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梦蝶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和虚幻。
欣赏古琴独奏《庄周梦蝶》
演奏陈长林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典故庄周梦蝶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庄子.蝶梦》中有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戚戚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清人张潮写的《幽梦影》,可称得上是一副供燥热的现代人服用的清凉散。禅不可说,清言不可译。《幽梦影》中有这么一句妙语,可谓是点出了庄子哲学的精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琴曲赏析
古琴曲《庄周梦蝶》,古琴悠扬,厚重而深远,抚琴者似乎透过这近乎空灵般的琴声,诠释着庄周所追求的,物我无别,生死同意的独有哲思。
这个梦有着很深的寓义,也是庄周哲学的基点—“物”与“我”、“梦”与“醒”、“生”与“死”其实是没什么区别的。一个人如果对此特较真,不管你是重“物、梦、生”还是重“我、醒、死”都会让你走进人生的迷途。
而只有通过自我的修为,从心理上泯灭彼与此的界限,达到一种“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境界。能有此境界者,必得心灵之大解,在物我两忘中,心归一统。
然而,世人总不可脱俗的,庄子虽是哲人,吃的也只是五谷杂粮。做梦可以,回到现实之中又是另一番景致了。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梦与蝶是人们长久以来,深存于心的一个不解情结,当现实的重压让你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人们总是希望能成梦化蝶。
上至拥有九五之尊的简文帝萧纲,身虽帝王,实则傀儡,在终日如履薄冰的现实中,他多么希望也能化为庄周的梦中之蝶,“秘驾良难辨,司梦并成虚。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
诗圣李白更是看淡了红尘,一样会写下了这样一首人生如梦,何所求的诗章:“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
就是那千古流传的《梁祝》,当现实无法让他们成双成对时,人们一样会善意地设想,他们破墓化蝶后,同舞九天。
琴声还是让人感觉到了凝重,因为人有的时候真的是很难分清哪个是梦,哪个是真实。。梦中的感觉是模糊的,而醒着的感觉是清晰的;梦里的事情往往是变幻不定,缺乏逻辑的。而现实中的事情则相对稳定,和有条理的;人做梦迟早总是会醒,而醒了却是不会再做梦了。
凭这些感觉似乎可以分得清,梦与非梦之间的界限。但在现实中,人的感觉有时是很不可靠的。就如有时的梦境会相当清晰,你根本不会相信那是梦,甚至会明知是梦,却总愿意相信那就是真实。其实人性中,始终都存在着这样的不确定性。
于是,对醒着所经历的所有生活,人们不是也一样认为那也只是一场梦吧?只是哪梦里有更多的场景,哪故事也更清澈,哪情节也更离奇,哪路径也更曲折,哪时间也更长久而已。
琴声依旧,生活依旧,梦蝶依旧。醒中不是梦,梦中不知醒。谁又能真的能从这人生的大梦中醒来呢?突然想起郑老怪那句名言:“难得糊涂”,其实这糊涂与梦蝶,同样是异曲同工。
来伴随这厚重的古琴声,一起去做一个庄子梦,去化一次周公蝶吧!
谢谢您的分享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