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天道人道无道第一集庄子教我们逍

发布时间:2020/7/28 13:55:26   点击数:
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近来,新冠疫情在全球愈演愈烈,前半场在中国,现已进入尾声;后半场在欧美,正在方兴未艾,疫情是否拖到夏天能够消失,还尚未可知。看似简单的卫生防疫问题,它的底层深处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人文价值观,是对现代文明形式的再思考。自由、平等、人权是西方文明标榜的价值观,当它与新冠病毒相遇的时候,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显露出人性中那些赤裸裸的东西。中华民族有多年的文明史,以前我们总觉得它太虚了,感觉不到。一代又一代的古圣先贤为我们留下了他们的思考,凝聚成具有永久价值的经典,我们又觉得离我们太远了,用不上。今天,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了,什么叫文化基因,什么叫沉淀到骨子里的善良,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崛起在21世纪。当下的时空点,像极了庄子生活的时代——战国中期,社会大背景:国与国之间为生存与发展的权力,为争夺有限资源而大打出手;天灾人祸不断,人命如草芥,朝不保夕。人文背景:百家之言爆出,信息舆论多的足以惑乱人心,好像谁都掌握了真理,却很少有谁把人作为关怀的对象,把生命的价值作为第一需求。对儒家而言,仁义礼乐,道德秩序才是思考的核心;对法家而言,富国强兵,提高竞争力,才是第一生产力。对墨家而言,没有分别的兼爱,善恶是非的实践才是最重要的。庄子不是道德优先,不是秩序优先,而是生命价值优先。生命有其大用,只是我们都拙于用大,把人生的苟且、光阴的虚度视为生命的全部。庄子在喊醒世人,你们所追求的东西,皆不在生命的价值之内,都是生命从属的外在的东西,只起到支持作用,不值得拼了老命去苦苦追求;值得追求的是那些可以超越时空,具有永恒性的东西。庄子追求、向往的是什么?他追求的是真正的自由与平等,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那一套。民国学者陈柱说:“庄子之书,大旨尽在内篇,而内篇之中最重要者则在《逍遥游》、《齐物论》两篇而已。逍遥游者,绝对自由之旨;齐物论者,一切平等之谈也。”(《阐庄上》)“逍遥游”为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的理想与皈依处。逍遥的境界,庄子称为“无待”,即没有附加条件,不需要依赖什么,而得到一种大自在。在寺庙里经常看到“得大自在”的匾额,其实那是庄子的境界。庄子透过“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者”,再托寓“藐姑射山之神人”以如此高洁的形象,将“逍遥”具象化,为不堪重负的人生卸载,消解身心的羁绊,术语叫“解脱”;同时获得一种清爽、自在、惬意、轻灵的超越感觉,称之为“逍遥”。逍遥——自在、解脱、超越、追求自由。但是,物质世界的逍遥只能是相对的,因为它有待,即任何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只有超越这种有待,达到“无待”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才是“得大自在”。庄子称这个境界为‘乌何有’。乌何有不是没有,而是无法占有,因为它已经超越了物质形式,超越了物质世界、超越了物化的人生,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同时这个“无己、无功、无名”的“三无”也是实现逍遥的功夫。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只喜欢听故事,喜欢幻想,不想脱胎换骨的下功夫改变自己。因此,多年过去了,《庄子》的寓言故事还是寓言故事,与世人的生活无关。庄子说的东西真的是“大而不当,往而不返,大有径庭,不近人情”吗?当然不是,只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读懂它而已。起码“逍遥游”的“游”字就没有真正理解。孔子也同样钟情于这个“游”字,孔子有句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对世间任何技艺、技能的态度是“游”,简单说就是拿得起,放得下,不要让它成为你生命中的累赘与障碍。如果你学一样技能就被它束缚住,你就“游”不起来了,你人生的自由度、自主权与独立的程度就会越来越小,最后动也动不了,被固化、物化了。庄子教我们“游”:像游鱼、游龙、游戏的状态一样,始终与我们生命的对立面“有待”(人、物、外境)保持距离,游离其间,若即若离。若即,因为这个世界你无法逃避;若离,是因为这个世界需要超越。与它缠绕在一起是无法游的。《养生主》里有个“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寓言故事。故事大家都知道,剧情不复杂,角色只有三个:庖丁、他手里的刀、被肢解的牛。庖丁:代表形形色色的人(国家、民族、文明形式);刀,代表每一个体生命(包括我们自己);牛,代表社会。不同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面对这个社会,相刃相靡,心为物溺,追逐物欲而不返,于是才有不同的命运,好像庖人手中的那把刀。有的一个月就用坏了,好一点的能用一年,庖丁的刀用了19年,解牛数千,刀刃还是锋利无比。他能在复杂和拥挤的世界中发现空隙,然后游于其中,尽其天年。我们每个人必须以虚心面对这个实体的物质世界,这个世界的缝隙才能被你发现,才会向你敞开,你才能融入到宇宙大化之中去,在那里,死生存亡是连成一体的。庄子不追求永恒,只有宇宙大化才有永恒,个体生命有生就有死,而死不过是另外一种生。庄子追求的只是心的解放与自由,对形体的要求只是不受无端的伤害而已。因“游”而“逍遥”,这样的境界与状态,一定与道家标榜的“道”有关。所以,首先要对“道”有一个恰当的认识。道家的思想,不是世人想象中的消极、颓废、无所事事,不是整天想着回到过去。道家也不是一种宗教性的存在,它更像是一种精密无比的逻辑思考,以它来明白这个世界存在的原理与法则,而令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情感、行为,作出最有效的选择。其精密之处,其实比一般学问更严谨、更重证据;比宗教戒律更严格、更规范。所以,它所提供的对问题的解答、对心灵进步的指导,往往大过世间其他的学问。庄子所以不谈如何应付人世,不教人如何解决问题,因为人道本是天道的投影,以天道的规则为自己的准则,人世间的一切问题无不是悖逆天道而行的结果,这个倒置的本末不颠倒过来,问题是无穷无尽的,永远也解决不完。一旦你三观纯正,顺天而行,以前的问题都自动消失了。所以,庄子采用的是给你示范,让身心内外一切回到它本来的位置上,回到均线上去,这时你才能相信:苦苦追求才得到的东西反而成了生命的累赘,当初拼命送孩子出国,现在又哭喊着要接孩子回来,人世间所谓的奋斗真值得我们投注那么大,甚至全部的心力去追求、去应付吗?生命还有没有另外的大用呢?明代的憨山大师说:“中国圣人之言,除五经束于世教,此外载道之言者,唯老一书而已。然老言古简,深隐难明。发挥老氏之道者,唯庄一人而已。笔乘(历史著述)有言,老之有庄,尤孔之有孟,斯言信之。……间尝私谓中国去圣人之,即上下千古负超世之见者,去老唯庄一人而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807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