动:对读、思考、批注。

教师语言:请大家根据你的批注来评价朗读的同学读得怎样。

学生活动:思考、评价分析。

明确:“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从容,悠闲,语速要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稍快,读出急于反驳的样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巧辩,机智,从容)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肯定,毫无争辩)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充满智慧,诙谐)

通过学生对读批注,把握双方辩论的心态,从而决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文本,在朗读中把握文本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3.自由朗读,把握关键字

教师语言: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要想读好这段争辩的对话,大家会发现哪个字的语气语调最为重要?为什么?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思考,回答。

课件出示: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通过把握关键虚词,再次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深入探究,把握形象

1.探究两人辩论特点

教师语言:庄子和惠子在这场辩论中各自观点是什么?你觉得他们两个人分别的逻辑依据是什么?他们分别以什么方式试图驳倒对方?请大家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明确:庄子认为,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觉得,庄子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的乐趣。庄子偏于感性;惠子偏向于理性的逻辑推理:只有个体本身才能够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驳倒对方的过程中,庄子选择站在惠子观点成立的前提下反问,有一些诡辩的意味,而惠子也以此来反驳庄子。最后庄子选择了偷换概念——庄子把原本意为“怎么”的“安”解释成了“哪里”的安。

通过对辩论逻辑的分析,探究两个人的思维特点。

2.探究人物形象特点

教师语言:通过分析两人的辩论逻辑,我们体会到了庄子与惠子的不同。结合下列材料,说一说你觉得庄子和惠子分别是怎样的人。

课件出示: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回答。

明确:庄子淡泊名利,更向往自由,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为人比较理想主义。惠子热衷于入世,为人比较比较理性。

教师语言:那么惠子一定是一个贪图名利的人吗?结合补充材料,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待庄子和惠子的关系的。

课件出示:

徐无鬼(节选)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楚国的国都。郢人,是位泥水匠人)人垩(è,白灰)漫(漫:涂)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人名,木匠)斫(zhuó,砍)之。匠石运斤(斧)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失色)。宋元君(宋国的国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质对,对象)。’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发现,庄子与惠子是彼此了解对方的挚友,是无话不谈的密友。能够通过这样的寓言来比喻自己与去世朋友的关系,也可见庄子的为人与文风。你更想成为庄子还是成为惠子一样的人呢?这个问题作为作业,请大家结合我们课文及补充材料,写一写你的选择。

深入探讨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内容,通过补充材料进一步了解庄子与惠子的形象及关系,给予学生的人生选择以有益的启示。

第二课时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

1.归纳本课中的文言词语;

2.小随笔《我读庄子与惠子》。

积累文言词汇。

需要本设计配套课件请后台留言

THEEND

有质量的作文学习平台

已经有+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882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