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从逍遥游看庄子的宇宙观和修行观一

发布时间:2021/2/19 9:50:11   点击数:

古人是怎么看待宇宙的,那么我们就要了解上古时期的天文和历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循天而行,与天合一的人生观。

读庄子的文章可知,庄子也是一个修行人,那么他的文章必然渗透着修行的道理或秘诀。事实正是如此,那么,我们先好好解读一下庄子的《逍遥游》,此为第一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大到几千里;秋分时,朱雀七宿出现在北天球,因为它处于天球中的位置比较低,就如同鱼潜伏在大海中。所以这里形容它为鲲。但朱雀七宿悬浮在天上,我们从地上看到的它很大很大,真的大到不知有几千里了!

随着时节和星象的变化,朱雀七宿从北方的地平线附近,升高到天空中而象一只大鸟那样,故名为鹏,鹏也很大很大,光是其背就不知有几千里了!

当朱雀七宿就如大鹏发怒一般奋起而飞的时候,整个就飞升到了更高的星空。那展开的双翅很大很大,连绵地在天球之上,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当这个巨大的鹏鸟在海动风起之时就随着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天球的南宫位置的南方东井八星即为天之南门),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此时,朱雀七宿的井宿就横跨了天上的银河。古人把银河系称之为银河(这里以天池比喻)。

在这里,庄子把整个宇宙比喻为大海。日月星辰之运动就如大海中的汹涌波涛。日月星辰的动力,也都来自于宇宙整体的力量。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

《齐谐》是上古时的天官之书,一种属于志怪的书籍。

《齐谐》书上记载说:“当大鹏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朱雀七宿移动到了天球的南宫位置),一扇动翅膀激起的水花就达三千里(占据了银河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而起,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如陀螺那样旋转支行的朱雀七宿扶着苍龙七宿的角宿上升,如同扶着两只角一样飞升而上,至天球的中天之顶,有九万里那么高)。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北海的(这时节气的流变,运行到了一年中的春分时节,朱雀七宿从北冥运行到南冥,总共经历了六个月即半年时间)。”天体的运动如同在天上奔腾的野马。而在宇宙中的地球就如同一颗尘埃。天体的运行又推动着时节的变化,不同的时节使地球上有不同的生物相应出生。

天看上去是那么的苍茫而浅蓝,但这真是天的颜色吗?并非如此!而是因为天太过遥远了,遥远得看不到它的本来面目了,所以在眼睛看起来是这样的颜色,实际上它并非是这样的颜色。正如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是如此罢了。

分析:

中国古代天文学有三个主流的宇宙模型学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

这就是上古时期的宇宙论即“宣夜说”,此说认为:宇宙并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气是宇宙的本源,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漂浮并运行在此气中。“气聚则生”——当其中的气因聚合就产生了恒星,有了恒星就会发光,直至最后产生了生命……可见上古之人就有了这样的宇宙论,和今人对宇宙的认识惊人一致,甚至更为完备。因为今人连宇宙中最大的无形存在(有说是暗物质的)究竟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而上古之时的中国古人便已有了“气学说”。

这里的“宣夜”与“玄冥”之意义同,是指充斥并弥漫于宇宙的黑暗物质。

“盖天说”认为宇宙是天圆地方的,但它早就被古人推翻了。并对盖天说进行了修正。认为天和地都是中间隆起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天在外包裹着地,这就是“浑天说”。早就没有了地方的说法,故盖者方也,浑者圆也!

庄子也认为,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而是地外有天、天外有天。地球之外的四面八方都是无穷大和遥远的。

各种各样的恒星或星球,它们为什么能悬浮在宇宙中呢?庄子认为正是气的作用,气有如海洋之水托浮着它们。它们又为什么能运行呢?庄子认为是气是一种能量,并能运化、推动各种天体之运动。气就如是大地上那流动的空气——风一样。

由此可见,庄子以海洋来比喻宇宙,以海水来比喻充斥于宇宙之气,与“意识的宇宙”如出一辙。

意识之于宇宙,如水之于大海,那么,意识就如是水、气,而水、气、意识都是物质、能量、信息,我们就如是海洋中的鱼儿。鱼儿在水中,没水也不能存活,但鱼儿安知水之存在呢?(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947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