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之逍遥游

发布时间:2020/12/21 12:59:49   点击数:

翻阅《庄子》,实属出于想要了解圣人的言论,圣人的思想,圣人看问题的角度之目的。故之前浅显的阅读了《老子》,而作为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和老子并称为“老庄”,所以《庄子》也就成了必读之列。

由于《老子》《庄子》《孔子》这些圣人的言论书籍,均是古语晦涩难懂,故通过南怀瑾老师的解读书籍来进行阅读入门。南老师通晓国学、佛学,他的书籍也都是通过现场讲学后通过录音整理校对后而形成的,较为通俗易懂,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其原意。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关于庄子的生平,人们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是楚国贵族,因战乱逃往宋国,在宋国当过漆园吏。

《庄子》又名《南华经》,分内、外、杂篇,内篇共7篇,包含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付,大宗师,应帝王。

内篇还未看完,趁此回看记录一下,也助自己整理文章思路,加深印象。

逍遥游节选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译:

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何必飞到到达那个南海去呢?像我一样,一跳跳了几尺高,一飞几丈高,在蓬蒿丛中盘旋,也很好了。大鹏鸟何必飞那么远到那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

南老师讲解:

人世间不管做人做事,乃至于修道,首先是要见地高超,有远见才能有成就;见地不高,知识范围不高,成就也就有限。那种有限的成就,可能与这个小鸟一样,跳一跳,飞个几丈高,休息下来,在乱草堆上一站,随风摇一摇,也很悠哉游哉。有人要来捉的时候,“咚”一跳,就飞到那棵树上去了。这一种人生境界,也活了一辈子,也活得很快活。

这也像是小孩子玩水一样,茶杯里放一片小小的树叶,或者弄一个黄豆壳,在水上面漂一漂,两个小孩子可以玩一天;你看我的船开到纽约了!你看,靠岸了。用嘴呼呼吹,大风来了!两个小孩子,玩得很高兴。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译: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

南老师讲解:

在人的知识领域中,有境界、智慧、比量程度的不同。虽然每个人的境界,知识境界,比量不同,看法不同,但自己看自己,却都像那个小鸟一样,觉得很不错,咚一声,跳到那棵树上了,这有什么了不起啊!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看法。我们常说某人自视甚高,自己看自己很高,那是你自己看的啊!自己看自己愈看愈伟大。我们拿个镜子来看一看,每个人都是自己愈看愈漂亮,愈看愈像样子,看看别人都不如我,自己看自己真可爱,没有一个人讨厌自己的。所以,从这里可以了解人性,人看自己都很可爱,而且愈想愈伟大,偶然做错了事脸红一下,过三个钟头一想,自己还是对的;是别人错了。庄子从生物世界的道理,讲到了人的方面,“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也像那小鸟一样,都是自视甚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宋荣子嘲笑这种人。什么是我,什么是他,什么是物,什么是心,什么是外在世界的一切,什么是我自己应该做的事。智慧、道理,以及做人的道理,宋荣子都看得很清楚。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译:

早晨出生的菌类不到黑夜就死去,因而不知黑夜与黎明;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因而不知春天与秋天。

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译:

是呀!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

《庄子》逍遥游分享节选至此,有兴趣可以翻阅南怀瑾老师的《庄子諵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932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