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6/5 10:30:43 点击数: 次
庄子对儒家的嘲讽,主要是针对他们所提出的“仁义”思想。儒家提倡“成仁取义”,庄子则给予他们深刻的怀疑和批判。“仁义”思想的发轫,基本上是为了发挥人性中的“善”,但却成了有心人士追名逐利的借口,而所谓的“伪仁义”,就此产生。盗贼也有“仁义”?《胠箧》中,有一则盗跖和他徒弟的对话,将儒家的“仁义”跟盗贼的行为联系在一起。乍一听,似乎荒唐无理,但仔细思索却可发现,庄子的理论无可反驳!盗贼也有“道”吗?盗跖很有自信地说:“有!”他为何这么说?因为,能大胆猜测里面有宝藏,就是“圣”;先进入的,就是“勇”;最后出来的,就是“义”;会判断进退时机的,就是“智”;能公平分赃的,就是“仁”。仔细想想,以上五者都具备的人,才能成为大盗。不过,这也是圣人需要有的特质,不是吗?圣人出而大盗兴起,就是因为儒家“仁义”思想的宣扬。一般所谓具备“仁义”的圣人,会被高高供奉着,人们见状便会用更机巧的心,去卖弄聪明。所以说:“绝圣弃智,大盗乃止。”这个比喻,很生动、直接又辛辣。在此,庄子清楚地指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法,一旦为恶人所盗用,往往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这些人暗地里做一些不法的勾当,还大言不惭地说“遵崇仁义”,这是多么讽刺的故事!掘墓者也有“道德”?《外物》中,有一个极为讽刺的故事。两个儒生去挖掘坟墓,小儒者说:“口中含有珠!”大儒者竟以《诗》中的诗句回应:“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于是,这二人揪住墓中人的鬓发,按住他的胡须,以金椎敲他的下巴,慢慢分开他的两颊,唯恐损伤口中的珠子!庄子的故事眼熟不?故事中,庄子巧妙地将两个不相容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看起来荒诞不经,但却引人深思。两个儒生正大光明地以《诗》、《礼》,作为挖坟墓的道德依据,就是对利用“仁义”作为争名夺利手段之人的辛辣嘲讽。仔细探究,历史上的谋权篡国,其中可不乏盗用“神圣”礼教、干“丑恶”勾当之人!高举“仁义”,想要藏匿什么?庄子还借盗跖的话,批判了儒家。《盗跖》中,盗跖知道孔子要来拜见他,大怒,眼睛睁得很大,怒发冲冠地说:“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故事中,庄子特别塑造一个凶恶的形象──盗跖。他看似蛮横暴虐、无情,但相较于“仁义”所带来的祸害、巧诈、虚伪,他对孔子的批判则显得字字铿锵。在盗跖眼中,孔子修文王武王治国之道,掌握了天下言论,动唇鼓舌而搬弄是非,以富贵权势迷惑君王,因贪图功利而迷失了本质,行为是十分可耻的。他认为,世间所谓的贤者,许多是因为爱美而轻生死,不顾念自身性命;世间所谓的忠臣,如比干、伍子胥却死于非命,为天下人耻笑。以上这些都不是人之常情,也不是保全真性的方法,真是罪大恶极!盗跖在此,用犀利的言语,正视“仁义”所藏匿的问题,揭露了儒家思想最底部的不确定性。庄子常用老子当他的“发言人”。在《天道》中,有一次孔子向老子阐述“仁义”,孔子认为“仁义”是人真正的本性,“仁义”就是心中与物和乐,兼爱无私。而老子回应他:“夫子乱人之性也!”庄子笔下的“老子”却认为,天地本来就有常轨,只要依德而行、循道而趋,就会自然达到至极,而你孔子何必要高举“仁义”,来扰乱人性呢!世间有几个“真儒者”?《田子方》中,有一篇故事,重重地责骂了徒有外表的“假儒者”。庄子见鲁哀公……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在鲁哀公眼中,国内士人所穿的是儒服,于是认为儒者很多,但庄子看到的是内在的真才实学。也许这些人戴圆帽、穿方鞋、佩戴玉玦,就自以为是儒者,但想让他们现原形,只要一个号令:“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五日之后,鲁国再也没有敢穿儒服的人了。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人,自动消失无踪了,最后全鲁国竟然只剩一个真儒者,能“应答不穷”。如果只看重外表,而不重其实,弄虚作假的现象就会大量出现!真正的人才,反而会由于“假货”充斥、泛滥,而受到挤压和排斥。儒家思想在战国时大为流传,许多人假借儒家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于是,这个头衔变成了争名夺利的工具,再也不纯粹了。玲珑说《庄子》中还有许多篇章,评论了儒家思想。有的批评了儒者明乎“仁义”,却不知人心;有的说明儒家说教的虚伪性,和“仁义”的缺失;有的说儒者不知造物者赋予人的是“自然”,而不是“人为”,所以自以为是;有的说“仁义”无法保全自我的生命,也只能算是理想主义,用在人的身上,只会带来伤害……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坚持自己的思想,而造成了混乱的言论争辩。在庄子眼中,“仁义”是儒家最著名的口号,也是社会混乱的来源之一,因此,他一一指出其破绽,给予其无情的嘲讽和批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jj/210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