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庄子人们常说的老庄

发布时间:2023/2/15 10:42:26   点击数:
北京皮肤科医院哪最好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引言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庄子”,一个是战争时代的宋人庄周,一个是西汉后期的蜀人庄遵(即严君平)。人们常说的“老庄之道”基本上与战国时代的那个宋人庄子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与西汉严君平这个庄子更有关系,这个情况,目前还少有人知!

严君平之前,没有人将老子和庄周之学联系起来加以浑说,而且,我们从西汉遗留的文献中也基本上看不到士大夫们对庄周之学的引证和赞颂,笔者查阅到,西汉后期的刘向和扬雄两位学者对战国的庄子有过简单的论述,但是,他们都是称此人为“庄周”的,比如,刘向的《说苑·善说》中讲述了一小段“庄周贫者,往贷粟于魏。·····文侯于是乃发粟百钟,送之庄周之室。”的历史传说故事,意在说明战国时代的宋人庄周借贷时很善于辩说。

扬雄的《法言》对庄周也有论述,但是,大多执贬义,其说:“庄周、申、韩不乖寡圣人而渐诸篇,则颜氏之子、闵氏之孙其如台。或曰:庄周有取乎?曰:少欲。邹衍有取乎?曰:自持。至周罔君臣之义,衍无知于天地之间,虽邻不觌也。”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有一段没头没脑地夹杂于该列传中对战国宋人庄周的记载。

因为《史记》有不少后人补续编纂文字,因此,《史记》中记载庄子的言说,是否是在南北朝时代流行所谓的“庄子之学”之后才被好事之徒补续上的,今已难以证明,不过,此说中说庄周“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以及庄子见官家厚聘之金钱不动心而拒绝出仕等记载,则与《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中记载的严君平“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及其益州牧李强欲聘请严君平出山却无功而返、《三国志·秦宓传》中所说的“仲尼、严平,会聚众书,以成《春秋》、《指归》之文”、晋初的皇甫谧在《高士传》中记载的严君平嘲笑富人罗冲金钱诱惑而终生安贫乐道的事迹,几乎是重复的!

按照概率论来说,既然两个同样被称之为“庄子”的人的事迹有那么多的重复点,那么,这两个“庄子”就应该是同一个人,或者说,这两个“庄子”之中,必有一人事迹是真,必有一人事迹是假!严君平是西汉后期之名士,他的事迹当然是真实不虚的;而相比之下,被附属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的“庄子”事迹,则很可能是后人根据严君平这个“庄子”生前真实事迹所伪造的了。

因为,严君平生前就号称“庄子”,这是尽人皆知的史实,同时,严君平这个“庄子”生前著作《老子指归》十万言,后虽佚失数篇,但是,今人所见的《老子指归》依然有近七万言。相比之下,战国时代文风不盛,著述艰难,一个孤独的漆园小吏能独自著作出十万言著作,那,简直就是学富五车的巨著了,这,可是比有大量追随学生的严君平著作《老子指归》就“了不起”许多了。

再说,今人所看到的《庄子》三十三篇,也与《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庄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之说不符,后人大多公认《庄子》中的内篇七章才可能是战国宋人庄子所著,其它的篇章均为后人伪造,如果统计《庄子》的内篇的七篇章,其一共也就一万四千字左右,距离十万言就差远了。

关于《庄子》这部书籍的真假和其三十三篇章究竟是由谁伪造的问题,南宋前期,蜀人的易玄大家张行成在他的《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中开篇说了一句惊世骇俗之语,他说:“先生诗云:若无扬子天人学,安有庄生内外篇。以此知外篇亦是先生之文门人盖编集之尔。”

张行成,南宋初期临邛人,与严君平同乡,其生卒时间不祥,据《宋史翼·张行成传》记载,他是绍兴二年进士,曾官至兵部郎中和潼川(现四川三台县地区)知府,曾经著有《周易通变》40卷,《元包数总义》2卷,《翼玄》12卷,《潜虚衍义》16卷,《皇极经世索引》2卷,《皇极观物外篇衍义》9卷。现《四库全书·数学部》收入的著作中,张行成的著述最多。

张行成这里所说的“先生”是指意的北宋时代的易学大家邵雍,张行成一生都在解读扬雄的《太玄》和邵雍的《皇极经世书》,他怎么会在自己解读北宋时代易学大家邵雍的易学和其思想文化作品的时候,突然来了这么一句惊世骇俗之语呢?按照张行成的说法,“庄生”的外篇,应该是邵雍门人根据扬雄的天人之学的杜撰,那么,张行成这里所说的“庄生”是不是庄周呢?这,成为了我们今人破解这段重大历史疑案的关键了。

宋朝之前,人们习惯称呼西汉的严君平为“庄子”,这主要是因为西汉以降流行社会的《老子指归》之中,本姓“庄遵”的严君平就是自称“庄子”的;相比之下,时人却大多称呼战国宋人的庄周为“庄生”,当然,也有称呼庄周为“庄子”的,但是不多。《晋书·坦之传》中就纪录了坦之的一篇专门讨论庄周的《废庄论》。通过东晋大臣坦之的这篇《废庄论》可知,东晋时代,当时的中国学子都还是把庄周混称为“庄生,庄子”的,且称庄周为庄生的居多,但是,却从来无人将严君平称之为“庄生”。

由此可知,南宋初期的张行成惊世骇俗之语的“先生诗云:若无扬子天人学,安有庄生内外篇。以此知外篇亦是先生之文门人盖编集之尔。”应该是指意的今人所看到的这部《庄子》书籍,张行成这句话语中所说的“庄生”,也应该是指意的战国时代的宋国蒙人庄周。因为,张行成这里还特意提及到了邵雍的“文门人”编集了庄生的外篇,而北宋时代的邵雍不仅是易学大家,他的确也是当世文学大家,他门下有不少易学者,也有不少文学追随者。同时,通过以上列举的刘向和扬雄论庄周的言论也可知,西汉时的学人,没有称呼战国庄周为庄子的!

因此,西汉以降的人们所说的庄子,当是指严君平!为什么西汉时的学人不称呼战国庄周为“庄子”,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西汉时代,“子”是对学养甚高者的尊称,西汉时,即使在少数学人中流传有战国庄周文,其文学寓言成分也更为主要,当时,连文学杰出者的司马相如、枚乘、司马迁、东方朔等人尚无资格称之为“子”,甚至连刘向、刘歆也不被人们称“子”,自然而然,文学寓言作家的庄周,也就不会被两汉学人称之为“庄子”了!相比之下,学养甚高的庄遵则更可能被世人称之为“庄子”。

这里,需澄清一段学案以正视听,即,四库全书编撰官在严君平的《道法指归论》提要中胡乱断言说《老子指归》中的“庄子曰”均是“皆向郭之所弃”言。而史载:“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已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由此可知,郭象生前并未注释过庄周著作,他只是剽窃过向秀两篇《庄子》注而已。而向秀所注《庄子》之文,也当属文学寓言散文,“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

由此可见,即使向秀注释过庄周著作,也是文学散文类文字,与理论文字无关。因此,四库全书编撰官断言《老子指归》中的“庄子曰”乃“皆向郭之所弃”言,是在大嘴巴的胡说八道。按照常理,张行成的《皇极观物外篇衍义》是解读邵雍易学文献的著作,他本不应该突然在自己的书籍中冒现这样的一句前后不搭边的话语。但是,根据笔者上面的分析,今人又看得出来,蜀人的张行成好像就是在刻意揭露什么,他试图给予后人留下什么“铁证”,所以,他才突然在他的解读邵雍的《皇极经世书·观物篇》时突然冒现出了这样的一句话。

这就是说,张行成很可能已经通过自己的研究渠道,而确证了南宋初期所流行社会上的《庄子》这部书籍是邵雍门人的托古杜撰,所以,距离邵雍时代尚不足50年的张行成刻意为后人留下了邵雍生前的一句诗句去试图佐证和揭秘这个文化秘密,他是打算借用邵雍的亲口话去证明《庄子》这部书籍是邵雍门人所伪造。

结语

严君平生前就号称“庄子”,这是尽人皆知的史实,同时,严君平这个“庄子”生前著作《老子指归》十万言,后虽佚失数篇,但是,今人所见的《老子指归》依然有近七万言。其实,即使按照常识,我们也应该知道,说西汉文字学家和教师的严君平生前著作了释老的十万言,那是可信的!但要说战国时代的宋人庄周生前也著作有十万言的“巨著”,那几乎就是说神话了!因为,即使是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等人花费了那么大财力和人力所编纂的先秦古典,也没有任何一部是超过了“十万言”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46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