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这些堪称绝妙的古代典故看完立马涨知识,

发布时间:2021/7/25 12:36:53   点击数:

每次阅读文言文时,总会碰到一些“古代典故”,它们看着似曾相识,却又说不出完整的意思。

比如“二分月明”、“庄周梦蝶”这些词语,经常出现在一些神仙诗文上......

但是它们背后的典故,又有多少人了解呢?

今天,森木纸就带来了这些广为流传的古代典故,听听唯美词语背后深藏的故事,一起长知识,赶快码住学习啦~

典故一:二分明月

_

《忆扬州》

[唐]·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头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_

本来用“三分”“二分”的新颖别致之词与扬州的繁华盛名,后人常用“二分明月”形容扬州的繁华占了天下三分之二的风光,也用来形容一个地方的繁荣景象。

现在,人们说起“二分明月”,首先想到的就是“扬州”二字了,至于徐凝诗中的“思”,也要比扬州嘈杂喧嚷淡了几分。

适用于社会图景、繁华昌盛、时代变化、文化传承等主题。

“二分明月”给我们带来的繁华之景或许只是惊鸿一瞥,从古人的诗文中,我们得以欣赏那占据天下二分明月的烟花扬州。

但是从古至今,时代交迭,繁荣昌盛的追求从来都是我们的美好愿景。世界一点一滴地改变,最终将汇聚为巨大的洪流,描绘更奇妙的未来蓝图。

典故二:庄周梦蝶

_

《庄子·齐物论》

[战国]·庄周

??“昔日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_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飞舞,十分快乐和悠然自得!忽然梦醒,但是梦境太过真实了,让人一时分不清,却发现自己仍然是个人。

在《庄子·齐物论》一文中,他用如梦如幻的笔触记录了梦到蝴蝶这一趣事,表达了“齐物”的观点。在一般人看来,梦境是幻觉,醒后所见所感才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庄子却认为梦是一种境界,醒也是一种境界,两者之间的本质是相同的。

把握当下、浪漫哲思、虚幻与真实、经典永恒。

面对一路上的风云诡谲,你是否能够从那虚幻与真实之中分清前方的道路呢?

我们也许无法参透庄周梦蝶的哲思感悟,但是我们却能走在当下,用行动去破除笼罩在我们身上的虚幻之罩,穿过它真实地去触摸庄周关于“物我生死”的观点,把一切虚妄变成可能,把一切可能变成真实,以找到茫茫前路的方向。

典故三:莼鲈之思

_

《世说新语·秋风思归》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_

西晋文学家张季鹰,因着秋思随着秋风生长,由此想起了吴地的菰菜羹、鲈鱼片,说:“人生在世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舒适惬意罢了,怎么能够因为名望和官爵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做官呢?”

于是,他命人驾驶马车,回到了家乡。不久之后,八王之乱开始,齐王战败,当时的人都说张季鹰能够窥探先机,在看到事物苗头后独善其身。

适用于乡味、报国之志、见微知著等主题。

味觉,往往能勾起浓浓的乡思与美好的回忆。人们走在街道上,远处忽然飘来一阵似有似无的乡味,往前的脚步忽然顿住,不由得寻找起味道的源头。

穿过小贩殷勤的叫卖声,穿过繁华热闹的弄堂小巷,终于找到了那令人垂涎的食物,细细掂量而后细细品味,口腔里那熟悉的味道仿佛让人回到了思念已久的家乡,回到了难以忘怀的温暖场景。

典故四:四面楚歌

_

《项羽之死》

[汉]·司马迁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_

项羽于乱世之中举旗而起,率领众将士在荒乱暴虐之中击溃秦军,可当一代乱世英雄。无论是在巨鹿之战的英勇,还是带兵入关中火烧秦王宫,并在江东自立为西楚霸王的风发意气。

然而,即使英雄力量磅礴,英雄气概举世无双,但以刘邦为首的汉军之势已成定局。在最易望月思乡的深夜,张良以“四面楚歌”之计,让汉军在四面唱起楚地乡歌,削弱了楚军的斗志。

适用于英雄精神、心怀壮志、舍生取义、英雄末路等主题。

四面楚歌,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面对英雄末路,项羽并未投降,而是率领仅存的八百壮士深夜突围,破釜沉舟。

典故五:王质烂柯

_

《述异记》

[南朝]·祖冲之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樵者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

_

王质烂柯,化用“烂柯人”的典故,用来比喻白云苍狗的世事变化给人恍如隔世的感觉。“柯”这里指的是木质的斧柄。

故事大意是东晋时的王质进山打柴,几个小孩子给了王质一个像枣核的东西,王质含在嘴里感觉不到饥饿。小孩子问他:“还不离开吗?”王质才回过神,发现木头斧柄已经腐烂了。回到外面,已经没有和他同时代的人了。

可以用于故地重游、物是人非,时光荏苒,追忆过往年华的感慨等作文立意。

每当回忆起过往,每个人都是“不知柯烂”的王质。回忆翻涌而来,一张张面孔,有相互倾慕的他/她,有黑白相片上的音容笑貌,还有一失足而错过的机遇与前途。

面对回不去的从前,千言万语只能化成“既归,无复时人”的感慨与怀念。空怅望,人寰无限,丛生者,唯有哀怨。

典故六:易水悲歌

_

《战国策·燕策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_

“易水悲歌”源于荆轲刺秦的故事,我们常用它形容别离时悲凉的场面和表现慷慨悲壮、视死如归的气概。

听闻秦国将领王翦攻占赵国国土,威胁燕国南边地界安全的消息,燕太子丹与荆轲共同谋计,趁给秦国献上樊於期首级及燕地图,秦王放松警惕的时机,“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持匕首刺之”,刺杀秦王以保燕地。

适用于爱国情怀、民族气节、时代英雄、壮志报国、悲壮无畏、视死如归等主题。

自古英雄意气激昂,慷慨悲壮。岳飞抵抗匈奴,忠勇善战,一鼓作气把十万金兵打得落花流水,一身功名拂了,给郾城大战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那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信念,深深影响着后人,那一曲易水悲歌,永远吟唱在易水面上。且行且歌,且吟且唱,那些英雄的悲壮情怀是否也引得你驻足回望,意气激昂背后的英雄陨落又是否给你留下深深的遗憾?

典故七:暗室逢灯

_

《野叟曝言》

[清]·夏敬渠

天幸遇著相公

如暗室逢灯,绝渡逢舟

从此读书作文,俱可望有门径矣!

_

意思是在黑暗的房间里遇到了灯光,比喻在危难或是困境中得到了启发或转机。

多用来形容读书作文时,受人指点迷津而豁然开朗,后来将“困境”扩大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可以用于车到山前必有路,困境中寻求帮助,点拨与启发,寻找灵感,顿悟等作文立意。

我们常常陷入权衡和取舍的抉择中,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久居暗室,亟待明灯。心中的篝火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柴薪,距离冲天烈焰只差一点点启示的火花。这样的启示,就是点亮暗室的明灯,也是急奔渡口时恰有的停舟。

看完以上这些典故,是不是觉得自己又涨了不少知识呢?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古代典故?快来留言区说说它背后的故事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点“在看”,就哭给你看嗷嗷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176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